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0-11-06 12:09:50张宇光朱晓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疱疮趋化因子水疱

张宇光, 朱晓芳

(1.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皮肤科,江苏 扬州 22500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是BP炎症浸润中的重要细胞,存在于水疱发育的早期阶段,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蛋白在皮肤中沉积也是BP的主要特征[1]。嗜酸性粒细胞主要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受白介素-5(interleuking-5,IL-5)刺激分化的粒细胞,参与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等感染,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含有许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颗粒蛋白等,其中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2、IL-4、IL-5、IL-6、IL-31等;趋化因子主要包括 CCL11、CCL24和CCL26;颗粒蛋白主要有4种: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eosinophil derived neurotoxin, 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 EPX) 和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s, MBP)[2]。目前研究表明,这些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大多在BP患者的外周血和疱液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BP的发病过程。

1 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BP

1.1 IL-5

IL-5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血清和疱液中均升高,其水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3]。Messingh等研究表明,仅用BP抗体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不能诱导真皮-表皮分离,只有IL-5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功能性FcγRs与自身抗体结合,介导真皮-表皮分离,并造成弥漫性组织损伤,从而促进类天疱疮水疱的形成[4-5]。目前已有针对IL-5及其受体的免疫疗法用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类天疱疮的治疗,如针对IL-5的美波利珠单抗和瑞利珠单抗,以及针对IL-5Rα链的苯那利珠单抗[6]。

1.2 IL-31

IL-31主要来源于嗜酸性粒细胞,在BP患者的血清和皮损中均有升高,并与BP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抗BP-180-IgE升高明显相关[7-8]。目前已有人源化单克隆IgE抗体奥马珠单抗成功治疗BP的案例,且已证明奥马珠单抗可以降低IL-31血清水平,进一步支持IgE和IL-31之间的联系[7]。IL-31通过激活内皮素-1对神经元的反应,增加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释放,BNP是瘙痒的中枢介质,故IL-31可能与BP的瘙痒有关[9]。此外,Hashimoto等[8]研究发现,IL-31受体是由IL-31RA和OSMR-β组成的,它们在BP表皮中表达增强,且与瘙痒程度相关,靶向IL-31受体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治疗BP相关性瘙痒,但这种假设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1.3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者,研究发现组织因子与ECP在BP皮损中与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共定位,这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是BP中组织因子的主要来源[10]。有研究发现疱液中血栓前标志物F1+2和D-二聚体浓度与ECP水平相关,提示皮肤水平的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凝血级联激活之间存在联系。而凝血激活可能通过产生凝血酶促进组织损伤和水疱形成[11]。因此BP患者可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如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抗凝治疗也许有助于病情缓解。

2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与BP

2.1 CCL11和CCL26

CCR3 是重要的CC 型趋化因子受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 与CCR3相互作用可导致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皮损中嗜酸粒细胞聚集和激活,并且释放炎症介质[12]。除了eotaxin外,其他CC型趋化因子也可通过该受体发挥作用,如CCL11和CCL26。研究发现CCL11和CCL26在BP患者疱液和血清中的浓度均有升高,在表皮和真皮中均有表达,CCL26介导嗜酸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激活后,嗜酸性粒细胞在VLA-4(CD49d)和MAC-1(CD11b)介导下进行转移,并遵循CCL11、CCL26的趋化梯度, 在CCL26和CCL11的作用下,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和迁移,嗜酸性粒细胞能够进一步从血管迁移到基底膜,在基底膜上诱导水疱的形成[13]。因此,针对CC 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性也不失为BP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2.2 CCL24

CCL24仅在BP患者疱液中升高而血清中未见升高。研究表明,CCR3的N-端肽中的酪氨酸残基的硫酸化导致CCL24比CCL11、CCL26低,CCL24在BP 中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粘附分子从VCAM-1到ICAM-1的使用,但这些尚不能解释CCL24在疱液和血清中的不同变化[13]。四环素是治疗BP的有效药物,Tanita等[14]研究发现,四环素可以降低CCL24、CCL26的浓度,可能正是通过CCL24和CCL26浓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

2.3 TARC/CCL17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

CCL17也称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y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 chemokines,TARC),是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的小细胞因子,在BP 患者血清、疱液和皮损中水平升高,且血清 CCL17 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及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正常人CCL17只在表皮基底细胞层中少量表达,而BP患者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细胞层和中上部棘细胞层等淋巴细胞主要浸润的部位[15]。另有1例病例分析发现,血清TARC/CCL17水平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水平和抗BP180抗体水平下降之前先下降[16]。TARC/CCL17是否可以作为BP病情活动的敏感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嗜酸性粒细胞蛋白衍生物与BP

3.1 ECP

目前已知ECP有促炎作用,可衍生神经毒素核糖核酸酶,还可导致靶细胞膜电位不敏感、粒子非选择性毒性通道开放,从而使其他有毒性的分子进入[17]。BP患者的血清和疱液中ECP值升高,疱液中ECP浓度与血清中ECP浓度之间无相关性。在治疗后60天,BP患者的血清ECP浓度降低,但随后复发患者未降低,此结果表明ECP血清变化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可判断BP患者的复发风险[18]。

3.2 MBP

MBP可直接通过引起迷走神经功能障碍的 M2 毒簟碱受体增加平滑肌反应性,也触发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17]。BP患者血清MBP浓度明显升高,但疱液中未检测到MBP,MBP皮内注射到豚鼠皮肤,不会产生皮肤溃疡和结痂,但会导致红斑和硬结,这可能表明MBP参与了BP水疱发生前的病理过程[18-19]。

3.3 EDN

EDN浓度在BP患者血清和疱液中明显增高,且血清EDN浓度与疱液EDN浓度具有相关性,治疗后EDN浓度并无明显变化[18]。豚鼠皮肤皮内注射EDN和ECP导致溃疡或结痂病变,炎症细胞浸润明显[19]。ECP、MBP和EDN浓度在疱液和血清中的变化各有不同,可能与其参与BP水疱形成的时期不同有关。

3.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

MMP-9 是MMPs的明胶酶亚群,也称为92-kDa明胶酶。MMP-9在BP患者的血清和疱液中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在BP中形成水疱的部位产生92-kDa明胶酶切割重组180-kDa BP自身抗原的胞外区,MMP-9还可以降解 BMZ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在诱导水疱形成和降解BMZ中起重要作用[20]。只有同时存在IL-5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情况下MMP-9的释放才会增加[21]。

4 IgE与BP

BP患者的血清IgE升高,血清IgE对抗原BP180和BP230都有特异性,循环中IgE与IgG具有相同的优势表位即胞外跨膜结构域-非胶原16A结构域(NC16A)。同时,BP患者皮损中也出现IgE,它主要和CD117+肥大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碱性蛋白(MBP)结合,皮损组织还发现MBP和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共定位,揭示了BP患者中IgE主要和FcεRI结合。此外,在真皮中发现BP180的脱落片段与IgE共定位,IgE-BP180复合物能诱导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22]。这种结合随后促进脱颗粒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进一步的组织损伤和水疱形成。有研究报道BP应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后发现血清IgE水平没有降低,但真皮中表达IgE和FcεRI细胞明显减少[23],可能原因是奥马珠单抗能够隔离游离IgE并阻止其与 FcεRI的结合,而不结合IgE的FcεRI不稳定,容易内化降解,从而下调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FcεRI的表达[24]。这些结果都提示IgE与FcεRI的结合是BP的致病原因之一。

5 结语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受累皮肤、水疱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调节其产生、募集和活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尽管我们对嗜酸性粒细胞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作用机制的认识逐渐增多,但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颗粒蛋白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相互作用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分析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在BP中的作用机制,将为靶向嗜酸性粒细胞治疗BP提供思路,同时也可为评估BP病情活动、治疗的敏感性以及是否易复发寻找有效的生物学标志。

猜你喜欢
天疱疮趋化因子水疱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6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β防御素-2在天疱疮中表达的研究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10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4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R12和S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
趋化因子与术后疼痛
脊椎动物趋化因子受体CXCR基因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