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 黄新成
患者女,79岁。于2019年11月27日因“反复腹痛伴腹胀3年,加重3周”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10余年。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左腹部可见明显肠型,长约12 cm,宽约6 cm,未见蠕动波。腹软,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全腹部未及明显肿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血WBC 27.36×109/L,中性粒细胞 89.4%,Hb 93 g/L,PLT 353×109/L,CRP 29.85 mg/L,白蛋白 22.1 g/L,尿素14.57 mmol/L,CA125 65.53 U/ml,游离甲状腺素 9.23 pmol/L,T30.65 nmol/L。粪常规、凝血功能及血D-二聚体均正常。曾在其他科室给予禁食、导泻和抑制胃肠液分泌等保守治疗无效。腹部CT检查示升结肠、横结肠明显扩张、积气、积粪,肝脏、胆囊、胰腺及周围肠管明显受压(图1),遂转外科。术前诊断:肠梗阻、巨结肠、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压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升结肠、横结肠肠管明显扩张,肠壁明星水肿增厚,色略苍白,横结肠脾曲与降结肠交界处有一段长约13 cm的肠腔狭窄,未及肿块,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未见扩张,色红润。考虑患者年龄大、病情较重,行狭窄处肠管切除(约13 cm),横结肠单口造瘘术。术后切开狭窄处肠管,可见横结肠内有一隔膜,直径约2 mm(图2)。术后病理报告:结肠肠管见黏膜慢性炎症伴充血及出血,部分黏膜坏死,狭窄肠段肠壁可见神经节细胞(图3,插页)。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0 d后出院。术后3个月左右造瘘口排便基本规律,大便性状良好。随访至2020年5月18日,患者体健,饮食正常,横结肠造瘘口排便正常。
图1 术前腹部CT检查所见
图2 横结肠隔膜(镊子穿出处)
图3 狭窄肠段肠壁病理检查所见(HE染色,×100)
讨论老年横结肠隔膜伴巨结肠属于结肠闭锁(colonic atresia,CA)的一种,CA是一种发生于结肠的先天性肠闭锁,由Binninger于1673年首次报道,并由Gaub于1922年报道了1例救治成功的案例[1],先天性肠闭锁的发生率约为1/1 500~20 000[2],其中 CA 占 1.8%~15%[3-4]。CA目前仍多按Grosfeld分类法[5]分为Ⅰ、Ⅱ和Ⅲ3型,Ⅰ型:肠腔隔膜闭锁,肠管保持连续性,或隔膜中央有一小孔想通,形成结肠狭窄;Ⅱ型:肠管盲端闭锁,闭锁的远、近端肠管为盲袋,中间由纤维索带相连接,肠系膜正常;Ⅲ型:肠管盲端闭锁,系膜分离,闭锁两端呈盲袋,肠系膜呈Ⅴ形缺损。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Ⅲ、Ⅰ和Ⅱ型,其中约50%~80%为Ⅲ型[6]。
结肠闭锁的病因可由Tandler等[8]提出的再通失败导致发育异常的理论以及Louw等[9]提出的血管功能不全理论来解释。本例患者的肠闭锁在分类中被归类为Ⅰ型,未发现血管功能不全和肠系膜异常,病理诊断结果提示怀疑发育异常。因此,再通失败被认为是该患者发病的原因。47%~80%的结肠闭锁患者出现合并畸形及其他胃肠道闭锁,如多发小肠闭锁(multiple small intestinal atresias,MSIA)、胃裂、肛门闭锁、肠旋转不良、心脏畸形、脐膨出和先天性巨结肠[10-11],其中最常见的合并畸形是胃裂。
结肠闭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以及排便困难[7]。由于结肠闭锁中回盲瓣的存在,与其他位置的肠闭锁不同,结肠闭锁会出现闭合性梗阻,导致腹胀和呕吐症状发生延迟,通常在出生24 h后出现,反而更容易发生坏死和穿孔,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
结肠闭锁的诊断主要依靠腹部X线平片、钡灌肠以及腹部CT检查。钡灌肠虽非必需但是值得推荐的辅助检查。有文献报道超过4日龄的延迟诊断可能导致高达100%的病死率[12]。早期诊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有研究显示,出生后72 h以上接受手术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出生后72 h内接受手术的患者,其死亡原因是吻合口部阻塞的结肠扩张、穿孔[13]。对于升结肠闭锁,建议一期手术时进行吻合术;对于降结肠闭锁,推荐多期手术,即一期造口、二期吻合[14]。虽然一期手术的优势在于只需要一次手术,但是回肠切除、吻合口漏和败血症等并发症风险很高[11]。多期手术可以安全减压吻合口和扩张的肠道,有利于保护回盲瓣。然而,其不利之处在于需要多次手术。
由于本例患者在第一次手术时有明显的肠道扩张症状,不能确定远端是否通畅并作出明确的诊断,故笔者判断一期手术的并发症风险会很高,因此术中行肠造瘘术。笔者认为通过多阶段分期手术,在充分检查肠道后再吻合肠道是安全可行的。
本例患者因肠梗阻加重而就诊,经非手术治疗后无缓解,术前腹部CT检查提示肠梗阻、结肠明显扩张、巨结肠,而梗阻原因不明。根据术中所见分析,梗阻系横结肠肠腔隔膜闭锁所致。由于患者此前隔膜中央孔隙较大,粪块可通过,后因孔隙逐渐缩小,导致粪性梗阻。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狭窄段肠管神经节细胞无缺失,可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患者升结肠和横结肠扩张系粪嵌塞所致长期排便不畅,从而引起近端结肠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继发性巨结肠症。
本院普外科近20年仅收治1例老年横结肠隔膜伴巨结肠的结肠闭锁患者,故总结其诊疗经验,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