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张义学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全长1600公里,雄踞甘肃、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诸省(市)之间,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蜿蜒向东向南分别进入河南、湖北。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在陕西,秦岭北麓下是被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秦岭和其南麓地区称为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
秦岭是中国芯,处在心脏地带,被尊称中央山脉,或是“中央公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对于陕甘两省来说,保护秦岭生态的责任日益重大,携手共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任重道远。
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从上游到中游途经甘肃、陕西两省,作为连接了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其生态功能极其重要。
黄河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黄河约60%的水来自甘肃兰州以上,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其中,祁连山是黄河最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是黄河的蓄水池。陕甘两省恰好位于黄河上中游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黄河用有限的水资源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护秦岭生态和保卫黄河生态也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分水岭,秦岭北麓之众多河流,终将纷纷汇入黄河。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也能为黄河涵养好水源。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其流域更多在陕甘两省,更多流经黄土高原。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筑牢黄河上中游生态安全屏障,是陕甘两省绿色发展的基础。
陕西和甘肃两省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十分密切的交流合作。7月2日下午,陕甘两省政府主要领导在西安召开座谈会,签署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两省将在共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共同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动产业协作发展、共同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交流合作水平、完善合作机制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合作。新时代两省又一次亲密携手,共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一列高铁列车行驶在宝兰高铁甘肃天水段南河川大桥上
前几年发生的祁连山、秦岭违建事件,给了甘肃、陕西两省深刻的教训,也促使两省认清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意义和紧迫性。
去年,陕西修订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各地依法担负起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今年,陕西编制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谋划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取相关重大项目、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甘肃也修订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条例,进一步加强祁连山、秦岭和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
近几年来,陕甘两省加大了保护秦岭、保护黄河的力度,也加快了携手共建生态保护屏障的步伐。去年10月10日,甘肃省陇南市与陕西汉中市共同签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联动协议》。
这次两省签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表明,今后,两省一起谋划渭河流域、嘉陵江上游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土流失和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务项目。
甘肃与陕西同为西部重要省份,关中平原城市群囊括了甘肃省天水、平凉、庆阳三市和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和杨凌六市一国家级示范区。但是,身处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广大人民群众,感觉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和建设力度,远远不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也赶不上同为西部的成渝城市群。公众期盼,陕甘两省紧密携手,共同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未来。
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推进核心城市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重要节点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一轴”即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这正是陕西、甘肃两省之间众多城市的重要交通线,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主线。通过强化西安的综合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宝鸡、渭南、杨凌、天水等重要节点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分工协作,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带。这也是陕甘两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向西连接青海、新疆等省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向东加强与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联系,进一步提升陆海双向开放水平,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带”即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陕甘两省依托福银高速、银西—西武高铁等通道,推动平凉—庆阳、彬州—长武—旬邑一体化发展,向西北共同打造福银发展带。形成对接长江经济带、连接辐射宁夏的一条新发展带。
为了这个共同发展目标,这次陕甘两省协议,共同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推动甘肃天水、平凉、庆阳与关中城市在在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协同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跨区域深度合作。
正如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在陕甘甘协作座谈会上所说,甘甘肃省紧紧抓住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重点,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
为了加快两省经济协作步伐,打造关中城市群的未来,两省协议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争取将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加大航空领域合作;推动中欧班列协同互补发展。
加快经济协作步伐,不仅是陕甘两省的事情,关中平原城市群还囊括了山西运城、临汾,陕西还在主动和山西搞好协作,一起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步伐。据本刊记者了解,此前6月份,陕西省发改委会同山西、甘肃两省发改委,联合印发《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跨省合作重点推进事项》。三省跨省合作重点推进事项包括: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路”建设、共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共同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理和水生态修复、推推进进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科技领域合作、深入推进教育协同发展、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健全文化旅游发展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公共服务政策一体化、加强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等。下一步,陕西省发改委将积极推进跨省合作事项开展,适时召开三省联席会议,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宝天高速天水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今年5月17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针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在系统总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经验基础上,制定指导意见,对于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底,甘肃省就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决策部署实施意见》,重点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强化薄弱环节、夯实发展基础方面;二是创新驱动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三是用足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构建开放新格局方面;四是建设美丽甘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五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方面;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强民生福祉方面;七是强化组织保障方面。
在用足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构建开放新格局方面,甘肃提出“突出打造新时代‘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打造西部物流大通道和产业集聚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跨省区互动合作等重点工作”。在建设美丽甘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甘肃提出“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
甘肃陕西签署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此前的6月12日,陕西省政府也成立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工作领导小组”,刘国中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刘国中在陕甘协作座谈会上说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两省依托各自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始终保持着携手发展的良好态势……
陕甘两省签署协议,今后将共同推动产业协作发展。合力发展特色农业,联手打造现代产业联盟,深化军民融合合作,提升优势产业合作水平,协同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正在迈向中高端。今后,更加科学地布局陕甘两省工业体系,延伸跨省产业链条,既是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基础。
两省协议还约定,还将共同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引进银行、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产权交易机构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共享就业市场服务平台。
陕甘这次携手,让公众看到了两个西部内陆省份加快开放、加快发展的信心。正如刘国中所讲……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共同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完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手打造省际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两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