《青铜葵花》中的声音翻译叙事探究

2020-11-06 04:03易丽君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易丽君

摘 要:儿童文学中各种声音的合奏,能够满足孩子的倾听渴望。对这些声音的翻译既是难点,也可成为亮点。本文从音景及其三个构成层次(主调音、信号音、标志音)对《青铜葵花》中的声音翻译进行叙事解析,探究不同层次声音翻译的叙事特点及技巧。

关键词:《青铜葵花》;声音翻译;叙事研究

《青铜葵花》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自2005年面世以来广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该作经汪海岚(Helen Wang)翻译,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发行,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1],成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儿童与文学的碰撞始于听故事,所以儿童文学中遍布声音,是可以“听”的文学。大人讲故事是以自己的理解把声音传递给孩子,而孩子阅读,则要捕捉文字信息来激发听觉想象,“脑补”各种声音。作为译者,既要有整体的理解,也要有细节的考量,不仅要将声音置于原语境中去理解和倾听,还要考虑翻译时是否会产生“变声”。

一、音景构建,求同求近

声音对于文本构建和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叙事意义。整体而言,译文既不能偏离叙事框架,又要体现声音的叙事功能,译者只能求同求近,而对一些细微之声,还得细细倾听。

各种声音合奏构成了声音景观,即音景(sounds-cape),这一声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R·M·夏弗提出的。音景就好似一块“声音幕布”,既可用于“覆盖与遮挡”,又可实现“烘云托月之效”[2]。《青铜葵花》的故事发生在大麦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其音景之中充斥着自然之音和动物之声,还有人们白日劳作时的热闹和夜间休息后的宁静。中西方的乡村大同小异,这一音景的翻译基本借助拟声词或直译即可完成。

《青铜葵花》中的音景从葵花听到大麦地的声音开始构建,“炊烟、牛鸣狗叫、欢乐的号子声……(对她)都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尤其是孩子们的身影与他们的欢笑声,更使她着迷”[3]。大麦地动物的声音,也多用拟声词来表现,如白鹭(croaking)[4]、狗(barking)[5]、鸭子(quacking)[6]等,既形象又生动。

二、主调定调,整体推进

夏弗将音景的构成从声学意义上分为主调音

(keynote sound)、信号音(sound signal)、标志音

(soundmark)三个层次[7]。主调音确定音景的主体调性,呈现背景特色,帮助构建叙事框架;信号音预示情节的跌宕,对叙事节奏进行调节;标志音突显特色,让读者听出内涵。《青铜葵花》讲述的是发生在大麦地的一个感人故事,所以要让人“听”出温暖和谐,听着“悦耳”;信号音要传递出“不同凡响”,能提升阅读兴趣;标志音要突出幸福与欢乐,让读者们思考和感悟其深意。

音景的主调音定格在大麦地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所以“牛鸣狗叫、欢乐的号子”以及孩子们的“欢笑声”直译为“the sound of buffaloes,dogs and happy voices”“the children and their joyful laughter”[8]足以构建音景,既形象又生动。

此外,拟人修辞可锦上添花,葵花听到的“流水的哗哗声与芦苇的沙沙声,仿佛是情意绵绵的絮语。流水在芦苇间流动着,一副耳鬓厮磨的样子”[9]。(“The river and reeds whispered and chuckled like best friends,teasing and twitching.”[10])“絮語”译为“whispered and chuckled”,动词的过去时听上去似窃窃私语,而“teasing and twitching”两个分词作伴随状语则表现了欢乐的持续,这种拟人化处理既传神又浪漫。补译的“like best friends”正是葵花心中的渴望,突出了主调音中的“情意绵绵”之声,整体推动故事发展。

三、细微之声,尽显深意

信号音释放特殊信号,预示故事情节的跌宕。“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戏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后者在有些时候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11]《青铜葵花》中信号音引出了悲剧,如葵花爸爸溺亡前有乌鸦“忽然哇地叫了一声,声音凄厉”[12]。译者以形容词加名词“raucous caws”[13]的结构突出听觉感受。另一种翻译技巧是借助修辞,如蝗群飞来时的“嗞嗞啦啦”的声音是远处的,故仅用“screeching”[14]一词。而蝗虫近距离振翅的声音“竟嗡嗡嗡地响得让人耳朵受不了了。那声音,似乎还有点金属的味儿,像弹拨着簧片”[15],(The hum of locusts grew louder and louder.The vibrations caused by their legs and wings rubbing against their bodies produced a sound like steel strings being plucked.When they had descended to a few metres above ground level,the whining rasp was unbearable[16].)译者补充了蝗虫的腿和翅膀通过震动摩擦腹部发出声音的动态过程,配合直译的比喻句预示着大麦地的劫难。这种描述性的动态呈现,强烈刺激着读者的听觉神经。

标志音要突出音景特色,《青铜葵花》的特色是家之温暖。奶奶的歌声具标志性,“她一唱,全家人就没有了疲倦,就会精精神神,活也做得更好了”[17];青铜卖掉芦花鞋后想“唱奶奶搓绳时唱的歌”[18]表达快乐;葵花也以奶奶教她的歌回报在船上照顾她的婶婶们,“使一船人在寒冷的寂寞中,有了一份温暖,一份热闹”[19]。奶奶的歌声译为“song”已成一种符号,让人见了便能在耳畔回荡自己儿时听过的奶奶的歌声,温暖随之而来。青铜家老牛的叫声也属标志音,葵花被领养时,“牛冲着天空,令人荡气回肠地吼叫一声,震下了许多落叶”[20];青铜挖到芦根充饥,牛感受到两孩子的满足与欢乐,“(牛)心满意足时,它仰起头来,朝天空哞地长叫一声,震得芦苇叶颤抖不已,沙沙作响。”[21]牛的声效更为重要,译文“so loudly that it echoed in their bellies and shook leaves from the trees”[22]和“that made the reed leaves tremble and rustle”[23]以从句来表明震撼力,传达出这家人的幸福与欢乐。

四、结语

儿童与生俱来地对声音较敏感,促成了儿童文学中的声音响彻始终。对故事中声音的翻译,不仅要从两种语言的对译角度采取各种翻译方法,更需要整体掌握故事音景的构建,仔细考量各个层次的精心布局,从而让海外读者“听”到中国儿童文学真切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静.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及启示[J].对外传播,2018(05):56–58.

[2]傅修延.论音景[J].外国文学研究,2015(05):59–69.

[3][9][11][12][15][17][18][19][20][21]曹文轩.青铜葵花[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7,7–8,245,37,152,78,85,214,58,157.

[4][5][6][8][10][13][14][16][22][23]Cao Wenxuan,Bronze and Sunflower,Trans.Helen Wang,London:Waler Books,2015:7,15,22,15–16,16,58,241,242,90,252.

[7]Schafer R.Murray,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New York:Knopf,197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