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的策划思考

2020-11-06 05:27谷娴子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策划江南文物

谷娴子

展览现场(供图:上海博物馆)

据国际博协官方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5月26日至8月23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举办“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以下简称“江南展”),借文物艺术品讲述江南文化。展品主要来自上博馆藏,并纳入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15 家文博单位的重要藏品。疫情阴霾下,江南展仍被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看看新闻、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多次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4月明确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总目标。同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南艺术品收藏重镇,举办“江南文化”高度的展览是上博立足时代、发挥职能、弘扬文脉、助力发展的必要工作。然而,对于定位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上博来说,无论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历来都侧重“审美型”,即精品展,且展品常为单一门类文物,较少举办“叙事型”,即主题展,尤其是如江南展这般的大型原创综合类主题展。作为展览的主创人员之一,笔者借本文谈谈江南展策划实施中的一些思考。

努力与突破

1.建立团队,保障学术。

博物馆展览策划主要包括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两部分,以前者为重。上博原创展的内容策划通常由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负责,而展览内容除了该研究人员所在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分管馆长审核外,公开论证者极少。江南展作为一个讲江南文化的主题展,不仅涉及多门类文物,还涉及江南历史、地理、经济、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远超文博专业范围。于是,江南展打破常规,成立展览筹委会,建立团队并聘请学术顾问。除馆内相关文物专家外,还特聘江南主题相关领域的馆外学者。展览的大纲文本、展品清单、文物组合均通过多次、不同范围的会议报请专家组论证审核,既保证了上博展览一贯的学术性,也是博物馆与高校、社科院等学术机构强强联手的一次成功尝试。

2.整合资源,全面服务。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的两个月后,上博成立江南文化研究项目组,并纳入五年工作计划。除了筹备江南展,该项目还包括专题研究、丛书出版、论坛讲堂等内容。由此,江南展开展之前有上博等承办的《最艺江南·文化十讲》铺垫,布展之时有518 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开幕之日同步推出与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一讲,展期之中有与东方卫视《诗书画》栏目合作推出的六期江南文物精讲。另外,除了出版常规的特展图录,还配套出版五本科普读物:《江南书画》《江南陶瓷》《江南染织绣》《江南雕刻》《江南印记》,内容策划团队也与教育宣传部门合作推进展览讲解工作,提供语音导览器、微信二维码导览、智慧导览、讲解员导览等展厅服务。上海博物馆学院更于展期内推出江南展专题的两堂《国宝说》线上课程、相关亲子课程和“了不起的江南”主题夏令营。这些配套工作大力整合资源,完成“组合拳”的同时增加了江南展的受众覆盖面,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多样需求。

3.宏观叙事,综合门类。

江南展共展出文物197 件组,门类多样,包含骨器、玉器、石器、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书画、碑帖、古籍、印章、织绣、家具、竹雕、犀角雕、紫砂器、玻璃器、古琴、泥塑、折扇、皮影、鸟笼、砚、墨等,每件展品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展览以《康熙南巡图》(粉本)开篇,突出江南的重要地位,后接五大板块。第一板块“悬古垂文——我欲因之梦吴越”,通过“溯本寻踪”“衣冠南渡”“斯文在兹”三个小主题简要回顾江南发展历史,讲述江南民风从尚勇到崇文的转变;第二板块“安礼达生——何妨吟啸且徐行”,通过“仪礼有加”“虔心逸骨”两个小主题讲述江南规范里的通达与自由;第三板块“铸业铭志——文采风流今尚存”,通过“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两类江南人物讲述江南诗性之外的责任、思想与气节;第四板块“雅意闲趣——南国古来风物好”,通过“鉴古藏珍”“诗书画印”“四般闲事”“匠心文意”“市井浮生”五个小主题,讲述江南的自由审美与生活风尚;第五板块“怀器鸣棹——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帆行天下”和“百川汇海”两个小主题讲述江南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并落点于如今的长三角经济龙头上海。不难看出,五大板块涉及江南历史、政治、文学、宗教、思想、艺术、经济等多领域,每个板块,甚至其中的小主题都可以独立成展。在上博强大的藏品资源、学术水平和文物保护技术支撑下,江南展大胆选择了宏观叙事方式,以艺术讲文化。

4.取舍组合,精练说明。

对于叙事型展览而言,选择展品“舍”比“取”难,而“取”的关键在于组合。

先谈取舍。江南展的展品挑选综合考虑艺术性、主题性、代表性、趣味性,不求面面俱到。以第三板块为例,“明德修身”小主题中借江南遗民画家表现江南人的气节,而江南是遗民画家人数最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于是,我们仅按遗民情结的最主要表现来选择代表性画家,即殉节自尽、愤而反抗、出家为僧、退隐不仕四种。以第四板块为例,“诗书画印”小主题中讲述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绘画等艺术创作,而南宋以还中国文艺的重心就一直在江南。于是,我们仅选择“南宗”代表性画家的山水作品,点到为止,也意在表现山水自然对江南人的美学滋养;“鉴古藏珍”小主题讲述江南人鉴藏古物的雅好,而“江南收藏甲天下”,相关文物即便上博馆藏也是数以万计。于是,我们仅选择明代《格古要论》中提及的六种主要鉴藏门类:古玉器、古铜器、古瓷器、古书画、古漆器和古碑帖,各展出一件代表性文物,又主要从江南鉴藏名门之过云楼和愙斋旧藏中挑选。

再谈组合。江南展的五大板块不简单按时间线铺陈,而是通过若干小主题来共同呈现多面的江南,针对某个有趣的小主题,又分解成若干话题点,稍作展开,且注重表现文物之间的关系。以讲经济的第五板块“怀器鸣棹”为例,包含两个小主题:“帆行天下”侧重唐宋元时期大运河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扬州、杭州、苏州等市镇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百川汇海”侧重上海的早期城镇发展及海派文化。由此分为两个展区,以墙体区隔。再以第四板块“雅意闲趣”为例,包含五个小主题,其中的“四般闲事”又包含琴、酒、茶、香、花五个话题点。由此分出三个展柜,分别是:与听觉有关的琴、与味觉有关的茶和酒、与嗅觉有关的香和花。各话题点则由一至两组文物表现,同组文物置于同一展台。也就是说,借由展台、展柜、展区的分隔,以“话题点——小主题——大板块”构成江南展,组合套着组合。

此外,文物类型上,江南展多有将平面类文物和立体类文物组合展示的尝试。如第四板块,“鉴古藏珍”小主题之愙斋专柜既展出了“坐拥”珍品场景的《愙斋集古图》卷,也展出了愙斋收藏的古玉器和古铜器。虚实相应,令以吴大澂为代表的江南人的鉴藏雅好更加真实直观;“市井浮生”小主题之戏曲专柜,既展出了平面文物《明成化年间说唱本》和浙江海宁皮影人,也展出了立体文物景德镇窑青花瓷觚。其中,说唱本是南戏《白兔记》的重要文物实证,瓷觚上有昆曲《西厢记》的著名剧幕和戏文,皮影人则反映了宁绍平原上地方戏的兴盛。由此,江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戏曲之美“扑面而来”。

在前述有意的文物组合安排下,江南展力图让展品通过组合自己“说话”,只在重点处略作说明。说明牌又对应文物组合而组合,且与常规精品展不同,内容精练并以提点主题为主要目的。以绘画文物说明牌为例,文字内容没有照惯例去详细解释构图、皴法、设色,而是简介画家生平,并略述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或贡献,提点其与所在主题的关系。第五板块“百川汇海”小主题的说明牌则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展区中心平柜中展出了金西厓竹雕臂搁、曹素功牡丹图墨、陈端友㠛村石砚、赵之谦朱文石章、吴昌硕朱文石章及花果册页,材质多样,琳琅满目。说明牌上仅有寥寥几句人物籍贯及履历文字,但文物背后的潜台词已呼之欲出: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社会,群英荟萃,共同铸就海派文化。

思考与启发

1.加强协调,自主选择,充分沟通。

大型原创综合类主题展的策划实施俨然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策划过程主要有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两部分,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借展协调、展厅施工、摄影出版、文物保护、布展撤展、教育推广、文创开发、安保物业等。由此,在上博现有的机构设置下,江南展这项工程的推进不仅涉及到负责文物研究的专业部门(内容策划),还至少涉及陈列设计部(形式设计)、展览部(借展协调)、保管部(文物保管)、文保中心(文物预防性保护)、出版部(摄影出版)、教育部(教育讲解)、媒体中心(宣传推广)、文创中心(文创开发)、保卫部(安全保卫)、物业部(后勤保障)。各部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显然非常重要。

作为一家事业单位,上博历来以行政命令为主推进展览,部门之间的展览合作则由馆级领导授权展览部进行协调。多年工作证实,在部门细分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必需、可行。那么,如何更好地调动各部门参与展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其是非主创部门。窃以为以下三点值得思考:其一,团队协作精神。谈精神似乎“可遇不可求”,而协作精神实为重中之重。展览工作只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部分,在追求卓越目标下积累的公心、责任意识、协作精神是团队性工作顺利完成的必备要素。其二,职责分工明确。对于展览这一“系统工程”而言,职能与责任的分工要细化到展览策划实施的每个环节,又始终以保障文物安全和顺利推进工作为目的。其三,双向自主选择。展览等同项目,其成员除行政指定外,可参照科研项目给予主创人员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志同道合”的团队更便于联系沟通和群策群力。

此外,展览各项任务的推进往往强调完成节点,而只反推最晚启动时间,于是增加重复沟通,一旦发现问题则或返工,或迫于节点降低要求,留下遗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物摄影工作细致缓慢,通常先行,特展图录编辑则常待照片、文字基本集齐才启动,展览海报、吊旗等设计更是等到展览即将开幕才着手进行。那么,摄影师完成的文物照片是否最符合美编、设计的创意所需?更重要的例子是,展览策划过程的内容策划包括文物藏品调研、展品清单确定、辅助展品选定等,形式设计包括展厅空间设计、展柜柜内设计、陈列组合设计、声光环境设计等。两部分多有交叉,也难免冲突,需要尽早、及时、频繁的沟通调整。显然,明确各项工作的启动时间以及在展览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十分必要,结合紧密的工作更要提前协调,充分沟通。

2.提升释展,展前调查,展后评估。

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展览风格,艺术类博物馆的展览风格则是内容上多以时间为线,形式上突出文物的艺术美,较少使用图文说明展板。秉持这样的风格,加之展厅墙面空间限制,江南展也较少使用图文展板等辅助展品,只在必不可少的节点略作文字引导,将较深入的阐释收入语音导览和微信二维码导览,将系统全面的阐释收入特展图录。然而,以艺术讲文化不是一件直白的事,对于“匆匆路过”的一般观众来说,“强制性阅读”的图文展板更便于获知展线思路及主题内容。于是有了一个问题:艺术类展馆如何把握图文辅助展板数量的度?此外,国外博物馆的策展团队里有一个极重要的角色叫释展人,相当于展厅文字编辑,负责将专业性语言转变、精简成通俗性语言,而在国内博物馆,策展人(内容策划)既负责策展,也负责释展。以江南展为例,其展厅文字与上博以往特展相比已尽力通俗,遇到需极尽概括而略显晦涩的板块名都各缀一句古诗为副标题,希望借文学意境点明板块主旨。然而,从部分观众的反馈来看,理解门槛仍较高。于是又有了一个问题:内容策划团队如何判断所拟展厅文字的“亲和力”?

目前来看,以上两个问题主要由内容策划团队自行把握,而为了更好的服务观众,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视,即展览前的观众兴趣调查、展期内的观众观展反馈、展览后的展览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实际上,江南展闭幕之后还留下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古代艺术类博物馆怎么办叙事型展览?展览形式设计如何烘托展览内容理念?文物精品展如何更好地达成服务社会的职能?等,需要博物馆人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摸索、体会。

至少对于上博而言,江南展“前无古人”。其顺利实施的关窍之一是在行政领导下的资源强力整合,这也是国内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相对国外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优势之一。一个展览的起念、孕育、成形、落地涉及太多的事与人,博物馆事业发展也由原来主要服务于“物”,即博物馆的藏品,变成现在主要服务于“人”,即社会公众。借用浙江省博物馆蔡琴副馆长的一句通透之语,“展事何尝不是人事?”

猜你喜欢
策划江南文物
穿行城市中
穿行城市中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