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2020-11-05 12:26王晓霞汤静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肉瘤滑膜腹膜

周 莺 王晓霞 潘 慈 汤静燕 徐 敏 陶 静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是一类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年龄段的恶性间质细胞肿瘤,是儿童期除横纹肌肉瘤以外最常见的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肉瘤(NRSTS)[1],儿童SS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部位主要有四肢(65%)、躯干(28%)和头颈部(7%),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及转移倾向等特点,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往往至肿瘤较大或出现较广泛转移时才会被发现,影响治疗及预后。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指导治疗、随访中非常重要。搜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儿童SS影像学文献,以病例报道为主[2],因此笔者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我院MRI/CT诊断的SS病例共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和影像表现并加以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 法

1.临床资料

收 集 我院2011年6月-2018年12月经MRI/CT诊断的SS病例共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5个月~14岁,平均6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增大的面颊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共3例,上/下肢疼痛或无力3例,间歇性腹痛2例,胸闷1例,无意中发现胸壁、腋窝、小腿、肘关节、踝关节、会阴部肿块各1例。

2.影像检查

15例病例,9例(头面部3例、四肢4例、盆腔2例)使用MRI检查,6例(胸部3例、肩关节2例、胸腹部1例)使用CT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MRI检查包括2台1.5T(Signa, GE Medical Systems, Milwaukee, WI, USA;Achieva Nova dual, PHILIPS Medical Systems,Best, Netherlands)和1台3.0T磁 共 振 设 备(Discovery MR750 3.0T, GE Medical Systems,USA),8通道或者相控阵心脏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平扫/增强自旋回波T1WI(450ms/13ms),T2WI(3,225ms/100ms)序 列。层 厚5mm; 间 隔1~2mm或无间隔。病人仰卧位,根据病变部位采取脚或头先进。对比剂选用马根维显0.2ml/kg。

CT检查包括2台设备,一台是GE Discovery 750HD 64 slice spiral CT,另 一 台 是GE light speed 16 slice helical CT,均行低剂量扫描。层厚5mm,间隔2mm,100~120 kV,50mAs,2 r/s,MIP重建在GE AW 4.2/AW 4.6 工作站上进行.对比剂选用欧乃派克2ml/kg。不配合儿童选用水合氯醛0.5ml/kg体重口服或灌肠镇静。

3.影像学分析

所有15例病例均由两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深度(根据累及的筋膜把肿瘤部位分为浅表部和深部),增强前肿瘤的密度/信号,增强后肿瘤强化程度及方式,其他阳性发现等都一一记录。

4.术后随访

所有15例病例均于术后进行随访,随访包括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根据原发部位,胸部和/或腹部使用CT增强并观察肺部情况,其余原发部位使用MRI或者US检查,并使用胸部CT平扫随访肺部情况。随访周期为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5年内每6个月复查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

结 果

1.肿瘤部位

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病例均在全身不同部位发现有软组织肿块。①四肢、关节肿块6例(40%):其中下肢3例(分别为小腿2例,踝关节1例),上肢肘关节处1例,锁骨上区1例,腋窝1例;②头面部肿块3例(20%):其中2例位于颌面部,1例位于耳前皮下;③胸部肿块3例(20%):其中后纵隔2例,胸膜1例;④盆腔肿块2例(13.3%):其中位于骶髂关节旁1例,盆腔内、会阴部肿块累及椎管1例;⑤后纵隔至后腹膜肿块1例(6.7%)。

2.影像学特点(图1,2)

图1 男,7岁,右踝滑膜肉瘤。A~C. 2011年首发图像,矢状面T1W序列、冠状面及横断面T2W脂肪抑制序列(白箭头)显示右侧距骨前方异常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T1W呈等低信号, T2W呈较高信号。 D~G .2017年复发图像,矢状面X线平片、横断面T1W、横断面T1W增强图像、矢状面T1W脂肪抑制增强图像显示右距骨前方复发肿块,较首发时增大(黑箭头)。

图2 女,11岁10个月,右后纵隔至后腹膜滑膜肉瘤。A.腹部CT平扫显示后纵隔至后腹膜区域异常以囊性为主肿块(白箭头),边界尚清,压迫部分肺实质,心脏受压向左移位;B.增强后肿块内部见少许不规则分隔样强化区,大部分肿块呈中度强化;C.冠状面CT增强重建图像显示后纵隔至后腹膜区病灶,下腔静脉局部增宽,密度不均匀(黑箭头)。

2.1 3例 头 面 部MRI表 现:2例 表 现 为圆形肿块,1例为不规则状肿块,肿块范围最大 为3.49cm×5.03cm×3.76cm,最 小 范 围 为1.02cm×0.87cm×1.56cm。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2例位于浅表部位,1例位于深部。2例肿块信号均匀,1例不均匀,平扫在T1W序列及T1W脂肪抑制序列上表现为相对于骨骼肌肉的等或略低信号,T2W上为等或略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显示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其中2例为不均匀强化,1例为均匀强化,2例病灶内部见T1W及T2W均低的点状异常信号,考虑钙化。

2.2 4例四肢MRI表现:3例表现为团块样不规则状肿块,1例为小片样异常肿块,肿块范围最 大 为6.73cm×7.13cm×3.72cm,最 小 范 围 为1.13cm×0.63cm×0.76cm。3例肿块边界清晰,1例边界不清晰,呈浸润性生长,3例位于深部肌层,1例位于浅表部位。平扫在T1W序列及T1W脂肪抑制序列上,2例肿块信号均匀,2例不均匀,表现为相对于骨骼肌肉的等或略低信号,1例病灶内部见T1W及T2W均低的点状异常信号,T2W上为等或等高混杂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显示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其中3例为不均匀强化,内部见较多间隔,1例为均匀强化。

2.3 2例盆腔病例MRI表现:2例均表现为盆腔内团块样不规则状肿块,均位于深部,其中1例肿块范围广泛,累及盆腔、会阴部、骶尾部椎管、右侧臀大中小肌,与膀胱及直肠分界不清,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另一例累及L5及S1,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肿块较大者范围约6.7cm×4.0cm×2.9cm。2例肿块信号均尚均匀,平扫在T1W序列上表现为相对于骨骼肌肉的等或略低信号,T2W上为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显示病灶均有明显强化。

2.4 2例肩关节的CT表现:2例均表现为团块样不规则状肿块,最大范围6.38cm×5.33cm×4.55cm,均位于深部。CT平扫1例病灶呈等密度影伴钙化,边界清晰,增强后呈中等强度均匀强化,并通过与其相邻的扩大的椎间孔(T6-7水平)侵犯椎管,肺部见多发转移;另一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影,内部见多发分隔样改变,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2.5 3例胸部及1例胸腹部CT表现:1例表现为类椭圆形状肿块,3例表现为团块样不规则状肿块,肿块最大范围约12.9cm×8.8cm×5.4cm,最小范围约3.7cm×5.0cm×3.5cm,肿块均位于深部,边界显示尚清晰,CT平扫病灶呈等或者等低混杂密度影,2例有多发点片状钙化,增强后2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为中等程度均匀强化。1例病例其相邻T12~L1水平椎间孔扩大,肿块与椎管腔相通;2例病例,相邻的肋骨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1例后腹膜肿块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局部受压,下腔静脉内见瘤栓形成;2例肺部有斑片状渗出性改变,1例胸腔积液,1例腹腔内少量腹水。

3.随访情况

在随访过程中,15例病例有4例在原发部位发生复发,2例关节病例(1例锁骨上、1例腋窝)于术后4个月复发,1例后纵隔病例于术后20个月复发,1例右踝病例于术后6年复发,均于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并接受进一步治疗,所有病例均存活至今,没有死亡。

讨 论

滑膜肉瘤(SS)并非起源于滑膜组织,而是一类伴有上皮细胞分化多样性,起源于间充质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通常被归为高级别、预后不良的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8%~10%[3],有侵犯邻近组织及远处转移的倾向。组织学上根据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SS可分为三种亚型,双相型、单相型和低分化型,病理学的诊断通常需要包括传统组织形态学、染色体t(X;18)(p11;q11)易位的识别以及一组免疫组化标记等多种检测方法[4]。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SS的5年生存率37%~90%。目前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国际癌症控制联盟(AJCC/UICC)对软组织肉瘤分期及预后的判定,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及能否手术切除等多种因素;其次,有学者认为组织学分型也需要考虑在内[5-6]。

SS可以发生在儿童期及成人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发生在30岁前,发病年龄越轻则预后相对更好[7-8]。欧洲儿童软组织肉瘤研究组一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SS组的研究显示,患儿的预后均较好,5年生存率达到90%[1]。在本组研究的15例病例中,最大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仅为6岁,发病年龄相对较轻,术后及治疗后的随访年限分别为11个月至8年5个月不等,追踪随访至今,15例中有4例病例复发,复发率为26.7%,没有病例进一步发生转移或死亡。

在欧洲的一项针对多种影响因素对儿童SS预后的非随机研究中,根据肿瘤大小和可切除性将患者分为低、中、高风险组,研究显示,肿瘤小于5cm且仅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其5年生存率约为80%,明显高于另一组肿瘤大于5cm且无法完整切除、腋窝为原发病灶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另外,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肿瘤大小、原发肿瘤部位与生存率均有显著相关性,且肿瘤的大小被证明是除转移以外影响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随着肿瘤的增大,远处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大。本组研究的15例病例中,有8例最大直径超过5cm,占53.3%,病灶最大直径达12.9cm,12例位于深部筋膜层,3例位于浅表部位,且1例锁骨上区病例发现时已经合并有肺部转移,1例后纵隔至后腹膜巨大SS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但15例病例肿块术中均完整切除病灶,在追踪随访期内没有病例死亡,考虑除肿瘤大小外,能否完整切除肿瘤对预后也起着较大的影响。

SS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包括头颈部、胸腹壁、胸膜、肺、纵隔、腹部、皮肤、外阴、血管和神经组织等都可能累及[6],其中以四肢的深层软组织尤其是下肢的远端为最好发的部位,约占90%。多项研究表明,尽管全身SS的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上上肢要高于下肢,而四肢则高于头颈部和躯干[9]。头颈部SS十分罕见,发生率只有3%~10%,国内外文献均以病例报道为主,从颅底到口咽部均可发生,肿瘤显示以实质性为主,具有多种密度或者信号,表明存在纤维组织分隔、出血、钙化或者囊液等多种成分,肿瘤常邻近小关节等特点[10]。原发胸膜、肺、纵隔的SS仅占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的0.5%,较其他软组织SS更具侵袭性并发生远处转移,原发肺的SS以外周发生率为主,但也见发生于支气管树周围,需要临床、影像检查、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相结合才能确诊。有文献报道,原发胸膜、肺、纵隔的SS强化程度往往不如软组织SS,表明肿瘤的血管成分相对较少,而影像学上信号或密度的多样性(高、中、低信号或密度),分别代表肿瘤成分、出血和坏死[11]。肩部、上臂、膝关节、足部都是SS好发的部位[12-14],而MRI由于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并可以进行多平面扫描,通常作为评估四肢关节SS的首选方法,MRI不仅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同时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结[15]。

头面部、后纵隔、后腹膜SS需要与神经源性肿瘤加以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一般肿块密度比较均匀,平扫钙化明显,易向椎管侵犯,增强后有均匀强化。发生于胸膜、肺SS需要与肺母细胞瘤加以鉴别,肺母细胞瘤一般2岁以下多见,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增强后可见特征性的周边结节样实质性强化,钙化比较少见。发生于四肢的SS在MRI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病灶,容易和血肿、囊肿或其他良性囊性肿块相混淆,但肿块可见钙化与分隔,通过增强可以加以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SS是一组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的恶性软组织肉瘤,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多于成年人,MRI/CT能够清晰显示肿块原发部位、大小、深度、骨骼和/或血管侵犯、局部和/或远处转移或复发,在SS的诊断、手术完整切除及随访提供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本病的5年以上生存率。

猜你喜欢
肉瘤滑膜腹膜
基于滑膜控制的船舶永磁同步推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滑膜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