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

2020-11-06 00:45党双忍
西部大开发 2020年8期
关键词:防护林保护地自然保护区

文/ 党双忍

20世纪以来,在中国先后爆发了两场具有世界影响的“绿色革命”。

一场是率先发生在农业空间上的绿色革命,以生物技术革命为核心,灌溉、机械、化肥、农药、薄膜等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广泛应用,推进农作物产量、食物供给大幅度增长。这场绿色革命发生在农业空间,因而也称之为农业绿色革命,或者农业革命。

另一场是随后发生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也可简称为生态绿色革命,抑或是生态革命。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分享了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生态福利。农业革命已经有诸多论述,并已广为人知。然而,对发生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生态革命,一直缺少必要的理论解构,也鲜被人提及,依然是生态政策理论的空白。

在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当农业革命发生后,增加食物的努力集中在已有农耕地上,人们用更少的农耕地生产了更多的食物。农业经济活动在膨胀,而农耕地的需要在收缩。农耕地是重要的农业空间。也就是说,随着农业空间效率提升,农业空间需要在收缩。那些不适宜应用农业革命技术的农耕地,或是应用农业革命技术不经济的农耕地,逐渐成为“撂荒的土地”“闲置的土地”“过度开垦的土地”“过度放牧的土地”“荒芜的土地”“沙化的土地”。

必须指出,因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了原生植被系统,带来了物种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旱涝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同时,高效运营的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加之,农业革命形成和积累的与林业互联互通的生物技术力量,推动了中国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迅猛发展。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成果,增加了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扩大了生物群落的栖息地面积,为生物体系重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产品增产、生态服务供给构建了基础。

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局。

朝霞照耀下的岚皋县神田草甸

政府主导、林业部门组织实施,六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成就了中国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宏阔景象。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是全球持续时间最长、最具雄心的生态治理工程。1979年国家正式启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也被称为“绿色长城”。三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是全球最缺少绿色的区域之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就是在全球“最不绿”生态空间上掀起的绿色革命,以“绿”治“黄”,减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是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1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规划造林5.35亿亩。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途径,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到2050年,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5.05%提高到15.95%。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了阻止长江成为第二个黄河,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即明确提出,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1989年原国家计委批复原国家林业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1989-2000年)》,工程区面积70万平方公里,新增森林面积666.7万公顷。2004年,原国家林业局批复《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工程范围由长江中上游扩大到长江全流域+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简称“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区面积扩大到216.1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22.5%,营造林687.72万公顷。2013年原国家林业局批复《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工程区调整为220.61万平方公里,扣除与天保工程叠加后,造林530.21万公顷。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自然生态空间的精华所在。1998年8月,全国性的洪水泛滥,国家做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禁伐、限伐决定。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2000-2010年为天保一期,2011-2020年为天保二期。2014年4月1日起,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停伐基础上,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河北省也纳入了停伐范围。2016年,全国天然商品林采伐全面停止,实现了全面保护天然林的历史性转折。目前,涉及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有天然林及江西、福建等16个省(区)的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商品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2019年,中办国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确定,到2020年1.3亿公顷天然乔木林和0.68亿公顷天然灌木林地、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得到有效管护;到2035年天然林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科学保护、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为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林产品的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就是让过度开垦利用的耕地重新回归森林、重新回归草原、重新回归湿地,也就是自然生态空间回归,恢复与重建自然生态空间。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召开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同年,国务院发布《退耕还林条例》,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2014年,国家做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20年来,实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25个省区的2435个县(含县级单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666万公顷,其中,增加林地3344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7866万公顷的42.5%,增加人工草地33.4万公顷,占人工草地面积1466万公顷的2.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多百分点。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当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

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治理后的荒漠已变成“塞上江南”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是缩小版、加厚版的“小三北工程”。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连续12次发生较大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多次影响首都,为50年所罕见。于是,国家应激上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2年启动一期工程,工程区西起内蒙古达茂旗,东至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75个县(旗)。工程区面积45.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0.12万平方公里。2012年,国务院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工程区增加了陕西,合计6个省(区、市)138个县(旗、市、区),二期工程规划的任务: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现有植被质量和覆盖率,加强重点区域沙化土地治理,遏制局部区域流沙侵蚀,稳步推进易地搬迁37.04万人,降低区域生态压力等。

上图: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秦家坝村下图:洋县陈家村附近拍摄的朱鹮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珠宝,自然保护地是镶嵌着生态珠宝的国土空间,也是值得永久保护的生态空间。2001年,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原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开启了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新纪元。工程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和基因保存。重点开展物种拯救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种质基因保存工程等。规划明确到2010年,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制定全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设94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到2030年,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和增加,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0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8%,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在全国76块重要湿地建立资源定位监测网站,建立健全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到2050年,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自然保护区达25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8%,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国完成100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2019年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标,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

陕西处在全国的中心地带,中国大地原点在关中,陕西是“地理中国芯”。大秦岭是中央山脉、中央水塔,大秦岭的腹心在陕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在陕西,陕西是全国唯一全境处在黄河、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陕西是“生态中国芯”。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渭河-黄河一线是中华文明的轴心地带,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陕西是“人文中国芯”。人文、生态、地理,陕西独占一个“芯”字。正因为如此,陕西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地理十分独特,上述六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陕西都是重要的实施省份。六大工程空间叠加实施,再加上自身的重点区域绿化、封山禁牧、秦岭生态保护,合力推动陕西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向纵深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经过40年努力,六大工程相继发力,推动全省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多,达到了45%以上。在延安以北400公里的生态空间上,发生了由“黄”变“绿”的革命,草灌锁沙丘、黄土变绿海。延安以南至渭北一带,子午岭-黄龙山生态空间发生了“浅绿色”向“深绿色”的跨越,并形成黄土高原心脏地带靓丽的自然保护地群。逶迤磅礴的大秦岭是“陕西的封面”,是神秘的“秦岭四宝的家”,也是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一面旗帜,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展露出中国顶级生态空间的绝世风采。

镇巴县三元镇原始木竹林牧场

关山草原

在陕西,森林、草原、湿地、沙地、大地景观,五大阵地为一个整体,即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空间。陕西的生态空间是中国生态空间之“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局”“林业就是要保护好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新时代陕西林业人“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我们的神圣使命就是在生态空间上做“生态加法”,在生态保护、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加快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引向深入,最终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自古就是环境优美之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陕西省林业部门已经迈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铿锵步伐,制定实施了“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还将制定实施“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用林业工作高质量,推动生态空间高颜值,在“绿色空缺”地带推进“黄”变“绿”,在“浅绿色”地带推进由“浅”入“深”进程,在“深绿色”地带推进“绿”变“美”、“绿”而“美”进程,通过精准识别五大阵地、科学布局六条战线、成龙配套治理举措、时空有序治理行动,把中央确定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落实在陕西每一寸生态空间上,持续推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进程,力争2050年把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0%以上,还自然生态空间以宁静、和谐、美丽,让生态空间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呈现天蓝、地绿、水净、兽欢、鸟翔、景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盛世气象。

猜你喜欢
防护林保护地自然保护区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