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类招生构建生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06 06:13汪涛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涯教育

汪涛

摘   要: 随着采用大类招生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大类招生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作者基于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进行分析,为学生按大类招生入校后各阶段的任务进行梳理,提出构建一套基于大类招生的生涯教育体系,促进各个局面逐渐改善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尝试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大类招生   专业分流   生涯教育

2002年在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大类招生的序幕。近二十年来,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加入大类招生的行列。大类招生是区别于传统按专业进行招生的全新模式,即学生入校录取时不明确具体专业,而是录取到相应的专业大类。学生入校进行一段时间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流到具体专业进一步培养。

大类的具体设置主要有按学科门类划分和按院系划分两类[1](96-99),按学科门类划分是把学校里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的几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按院系划分是将某一个或几个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组成一个大类。笔者所在的学校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即将院系里相近的四个专业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和制药工程合并,按大类进行招生。新生入学一年后,向四个专业进行分流。

一、大类招生实践中的优势与困境

经过多年实践,大类招生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开展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2](47-50)。大类学生进校后,往往进行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这一段时间的基础课程倾向于更广的覆盖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更加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是延缓专业选择时间,减少志愿填报盲目性[3](41-42)。当前我国高考制度在基础教育阶段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忽略职业生涯教育。绝大部分高考考生对于大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于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盲目性。大类招生给予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初步了解后,再理性选择专业。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平衡招生计划。按大类招生特别是按院系相近专业大类招生更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实验室、任课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利于各专业之间的资源互通,提高利用效率。按大类招生将多个专业计划整合,有利于平衡冷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之间的矛盾,减少某些专业在招生时由于报考学生不足导致的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

与此同时,各个学校在完善大类招生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分流合理性与有效性有待提升及冷热不均导致各专业人数与质量出现分化等方面[4](303-306)。笔者所在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在多年大类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分流困境,大类学生分流意愿不平衡,矛盾较突出。导致分流后各专业人数差异较大。

2.学生学业困境,如“挂科”学生较多,毕业审核时有较多的学生无法达到毕业标准,学位授予率则更低。

3.骨干活力困境,各组织和班级骨干积极性较弱,组织换届出现“人才荒”,班委成员未能起到有效的组织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困难,学院开展了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的信息收集工作。广泛了解学生专业分流思想,和学生骨干沟通谈话,深入了解学生骨干的工作与思想状况。还安排专人与部分学困学生单独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做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一些造成困境的原因:

(一)未来规划不清。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往往成绩优异、发展较好的学生,对于个人未来会有较为清晰的规划。那些学业遇到困难、时间分配不合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大部分对于个人未来没有规划或者仅有模糊的想法。部分学生骨干由于对现状和未来期望之间的关系未能厘清,对组织任职或班级任职带来的自身成长和价值认识不足,容易缺乏工作热情。这一原因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内驱力而对学习和实践缺乏动力。不能合理地选择分流的专业,仅凭高考志愿或盲目跟风,造成分流意愿不平衡。

(二)责任意识不强。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往往是从完全被动接受安排的状态进入需要自主学习自主安排时间的状态,最关键的一点即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负责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够培养起责任意识,放任自己的行为而不考虑后果,则很可能出现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逃离集体活动、逃课甚至考试作弊,因此荒废学业的情况。

(三)分流过程欠合理。

回顾学院原先的大类分流方案和各院系类似分流方法,发现各院分流方法几乎都不相同,而且多数缺乏严谨的实施办法。学生和家长在分流这个重要的事上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或对严肃性与公正性存疑的状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分流只是表面公平,其实规则很随意。可见专业分流的规则和实施办法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三、思考与应对

舒伯1957年提出职业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即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舒伯还对其中的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和建立阶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把這三个阶段又分成八个次阶段[5](154-160)。其中,与大学生年龄和实际相符合的是探索阶段。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类招生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大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启蒙期、辨析期和发展期。

启蒙期的主要目标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6](102-106)。因高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及生涯教育的滞后,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并没有清晰的生涯意识,对于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如何定位职业目标及如何发展职业能力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在入学之初的两到三个月里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自我认知和职业世界探索的基本方法,初步探索个人发展目标和愿景。

辨析期是学生专业分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当唤醒了学生的生涯意识之后,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思路的学生开始着手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在这一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规划的动机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涯负责的责任意识。在强烈的动机驱使下,学生自然进入不断深入探索内外部资源并进行加工辨析的循环中。在此期间需要提供丰富的自我探索工具、充分的信息和信息获取渠道,并开展适当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启发学生以未来的职业目标指导分流专业的选择。

发展期处在专业分流完成后,一旦确定了专业,则进入了发展个人能力和拓宽发展路径的阶段。在此阶段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实习实践,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其准备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团队进行了认真研讨,开展了一些尝试,提出了建立一套基于大类招生的生涯教育体系,以此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激发内驱力和提高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能力,进而促进各个局面逐渐改善的工作思路[7](120-121)。该体系主要包括以打造“一个团队”为核心、以建设“两个课程”为抓手,着力强化学生“三个意识”。

(一)打造“一个团队”。

拥有生涯理论和就业指导能力的专业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核心条件。在学校支持和帮助下,学院辅导员通过连续两年学习,掌握了生涯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笔者在招生就业领域工作十余年,曾经参加过许多与生涯教育和咨询有关的培训。三年来,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生涯困惑,指导求职与就业。由学院五名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组成我院生涯教育体系的核心师资队伍。

(二)设计“两个课程”。

即生涯团体体验课程和职场体验系列课程。笔者带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将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分工授课和课后复盘相结合,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设计出一套生涯团体体验课程,自2016级学生开始试点,直至在2018级学生中广泛开展,做到大一学生全面覆盖。

对于高年级学生,专业学习已进入尾声,即将走入职场求职。如何应对职场环境,如何看待创业及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求职技能则成为刚需。笔者带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设计出另一套职场体验系列课程,以工作坊的形式在学校多个有求职需求的院系学生中开展授课,针对性强、效果好。

(三)推动“三个意识”。

1.以高考讲座、体验活动、生涯讲座、团体体验课、大赛等一系列课程与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

以一年级即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自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在报到仪式中融入生涯元素。第一学期即开展生涯唤醒讲座、生涯体验课程和班级职业生涯规划初赛,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推进。还将生涯教育和新生导学课程紧密结合,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两个维度,促进学生生涯意识觉醒。

尝试将生涯教育前置,在高招宣传中引入生涯教育。近年来在省内多座主要生源城市举办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从生涯的角度普及自我认知与高校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吸引了五百余名考生和家长参加。从考生的角度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唤醒更多高考学子的生涯意识。同时增加了学校的美誉度,更好地增强了招生宣传的效果。

2.以思想引领、制度规范、选树榜样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笔者与班导师、辅导员一起,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目标,以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和党团员青年的模范意识为手段,在全院学生、党团员青年中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加大官方宣传力度,重视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结合,通过系列展板等实体形式开展主题宣传,展示我院优秀毕业生、社会实践成果展、心理工作成果展和就业推进工程主题展等内容,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加强学风建设,学工办在认真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院学生学风建设和学生公寓宿风建设两个重要的制度性文件,严抓课堂出勤和宿舍管理,严肃处理旷课的学生。联合学院各部门制定了一套三级学业预警体系,针对学业困难程度分类开展帮扶工作。还针对我院大类招生现状,先后研究并出台了《大类专业分流指导性意见》和《大类专业分流实施方案》两个分流相关制度文件,全面规范、严肃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分流工作的顺利进行[8](42-45)。

在各项校级文件的指导下,学院学生工作团队认真研讨制定了学生德育考核办法,每年定期统一开展德育考核工作。同时在各年级开展了宿舍建设主题班会并大力开展“满勤宿舍”“学霸宿舍”“最美宿舍”和“优秀舍长”评选,统筹各类校级、院级表彰和荣誉,同时配套设置多项院级荣誉,在年底举办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让更多学生在付出了努力之后获得荣誉和表彰。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真正让学生“走过必留痕迹、付出必有回报”,以此推动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3.以实践活动、职场体验课程和企业参访等一系列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学院鼓励和推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每年专门举办以“大健康月”为主题的实践创新大赛,与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深度融合,以此大力提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职场,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开发的职场体验系列课程运用于高年级同学,从企业家精神、教練型思维和求职技能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职场、理解职业,初步树立职业意识。

学院每年联合校级理工类院系举办春季和秋季理工类专场招聘会,迄今已邀请上千家企业来校招聘。还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来我校召开宣讲会,在在校生中间开展求职实战演练,让在校生模拟应聘者,企业面试官直接给予面试并评分。将企业“请进来”的同时,我院还积极推动“走出去”。每年组织学生几百人次,走进数十家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访问。同时,还邀请已经入职的多位校友举办“校友大讲堂”,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历程。让学生实地了解职业世界,实地感受职场的环境,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四、阶段性成果

近三年来,学院基于大类分流的生涯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曲折推进,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与积累,可喜地看到,三年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和改善。主要体现在专业分流效果趋稳趋好、学生学业状况逐年好转、学生总体活力显著提升。

(一)专业分流效果趋稳趋好。

2015级大类分流的最终结果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数远多于应用化学专业,对比达到了75∶19。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我院2018级大类分流中,四个专业人数已经接近总体平均,达到了42人、42人、40人和31人,极大地保障了各个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一项针对我院大类学生专业分流相关信息的调查中,由所有分流后的学生对分流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的分值由1分到10分。从2016级的总均分6.83分到2017级的7.48分再到2018级的7.55分,得分逐年升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分流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的提升。

(二)学生学业状况逐年好转。

从2017年上半年起至2019年下半年,平均每周旷课学生下降70%,学生到课情况有明显改善,各专业教师反响良好。学生学业预警人数从2017年114人降至2019年的86人,下降了24.56%。学生成绩总体情况有所提升。2019届毕业生相比2017届,毕业率提升了6.45个百分点,学位授予率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均有显著提升。

(三)学生活力显著提升,就业情况逐年向好。

我院2015级学生在校级学生组织任主要职位的人数仅2人,2017级在校级各组织任主要职位的人数达到6人。在各学生组织换届工作中,2017年三年级时留任主席团仅1人,2019年三年级留任主席团人数达到13人,各学生组织主要骨干的梯队结构更趋合理。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步提升,从2016届至2019届提升了3.2个百分点,针对毕业生的一份调查显示,我院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对自身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均有提升。

五、未来努力与探索方向

在初步构建基于大类招生的生涯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中,依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学困生在整个生涯教育体系中的代入感仍然不强,专业分流后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有分化趋势。在接下来的探索中,我们将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生涯教育理念推动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方面,进一步完善基于大类招生的生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宋臻.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专业分流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02).

[2]万俊毅,尹然平.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

[3]俞玉飞.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4).

[4]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02).

[5]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04).

[6]刘慧,李晨希,高艳.研究型大学精准化生涯教育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19(01).

[7]马成瑶,孟蓉.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学生生涯规划操作构想——以上海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07).

[8]吴勋,武月.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评论,2016(09).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生涯教育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