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用于背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缝合1例

2020-11-06 07:47李二龙周兴丽丁丽
关键词:真皮层脂肪瘤缝线

李二龙,周兴丽,丁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脂肪瘤(Lipoma)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由成熟脂肪细胞所组成的常见良性组织肿瘤,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25.7%[1],临床上常见于颈肩部、背部、胸腹壁、臀部及四肢的皮下组织。位于背部的巨大脂肪瘤手术切除后采用传统的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缝合常因皮肤外翻形成血块或遗留死腔影响切口愈合,我科治疗1例背部巨大脂肪瘤老年男性患者,手术切除后,采用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治疗,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同时达到美容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背部包块20余年伴疼痛半年”于2018年7月11日于我院就诊。20余年前患者洗澡时发现背部约指甲大小包块,不伴其他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长大,近半年来包块处出现疼痛,且压痛明显,遂就诊于我院皮肤科。

皮肤科检查:左背部扪及1个巨大包块,触之稍轫,压痛明显,移动度尚可,皮肤表面无破溃,无渗血渗液,见图1。完善彩超提示:左背部患者自觉扪及“包块”处肌层内查见大小约58 mm×11 mm×58 mm的弱回声团块,团块浅面距体表约1.2 cm,深面距体表约2.3 cm,边界较清楚,形态较规则,内可见条索样稍强回声,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左侧背部肌层内实性团块:脂肪瘤?切除后皮肤组织病理:脂肪瘤。

诊断:脂肪瘤。

治疗:①患者取俯卧位、标记切口、常规消毒铺巾;②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③逐层切开皮肤至筋膜层,切开筋膜沿肌肉纵行方向钝性分离肌肉到瘤体包膜,再钝性游离包膜取除瘤体;④采用改良间断垂直褥式法缝合、消毒、加压、包扎。

2 讨论

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根据脂肪瘤的数目可分为孤立性脂肪瘤和多发性脂肪瘤,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等处,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无需处理。但随着瘤体的不断增大,会影响患者的体表美观,在有炎性反应时还会出现疼痛,甚至个别患者会出现瘤体恶变。

临床上,对于脂肪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2],术后多采用传统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缝合。传统间断垂直褥式缝合多用于缝合松弛的皮肤和张力较大的皮肤,可使切口对合整齐,防止其内翻或重叠和减少皮肤张力,但由于此法:①皮肤外翻时伤口容易形成血块影响伤口愈合;②较大包块切除术后可能遗留死腔导致皮下血肿。对于较大的脂肪瘤,尤其是位于项背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缝合,上述缺陷常导致切口不易恢复,且局部外形不良[3]。笔者将间断垂直褥式的方法进行改良,缝合方法如下:完整切除包块后对切口和腔隙彻底止血,见图2、3,①从创面的一侧皮肤自底部进针,贯穿整个腔隙,见图4,从对侧真皮层出针,见图5;②再从健侧真皮层进针贯穿腔隙底部,见图6,从对侧皮肤出针,见图7,使缝线在腔隙周围形成“O”型,见图8;③缝合完毕收紧缝线使腔隙两侧皮肤紧密对合,打结固定,见图9,剪除多余的缝合线,常规包扎固定。注:进针点距皮肤2~6 mm,视其张力大小和皮下腔隙大小决定;张力和腔隙越大距离越远。缝针多少依据张力大小,腔隙大小,创面长度,同理缝合。缝合间隔5 mm;依据切口分类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常规换药,10~14 d拆线。用此法缝合皮肤优点在于:①减少皮肤外翻切口形成血块,让伤口对合更好;②减少皮肤张力;③减少死腔形成;④皮下腔隙不用单独缝合,防止缝线遗留形成异物;⑤拆线时可以将缝线一起拆除,减少异物反应。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切口恢复良好,见图10。此术式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图1 左背部扪及约40 mm×10 mm×50 mm左右巨大包块,触之稍轫,移动度尚可;图2~3:完整切除包块,切口彻底止血。

图4 健侧皮肤进针到腔隙基底部

图5 对侧真皮层出针

图6 健侧真皮层进针到腔隙基底部

图7 从对侧皮肤出针

图8 缝线在腔隙周围形成“O”型,缝合完毕收紧缝线使腔隙两侧皮肤紧密对合,打结固定。

图10 术后2个月切口恢复良好

猜你喜欢
真皮层脂肪瘤缝线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高频超声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透明质酸在外用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涂橄榄油真的能消除妊娠纹吗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脂肪瘤多为良性但长这里要谨慎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