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构建沿海输水通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在现状苏鲁冀津海堤外侧新建防潮堤,形成超级输水通道,实现500亿m3/a以上调水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沿线滩涂资源、生物群落、生态保护敏感区以及开发规划等现状,识别了输水通道建设环境影响要素及关键因子,形成了相应控制对策,建立了通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状态-压力-响应模型,并对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输水通道占用滩涂资源比例小,环境影响弱,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工程建设有较好的适宜性。
关键词:南水北调;沪津输水通道;环境影响评价;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8-0103-03
1 概述
为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笔者创新提出“构建沪津沿海输水通道”设想,长约1200km,在现状防潮大堤外300~500m处,按照不允许越浪标准,建造一新防潮大堤,并对原大堤进行适当加高,新老大堤间将形成一条超级输水通道,调水500~1000亿m3/a以上,较现状南水北调能力提升5~10倍。前期已对总体可行性、必要性与迫切性等进行了系统论证[1,2],研究表明:①新建坝体95%位于滩涂地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有较好适应性;②输水通道沿线水位落差低,可彻底解决苏鲁冀京津辽等海拔+100.00m以下平原地区缺水问题;③可减少黄河、海河及辽河流域上游地区300~400亿m3的下泄流量,极大缓解西北高海拔地区缺水问题,具有全局治水的战略意义。
环境影响是输水通道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本工程建设主要占用沿线一定量的滩涂资源,我们在实现规划的调水目标与任务的同时,需要对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水资源、水环境、海洋生态、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等系列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相应的控制方案。
2 输水通道沿线滩涂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
2.1通道沿线滩涂分布
输水通道主要沿苏鲁冀津沿海布置,涉及相应区域的南黄海、渤海滩涂。其中,江苏海岸线长954km,沿海滩涂面积超过5000km2,占全国的1/4,每年以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包括砂质(30km)、基岩(40km)、淤泥质平原海岸(884km)三种。渤海海岸线长约2668km,输水通道穿越的西南侧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2.2滩涂开发利用情况
江苏滩涂在建国以后,老海堤内围垦超过5000km2,老海堤外,新围垦滩涂2330km2,远期形成4669km2。渤海区域1993~2013的20年间,海岸线向海推进成陆1888.3km2。
3 输水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沿海输水通道的生态影响要素体现在自然生态、调水运营、环保滩涂修复三方面。
3.1 自然生态影响(状态)
衡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态,分滩涂环境质量、地理区位敏感性和岸滩自身条件几方面。滩涂环境质量用生物多样性、地表水环境等表征;地理区位敏感性用海域水质目标、周围敏感目标等体现,本工程需穿越生态保护区敏感目标;岸滩自身条件主要表现为自然岸滩稳定性和自然灾害严重性。
3.1.1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产力方面
工程建设范围内,江苏海岸带与渤海沿岸的生物群落分布略有不同,同时须穿越盐城生态湿地保护区。其主要生物分布如下:江苏海岸带滩涂和近海区域生物较为集中,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湿地。每年春秋有300多万只候鸟经停觅食,50多万水禽在该区域越冬,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几十种; 渤海有120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100多种浮游动物,140多种底栖动物等。工程须穿越盐城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其面积达3622 km2。
3.1.2 水土环境
本工程为输水工程,对地下水无影响,或有积极影响,采用箱涵穿越原有的河道、水道,与现状河口没有变化,对相应环境无不利影响。
3.1.3 岸滩自身条件影响分析
不同区域,岸滩的稳定状态略有不同。受黄河泥沙冲积,渤海区域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等岸滩一直处于淤涨状态。近年来,随着黄河水的变清以及下泄流量的减少,淤涨趋缓,而江苏海岸带,受黄河入海改道以及近海潮汐动力的影响,射阳河口为“北冲南淤”的分界点。射阳河口以北,为侵蚀型粉砂淤泥质海岸,岸线稳定,射阳河以南滩面宽度大,一般宽10~13 km,最宽可达30 km,淤进率为100~200m/a左右。
3.2滩涂占地及调水运营环境影響(压力)
3.2.1 输水通路滩涂占地影响
输水通道建设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近海300~500m的带宽将被输水通道取代,原来复杂多样的自然植被由单一的淡水通路替换,未被开垦的自然植被演替规律可能受到干扰。本次输水通道建设,大约有800~900km沿海岸线布设,按500亿m3的调水规模,占用沿线滩涂约300~450km2,约占整个滩涂总量的2.5~3.8%,其中,江苏段约200~300 km2,山东鲁北段约100~150 km2,对于这样规模的影响,如果分3~5年建设完成,按照完全占用滩涂无补偿状态,远小于江苏、山东2020围垦控制规模,更远远小于未来4669km2的围垦规模,围滩的总体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3.2.2 调水运营对长江口的影响
对于长江口,应防止大量抽水导致咸潮发生。尽管长江水的水量十分丰沛,但全年分布不均,若沿海输水通道取水后,因下泄淡水流量减少,仍有可能其对下游的陈行、青草沙水库的水质带来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下游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等。其主要控制指标为水的氯含量[5],长江口各站的氯浓度与长江来水丰枯密切相关,当大通站流量小于10000m3/s,各站的氯浓度普遍较高。若含氯度大于250 mg/L,不满足淡水水质要求。当大通站[10]流量大于13000 m3/s,各站点水质符合要求。
4 生态环境影响控制技术(响应)
为减少常规大面积滩涂围垦,而导致的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等的减少以及水体污染加剧等不利环境影响,本文创新构建了滩涂自补偿平衡技术,并将敏感区域的非开挖技术、智能调水技术等集成应用到输水通路的建设中。
4.1滩涂自补偿平衡技术
如前所述,工程沿线主要为淤泥质或砂砾海岸,对于南黄海区域,其第四纪地层厚度在100~300m之间,以海陆交互为特征。根据地质构造,124°以西,中部隆起上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在130m以下,最薄不足100m,北部厚度大多在150m以上,最厚处可达180m,南部厚度均在200m以上,最厚达280m。工程沿线鲁北莱州湾至渤海湾的沿岸浅层亦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地层,厚度多在300m以上,浅表地层主要为淤泥、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粉砂等。输水通道宽300~500m,考虑沿线水头损失、流速及输水能力等,床底埋深在-1.0~-2.5m,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但总体变化不大。现状滩涂的标高多在0~+4.0m左右,坡度0.5~0.0028%变化不等。针对输水通道沿线为软土地层特点,我们创新提出滩涂空间置换技术。将滩涂浅层土体挖除,开挖深度约为2.0~3.0m,输水断面每延长米开挖量约1000~1500m3。该部分土体拟做如下两种用途:一是水力冲填进行管袋筑坝,约500m3;二是通过水力吹填,输送至堤坝外侧,垫高新建坝体外侧滩涂的床基高度及范围。假设置换过程中,按照原区域海床坡度进行吹填,其新增滩涂宽度大致在400~1000m。这样,沿线滩涂的面积不但不会因为输水通道的占用而压缩,反而会有所增加,对重要生态湿地、滩涂等生态补偿率达125%~200%。
4.2生态保护敏感区穿越环境控制技术
生态保护核心区长度大致约20km,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减少工程环境影响:
(1)围堰直接穿越。20km范围内,适当增加输水通道的深度至-4.0m,则穿越需要占地6 km2左右,约占整个区域的2.4%,因该区域每年向外海淤涨100~200m,则所占面积1~2年便可补偿完成,环境影响整体较小。
(2)采用盾构隧道穿越方式。对于核心区,可通过构建3~4条直径为15m的盾构隧道,向两侧再过渡到明渠穿越的方式,则对沿线的动植物无任何影响。
(3)明渠廊道穿越方式。输水通道主体结构采用明渠穿越的方式,但每隔1km左右,设置一条50~100m宽的箱涵廊道,箱涵内通水,其上覆盖现状相同土质,控制标高亦与现状基底相同,作为岸上湿地与外海滩涂的连接走廊。
(4)进行占补平衡控制。与前述相同,盾构施工、明渠穿越等,随着隧道掘进或降低输水通道床基深度,每延米进尺会形成1500m3的淤泥或砂性土体,甚至更多,将其中部分吹填至外海,升高外海海床高度,淤积后形成新的滩涂及湿地,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面积。
4.3 长江口智慧调水环境控制技术
为避免因沪津沿海通道取水对下游带来的环境影响,可通过实时监测长江来水规模,智慧控制取水时机与取水量:一是避免咸潮期调水;二是在非咸潮期,大通站的流量与取水规模之差应大于13000m3/s。按照这样的标准,根据1994~2008年上海陈行水库的监测资料,平均每年约31天左右属咸潮期,不宜取水,与现状长江河口地区的青草沙水庫取水周期大致相同;再有,可根据每日潮汐变化调整泵的启闭状态,利用高潮位进行调水,减少电能消耗,实现智慧绿色调水。
5 输水通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输水通道工程,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依据上述沿线滩涂自然生态特征、输水运营滩涂环境影响特征、滩涂生态保护特征等指标,构建出沿海输水通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体系[11,12]。参考相关文献,开发评价指标分为3级:一级指标分为状态、压力和响应等指标,其下分二、三级指标。
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各主要指标的分析如下:
(1)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状态指标)总体评价为A。创新采用滩涂置换平衡技术,沿线滩涂面积增加25%~100%,因此,其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生产能力不降反升;同时,因引入大量淡水资源,对沿线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等均有所提升,大气环境则与现状保持不变。对于沿线敏感目标,主要涉及港口、码头及河口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岸段海洋功能因少量占地有较少的影响。若采取盾构隧道或其它保护措施,非开挖穿越常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等,则工程建设对敏感地区目标影响可忽略不计,岸段的海洋功能则通过生态补偿技术得以恢复、提升;新建坝体按照10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其稳定性及防潮能力均有较大提升。
(2)环境影响(压力)指标总体评价为B+。本次围涂的面积较大,超过50hm2,同时,建设周期较短,拟在3~5年建成,调水过程中可能引入少量的外来物种,该几项是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关键因子。同时,工程一般区域起围高程均大于+1.0m,主导功能为输水,无污染物排放,且会对现状沿线污染进行治理。外来物种影响方面,借鉴现有东、中线建设经验,其影响总体可控。
(3) 生态保护方面(响应)指标得分为A-。由于新增了滩涂面积,输水通路建成后,将成为南北向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为一级保护目标,其保护要求远高于一般滩涂开发要求,也优于现状滩涂的保护状态。
若D项得分为50,B项得分为80,A项得分为100。按照传统一般滩涂工业、农业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识别出本工程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主要为占地面积、滩涂绿化与建设周期等,次关键要素为岸段海洋功能、附近敏感目标、外来物种引入与生态建设费用占比等,综合得分88.99,为A级。实际上,本工程的滩涂占比较小,且恢复率超过100%,每年仍处于淤涨状态,实际评价分要超过上述严格计算,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适宜工程建设。
6结语
沿海输水通路从规划设计上克服了传统水利工程大量土地占用、原生环境影响、地质灾害、生态多样性以及泥沙淤积等问题,借助滩涂补偿技术、非开挖技术及智慧调水技术等,在解决北方大范围缺水问题的同时,工程沿线的海洋与河口生态、区域环境等将得到极大提升,适宜工程建设,并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希圣.沪津沿海输水通道工程设想与中国北方水资源平衡的关键技术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8,18(09):59-64.
[2]周希圣.对长江沿海岸线北延伸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可行性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05):317-320+32-33.
[3]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水土保持措施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06):15-16+23.
[4]張长宽,陈欣迪.大规模滩涂围垦影响下近海环境变化及其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05):424-430.
[5]陈惠彬.渤海典型海岸带滩涂生境、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J].海洋信息,2005(03):20-23.
[6]许艳,濮励杰.江苏海岸带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04):643-652.
[7]刘群,殷勇.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J].河南科学,2010,28(11):482-490.
[8]李亚宁,王倩,郭佩芳,张士洋,胡恒.近20a来渤海岸线演替及其开发利用策略[J].海洋湖沼通报,2015(03):32-38.
[9]何书金,李秀彬,刘盛和等.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02(01):25-34.
[10]刘小梅,王晓鹏,关许为等.青草沙避咸淡水库库容与特征水位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9(07):5-8.
[11]李雪,袁红明,叶思源.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江苏大丰市的应用[J].海洋地质前沿,2016,32(02):45-52.
[12]聂红江.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水运,2016(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