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女性角色的解构化分析

2020-11-06 04:44胡敏李静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解构主义女性

胡敏 李静

【摘 要】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历程和其追寻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种族认同的过程,以及贯穿在此过程中的奶娃身边的黑人女性角色对奶娃的爱、启迪与指引。小说中的女性指引着奶娃远赴南方追寻家族文化的根源,并最终使他找回黑人的自我认同感,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获得真正的“飛翔”。本文以解构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女性主义知识论,分析以露丝为代表的在低眉顺眼中默默反抗的无声女性形象和以派拉特为代表的带有解放天性却下意识屈服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解构主义;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211-02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最具实力的黑人女作家,是世界上截至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前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主要讲述女性角色的成长。然而,正如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序言中所言:“《所罗门之歌》向我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在想象中处理对我而言从女性场所到男性场所的根本转变。”《所罗门之歌》与莫里森的其他作品不同,它围绕男性麦肯·戴德(绰号“奶娃”)自我发现的艰辛历程展开描写,并同时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黑人女性形象。这部小说涉及到种族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等主题,视野开阔,作品寓意深刻。其中,除去矛盾激烈的种族关系不谈,两性关系最为显著,犹以女性在男权社会压迫下的呐喊最令人印象深刻。由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此小说表达了莫里森的女权主义思想,她塑造的特立独行的派拉特是正面的女性形象,是新黑人女性的象征,而其他女性则是与之对立的负面女性形象。关注此书中各处细节,不难发现文本中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充满着种种矛盾:以露丝为首的在男权社会中低眉顺眼的女性即便力量微乎其微,却也在默默执着地反抗着;甚至于着重刻画的新黑人女性代表——独立坚强的派拉特也会流露出男权社会中男性至上的思想。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认为,人们不可能阐释出一个文本的确定意义,因为它没有唯一确定的阐释,文本中的意义总是动态的、转瞬即逝的。解构主义者们认为所有文本都有多重意义和阐释。有学者曾指出,解构主义者阅读的是叙事中的矛盾,其目的在于保留这种矛盾,而不是将叙事简化为一种稳定而唯一的结构或意义。对于《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学者们往往对坚强独立的派拉特给予大量的赞扬和歌颂,但是对小说中日常低眉顺眼、甘当背景板的三位女性角色——露丝、莉娜和科林西安丝的分析描述则充满消极色彩。小说文本中,莫里森似乎塑造了两类女性角色,即以派拉特为代表的正面的新黑人女性和以戴德家三位女性为代表的反面的旧黑人女性。然而,解构主义者们认为,通过寻找作者在文本中的失言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本人认为自己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或许与其实际书写出来的截然不同。本文试图借助解构主义理论,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的语言失控之处,解读《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角色,打破以派拉特为代表的正面的新黑人女性形象和以戴德家三位女性为代表的反面的旧黑人女性形象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莫里森被冠以“女权主义作家”的称号,但文本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义的歌颂被其本身所暴露出的矛盾所削弱。

一、在低眉顺眼中默默反抗的无声女性——露丝、莉娜和科林西安丝

露丝是奶娃的生母,她婚前婚后都在一个典型的父权制家庭中。她童年丧母,被父亲当作玩具娃娃一样锁在一所大房子里“圈养”着。露丝的父亲是“城里的第一号黑人”,是最受人们尊敬的福斯特医生,因此大家都称她为“福斯特医生的女儿”。这个称呼不但抹去了她的名字,也让她逐渐失去了自我。父亲在世时,她对父亲极其奉承与顺从;父亲死后,她仍然虚假地为她的孩子,尤其是儿子奶娃而活。十六岁时,她嫁给了麦肯。此后,“她的头脑被压得没棱角了,她的双肩给家务劳动和操心子女压垮了,整个人都让一个男人的重压弄得没有理性了”。作为妻子,她彻底丧失了话语权,除了料理家庭事务没有任何发言权;作为母亲,儿子对她没有丝毫的尊重。奶娃甚至“从来没把母亲看作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她了解自己的所有处境,她知道自己住的房屋把自己“压成了小包裹”,但仍耗费着青春、精力在大宅第里低眉顺眼地生活着,没有勇气抛弃丈夫的财富和物质充裕的生活。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在默默地以一个“小妇人”的方式抵抗着。她当初想要个孩子,但是奶娃的父亲麦肯不肯,无奈之下她寻求派拉特的帮助,最终给麦肯下药才生出奶娃。她觉得奶娃是“她一次大胆进取的战果”,只要“这孩子在,就是她独一无二的胜利”。她以掌握生育自由权而骄傲,视其为反抗男权的胜利。露丝慢慢“学会怎么把自己的丈夫逼得走投无路”,默默进行“小妇人”式的反抗。

奶娃的两个姐姐——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从小生活在脾气古怪的父亲的阴影下,默默地、乖巧地做着丝绒玫瑰花,如同男性角色的背景板一般活着。直到小说讲述了三分之二之后,莉娜和科林西安丝的人物形象才开始丰满起来。因为奶娃碰见科林西安丝和他父亲的一个房客——铁路临时工亨特约会,遂告知他那嫌贫爱富的父亲。莉娜了解后对奶娃一顿臭骂,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指责奶娃“你算老几?你有什么资格赞成或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你对我们姐妹二人毫无了解,你就知道我们做丝绒玫瑰花……你有什么权利来决定我们的生活?”莉娜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让她们姐妹俩“在奢华淫靡的大都市像贞女似地招摇过市,然后再在这种地方像对妓女那样羞辱”她们。奶娃默不作声,莉娜小声但有力地说:“滚出我的房间”,宣布自己那一小块主权。

科林西安丝读过大学,并在法国留过学。她的母亲告诉她,“她只能是对一个有专长的黑种男人攀龙附凤的褒奖”,而“这些男人理想的妻子是能操持、善经营的女人”,科林西安丝对他们来说有点太高贵了。科林西安丝慢慢认同了这个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逐渐接受了她和妹妹可能不会和任何人结婚的“现实”。她闲在家里,一天到晚做丝绒玫瑰花,直到四十二岁时对这种生活失望到极点,决定出去工作以便逃离这个家庭。但是“黑人姑娘们不管背景如何,只能找到一种而且是唯一的一种工作”——使女。她四处碰壁,最终成了一名女作家的使女,却因虚荣心作祟,对父母谎称是听写员。她与亨特相恋交往,但是亨特社会地位低下、一贫如洗,这使科林西安丝觉得难堪。亨特揭穿她的心思,两人为此大吵一架,科林西安丝意识到她所认识的所有妇女,都是受男性摆布的“玩具娃娃”。当她愤怒地走回家踏上门廊的台阶时,她看到自己像那些堆着的红丝绒花一般,“由成熟的醇香变得腐烂霉坏”,随后她奋不顾身、不计后果地回头去找亨特,并一起回到亨特的租住地。科林西安丝觉得自己像洗过澡一般,浑身都擦干净了,“心里的那种虚荣默默让步于自尊自爱”。她通过与绝对不“门当户对”的亨特交往坚决地反抗着父权制家庭。

二、带有解放天性却下意识屈服的坚强女性——派拉特

派拉特是男主人公奶娃的姑姑。派拉特自幼无拘无束地生活在父亲的农庄“林肯天堂”里。在父亲被仇家射死后,她和哥哥四處躲避仇家的追杀,之后他们躲进了一个山洞里,但两人因一袋金子起争执而分道扬镳。从此,派拉特踏上了寻根之旅。她始终追寻着祖先的踪迹,探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根脉。在此期间,派拉特因特立独行受到黑人群体的排挤、孤立,然而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独立养活自己的女儿丽巴和孙女哈格尔。她与男权社会抗争,保留自己内心的热忱,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谁找派拉特帮忙,她总能让他们脱离困境。她似乎有一种神性,这尤其体现在她没有肚脐的特征上。没有肚脐是派拉特非自然出生的说明,因为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莫里森刻意把派拉特描述成没有肚脐的人,或许是她知晓这种带着神性的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即便是如此带有神性的一位女性,还是带着男权社会的思想。派拉特第一次见露丝,她一下就知道了露丝的苦恼,并对露丝说:“你会怀孕而你的孩子理应是他的。他应该有个儿子。要不,我们这家就绝后了。”她因为害怕戴德家绝后帮助露丝给她丈夫下药。后来,奶娃和哈格尔在一起,派拉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哈格尔被奶娃抛弃,想要追杀奶娃时,派拉特也只是把哈格尔抓回家,毒打一顿,并没有责骂奶娃。种种细节显示,派拉特在男权社会中即便看透了男性专制的事实,但还是难逃男权主义思想的沾染。

三、结束语

莫里森为了揭示出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在黑白两族、男女两性、贫富两极等诸多冲突中的生存状况,既创造了迫于生活、表面顺从屈服的女性角色,也展现了用行动顽强抵抗父权制与各类歧视压迫的女性形象。在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不稳定的文本世界——低眉顺眼却默默反抗的露丝、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以及勇敢热忱却下意识屈从于男权社会的派拉特。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或许是莫里森本人为了嘲讽男权社会故意而为之,也可能是她自己身在男权社会而无法割裂其影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6.

[2]赵毅衡.符号学论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64.

[3]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

[4]朱娅.<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M].扬州大学,2008.23-25.

[5]Mary Kluges.Literary Theory: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谭惠娟,罗良功.美国非裔作家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324.

[7]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Raman Selden et al.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刘向东.<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6).

[10]章汝雯.<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J].外国文学,2000,(05).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解构主义女性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