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手工艺品及其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
——以陇南市礼县固城镇柳编“花阔箩”为中心

2020-11-05 10:46陈江英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柳编手工艺品柳条

杨 军,陈江英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秦巴山区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农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就业技能与竞争力,生计活动方式单一,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区域[1]。如何精准识别该区域贫困户,有效施策,并进行“靶向治疗”,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位于秦巴山区西汉水流域主干道的礼县固城镇由于产业单一、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制约,使得该地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与此同时,该镇深厚的文化渊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开发方面的劣势又使得固城人民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显示出某种“天然的优势”。这些手工艺品品种丰富、花样众多,有笸箩、簸箕、花阔箩、背篓、伴拢等,是陇南甚至甘肃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其中以柳编工艺“花阔箩”最为典型。2016年5月30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2]县镇两级政府要因势利导,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组建产业合作社,努力把柳编产业做成“富民产业”,帮助手工艺人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实现经济稳定增收。

一、固城柳编产生的条件

(一)地域地貌条件

礼县固城北接天水市武山、甘谷,东临天水市秦州区,西部与礼县崖城乡接壤,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素有“一山分二水(黄河长江)、一岭连三县”之称。这里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840米,年均降水量590毫米,年均气温6℃,属高寒阴湿山区,且林草地和盐碱地带分布广泛。柳树喜光、喜湿、耐寒,是中性偏湿树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些品种较耐旱和耐盐碱,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也能够生长。柳树一般寿命为20~30年,少数品种可达百年以上。固城阴湿的地貌和盐碱地的广布,使耐寒、喜湿、生命力超强的柳树遍布固城的大小角落。凡有土壤的地方,皆有柳树婀娜多姿的身影,在土壤贫瘠的石崖中,亦能顽强生存,礼县固城的河滩上、大路旁、田间小道、坡边地头到处都有柳树生长。礼县固城得天独厚的气候、地貌为柳树的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为编制柳编手工艺品提供了极为充足的原料。

(二) 物质文化条件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孕育了固城人民艺术的灵感。固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和物质条件的贫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长期靠耕种瘠薄的土地养家糊口,生活极其困顿。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固城人民不断探寻着新的生活出路,便开始种植药材、养殖家畜家禽、编织物件。他们尝试着用当地的柳条编织成家用的针线笸箩、簸箕、花阔箩、背篓、伴拢、柳筐、鸡蛋篮、笊篱、水果筐等物件,在满足日常家用的同时,还可以用来销售换些钱财。这些手工艺人便利用农闲时间或者阴雨天居家编织手工艺品,既满足生活所需,又贴补家用。

二、固城柳编的审美特征

(一)工艺复杂,风格古朴

柳编属于编织的一种,以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等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材,加工、编织成用品或用具[3]32。追溯起来,我国的柳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作为容器或炊具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汉代出现了一种叫作“柳罐”的柳编灌溉工具。唐代,河北沧州的柳箱就很有名,并且出现了“栲栳”。宋代以后,柳编制品已经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使用的柳编制品在那时基本已经流行了[3]34。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固城柳编历史悠久,风格古朴而工艺精美。经镇政府有关人员联系协调,笔者采访了固城镇单坝村著名柳编传承人单华业老人。时年88岁高龄的单老人详细介绍了柳编手工艺品的准备、制作、成型过程。

柳编工艺复杂,完成一件手工艺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采摘柳条。柳条的采摘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一般需在立夏时节采折柳条,因为此时的柳条柔韧性和耐水性最强。采摘时间过早,柳条还未成熟,过晚就会缺失韧性和抗水能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4]“夏”,有“大”的意思,就是成熟的意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经过春季的萌生后,由立夏开始又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礼记·月令》曰:“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毁,……毋伐树木。”[5]这个时节草木都在生长增高,不要砍伐大树。有柳编技艺的人经常选择在这个时节采摘老树(大树)上的柳条,这样既能保证柳条质量,又不影响新树(幼树)的正常生长。

第二,挑选柳条。采摘回来的柳条要进行严格筛选。通常会按照长、短、粗、细对柳条进行分类,把粗细长短一致的柳条归在一起,过粗或过细的柳条都要剔除在外。

第三,高温蒸煮。柳条挑选好后,要在大锅里高温蒸煮。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便于给柳条剥皮;另一方面可以蒸发掉柳条内部的水分,便于贮存,这和古代书简所谓“杀青”沥干水分是同样道理。

第四,漂白、晒干、贮藏。柳条经高温蒸煮后,要根据柳条数量的多少添加一定比例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漂白后的柳条一般要在烈日下晾晒四五天,然后找一处干燥通风的地方放置,以备编织手工艺品时使用。

第五,编织。农闲时间,当地掌握该门技艺的农民在家里单独编织,或者三五结伴相互协作编织。不同种类的家什,编织的技艺是不一样的。他们在遵循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还会在器型、花纹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所编家什自己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一种“同中有异”的审美追求。

在众多的柳编手工艺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花阔箩”。“花阔箩”也叫“簸箩”。单大爷编织的“花阔箩”,直径不超过一尺,约四五寸见方,小巧玲珑。边沿分为两层,两层边沿之间有距离均匀的隔挡。器型为圆形,器身采用斜纹编织,手法均匀、纹理缜密。“花阔箩”通体颜色雪白、光滑细密,用手轻轻摩挲,绝无半点生涩粗糙之感。与此同时,“花阔箩”里外都装饰了种类繁多的精美图案,有牡丹的富贵华丽、桃花的娇艳妩媚、月季的纯真浪漫,也有梅、兰、竹、菊的淡泊清雅和牵牛花的坚韧朴实。无论哪种图案,都呈现出“花阔箩”风格的古朴典雅、工艺的精美绝伦。

质量上乘的“花阔箩”,由于柳条大小粗细相近,线条均匀,缜密厚实,即便盛水也不会渗漏,既实用又美观。现在当地很多家庭出嫁闺女,都会购买或编织一个漂亮的“花阔箩”做陪嫁。这些“花阔箩”不仅风格古朴、工艺精美,还蕴含着对女儿的眷恋不舍及美好祝福。

图1 固城柳编“花阔箩”

(二)意蕴深厚,别致精巧

柳树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6]有景就有情,往往是情由景生而情景交融。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到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8]再到杜牧“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9]、李商隐“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10],都极尽所能描绘柳树绰约的风姿、妩媚动人的外貌,可谓是景中寓情。

“柳”“留”谐音,寓意着感伤分离。因此,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有折柳话别的习俗,意味着恋恋不舍、不忍分离,同时也寄寓对亲人、友人远离家乡后能一切顺意的祝福。“折柳”一词最早见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11]346这里的“折柳”寄寓着“惜别怀远”之意。后来,人们总是用折柳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2]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11]981李白闻“折柳曲”而感伤别,刘禹锡以垂杨陈别情,二者均以柳寄托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13]表达的凄恻诀别之情和哀婉动人的意境较之更显伤悲。相较之下,秦观的《江城子》借杨柳述离愁别恨的意味更浓,“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14]。

人们送别要折柳写柳,是因为“柳枝依依”“条条含情”。固城柳编“花阔箩”作为女儿的陪嫁,即是这种情真意切惜别之情的体现。简单古朴的柳编“花阔箩”,寄托着父母对女儿的丝丝牵挂、无尽的祝福和殷殷期盼。

柳树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不少品种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也能够生长,无论是巍巍高山、沃野平原,还是松软的沙滩和阴湿的沼泽,到处可见柳树的踪迹。固城人民常年生活在文化积淀虽然深厚但沟壑纵横的群山僻壤,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并未消磨掉固城人民致富追幸福的意志。在无数个艰难的岁月里,固城人民想方设法求得生存,进而求得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固城柳编蕴含着人们对顽强生命力和坚贞品格的追求和向往。

三、固城柳编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

柳编工艺作为固城当地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固城柳编的产业发展及其活态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疏于柳编工艺传承人的培养,传承人“断代”风险较大。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对柳编工艺热情不高;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二是编织工艺复杂,出活周期长,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三是和当地高校、文化旅游部门对接、协作太少,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民众对柳编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四是缺乏必要的宣传推广,柳编手工艺品影响力十分有限。

有鉴于此,当地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要主动作为,深度剖析固城柳编业已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破题解困,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多措并举,在活态传承柳编工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柳编产业,助农增收,实现传承和创收“双赢”。

(一)开发柳编文化课程,培养柳编文化传承人

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和固城镇政府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柳编文化本土教材,并将其引入中小学“柳编文化”第二课堂中,以此增强他们对柳编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柳编工艺作坊,让同学们现场感受并亲身体验柳编文化的特殊魅力,以此激发兴趣爱好,为传承柳编文化奠定基础。

工艺的传承是工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地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柳编文化、柳编技法培训班,邀请民间艺人对有志于传承发展柳编文化的村民进行培训指导,加速培养经编技术人才和柳编文化传承人。

(二)加大柳编文化创新力度,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与陇南师专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民间美术研究以及工艺品研发、外包设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给予柳编产业合作社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合作社不断推陈出新,加大柳编文化创新力度,赋予柳编手工艺品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开发出更为精致、更加符合新时代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柳编文化产品,使柳编文化产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此外,陇南师专美术与设计学院要发挥好服务地方的职能使命,在该地柳编产业合作社设立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组建产品创新研发团队,把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和外包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运用到柳编文化产品研发、包装等各个环节之中,丰富柳编产品的审美内涵,打造柳编文化品牌,让手工艺人在创新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宣传传播速度,提升柳编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俗话说,“酒香也得靠吆喝”。当地政府、柳编产业合作社要主动出击,和当地宣传文化部门、陇南师专电子商务学院紧密对接,精心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资源,制作短视频、宣传片等文化产品,在街头巷尾、中小型超市的LED屏滚动播出,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提高柳编文化的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邀请政府领导、各级人大代表、网络大咖、网红代言,或直播带货,助力销售柳编产品,让“养在深闺”中的柳编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天南海北。

(四)文化、旅游相互交融,以乡村旅游带动柳编产业发展

近年来,礼县固城镇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小麦—朱磨—南坪—绿化—三县梁大草原”大众旅游风景线,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旅游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政府要善于借助文化旅游的强劲东风,和陇南师专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深度合作,创办村史馆和柳编文化体验馆,让游客感受、体验柳编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柳编文化的兴趣,选购称心如意的柳编产品,增加旅游收入,以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柳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结语

柳编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内在格调的展现,它表达出了先民以及现代手工艺人质朴的思想感情,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群体的整体价值结构[15]。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固城柳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地政府要在传承好柳编“非遗”文化的同时,发展柳编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秦巴山区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柳编手工艺品柳条
柳芽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拔河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卖手工艺品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小柳条”编出“大财富”
非遗柳编展神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