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兰,刘全明,张佳景,赵雄伟,田宠宠
(1.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渤海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4.河北农业大学 科教兴农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提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而后,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进一步指出,“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相关产业链创业发展,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1]。新形势下,如何形成一个可复制推广的返乡创业创新实践借鉴和参照模式,快速解决农村发展没有方向、农民种地没有目标、产业扶持没有重点等诸多问题,是稳步形成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入乡和能人留乡局面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农民致富、农村富裕、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太行山驿站工程)是2016年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的联合发展战略,其建设过程强化硬件、资金、信息、技术对农村地区的定向支持,实现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和优势产业落地发展,助推了返乡创业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驿站工程凭借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外出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才等提供了就业平台和营商环境,以造血式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开展返乡创业创新,是农村获得更多建设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驿站建设凭借其六方联合(政府、高校、农民、企业、学生、投资机构)优势,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回流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开展自我造血建设,驿站对农户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综合能力培训,吸引了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回流农村进行创业。
驿站建设因地制宜使用科学化、智慧化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各地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打造农业科技引进研发推广的孵化平台,为农业产业科学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本。在产业发展上,驿站以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建设,实现了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的融合;在服务内容上,驿站重点开展乡村农业产业技术帮扶和各类人员创业创新技能培训,提升区域造血能力;在社会资源上,驿站融合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对农村地区的定向支持,通过对接企业、园区等带动农户,以全产业链要素资源牵动区域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
农村创业创新的关键是将城乡市场、资本、技术、人才和理念等紧密结合,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2]。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持。一是人才引擎,驿站立足当地特色,将科技创新融入农业发展,通过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保证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二是技术引擎,通过政府给农业提供创业创新的资金支持以及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三是资源引擎,驿站工程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供给力、支撑力、引领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帮助农村脱贫攻坚,最终实现产业振兴。
太行山驿站以农业创新为引擎,充分发挥了当地人员的主动性、科研院校的专业性、政府的统筹性、企业的市场性,这些成为了当地返乡创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产业覆盖蔬果、中药材、养殖等35个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业态,挖掘出了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出了乡村营商的多元价值(建设模式见图1)。
图1 驿站工程带动返乡创业创新的模式提炼
由上图可以看出,太行山驿站通过集结专家、企业、农民、政府、大学生、社会投资等资源,形成了开展返乡创业创新的肥沃土壤,在农村基本形成了政策、服务、金融、市场、科技、教育等环境。一旦这些环境形成集群优势,势必吸引更先进技术、更丰富的农村电商、更多层次的建设人员源源不断地加入,以此形成产业、经济、人才青睐的返乡创业创新发展平台。此模式的关键是地方农业高校的师资和科研的加盟,通过“五个结合”,即:公益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科研扶贫与产业落地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农村人才培育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农村实际项目相结合,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与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相结合,将农村长期存在的农业建设回报周期长,营商环境差、投资机构不愿加入,缺少教育资源等瓶颈问题一一破解。可以说太行山驿站工程凭借着农业高校的科研扶贫和公益带动优势拉开了农村返乡创业创新的序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在理论模式提炼的基础上,研究选取顺平、阜平、涞源等13个驿站开展调研走访,最终确定实证研究角度为太行山驿站提供的返乡创业创新环境。为明晰返乡创业创新环境中各类变量的发展现状和作用效力,本研究量化评估了驿站提供的9类返乡创业创新环境条件,对不同环境下取得的成果进行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
首先,研究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模型和太行山驿站自身发展特点,结合专家意见并参考有关文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本次研究评价体系的一级与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比较矩阵,并经过行乘积与归一化计算处理得到一级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进而得到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权重,构建出了驿站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驿站工程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体系
然后建立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论域集(评价指标集),以及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评语集,一般m不超过5,每一个评价指标与评语集之间都存在一种隶属程度,以此反映被评价主体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此时需要借助模糊矩阵R来进行刻画:
矩阵中,代表指标n被评为第m种评语的隶属度,完成模糊矩阵构建后,使得指标权重向量W与模糊矩阵R相乘,得到最终评价得分B=W﹡R,对应评语集V中某个等级,以此完成创新驿站创业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
此次调查采取线上形式,将13个驿站及其周遭村镇的返乡创业人员和当地特色产业相关负责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进行线上问卷发放与访谈,累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其中,顺平县两大驿站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0份,阜平县六大驿站回收有效问卷81份,涞源县四大驿站回收有效问卷56份,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基本情况 %
根据指标的得分值情况将评语分为优异、良好、中等、一般、差5个等级,并按照百分制给定每个等级一定的分值区间,如表3所示。
表3 定量分级标准表
通过回收的167份调研问卷数据,整理得到9个具体环境下各二级指标的因素隶属度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因素隶属度表
续表
根据上述由调研结果确立的因素隶属度,对驿站创业创新环境的9大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见表5)。
综合来看,创业创新环境综合得分为80.21,处于较好水平。其中经济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地理自然环境处于较好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地理自然环境,说明驿站最能吸引返乡创业创新者的是当地区位优势以及特色产业等优势,这也从侧面说明对于大部分农业产业创业来说,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根本途径;融资环境、政府服务环境、政府政策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均处于一般水平。
表5 模糊综合评价表
结合上述实证研究的总结分析,重点围绕融资环境、创业创新者受教育程度、政府政策环境等方面,继续对13个驿站开展了网络问卷调研、网络访谈和重点驿站实地走访,总体结论如下。
政府对返乡创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获取资金方式较为局限。经过实证分析得出,融资环境的得分为73.135,处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在驿站的带动下,河北省返乡创业创新融资环境有待强化。调查显示,农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获取资金支持的主要途径是贷款。现阶段小额信贷的数额较少,以农村青年小额信贷为例,额度一般在3~5万元,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无法及时满足新型驿站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而大型银行等可提供较大额度贷款服务的正规机构有较高的“门槛”,一般不针对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而返乡创业创新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贷款困难。
产品缺乏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了返乡创业创新过程中的一大瓶颈[3]。河北省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科技仍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农业研发投入强度低,科技贷款手续复杂,科研项目缺少资金,科研活动严重受到影响,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限制了农业产业增速。就本次调查而言,影响农业研发投入的政府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得分分别是79.456、74.33,均处于一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就本次调查而言,82.6%的受访者受教育水平处于高中及以下,农业工作从事者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兴农理念虽得到社会认同,但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导致“互联网+农业”运用效果差,使科技兴农仍停留于低水平阶段[4]。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等现代农业项目得不到快速推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生产周期缩短、产品附加值增加等收效不明显。
本次调查显示,17.4%的受访者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受过农业专业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京津虹吸效应吸引河北省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使得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人才压力。首先,返乡创业创新者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和法律知识,甄别创业项目的能力较差,导致返乡创业创新项目管理失败的风险较大。其次,返乡创业创新者创业时间较短,大多经验不足。返乡创业创新尚未孕育成熟,专业技术并未大范围推广应用,遇到实际性问题返乡创业创新者可能无法应对。最后,部分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受到其原有经验的限制,坚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仍保留一定的小农思想,缺乏开创精神以及农业创新发展的前瞻性。
1.拓宽返乡创业创新融资渠道。首先,引导社会工商资本对返乡创业创新投资。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农业项目获取资金较为容易。政府领投,社会力量可进行跟投,最大化利用社会工商资本,保障返乡创业创新主体和社会工商资本的双方权益。其次,推动民间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发展各种微型金融信贷机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为返乡创业创新提供小规模资金支持。最后,探索引进“互联网+金融”的新型融资方式。
2.建立个性化金融服务。首先,根据返乡创业创新情况不断完善其征信制度、担保制度、信用评价机制。农户可凭借个人相关信息,获取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当地龙头企业为其做担保,根据其务工能力、技术能力、企业担保等作为信用评价。其次,改善创业创新产业贷款抵押制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服务,探索权属清晰的包括农业设施在内的动产和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完善信贷管理制度[5]。最后,完善返乡创业创新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政府加大项目的审核力度,严格筛查项目骗款情况,保障好的项目拿到贷款。
1.健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机制。首先,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驿站模式中,高校科研人员在驿站进行科学研究,参加驿站建设视为参加省级课题,首席专家等同于省现代农业体系专家,实现在返乡创业创新中与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其次,促成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广泛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5G视频农业、农村电商、直播直销、点对点直供等新业态、新模式,为返乡创业创新聚集新的资源和力量[6]。
2.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在驿站模式中,河北农业大学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为每个园区配备专家技术团队,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及推广中心,在驿站中充分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大型农业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建设一批集“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扶持更多返乡人员的新创企业成长,帮助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开展上下游配套创业。
1.建设农村人才非学历教育体系。围绕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面向“三农”主战场系统举办培训班,培训农村骨干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管理干部等。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农民工的个人需求,积极探索“订单式”“创业式”“外包式”等培训模式[7]。
2.拓展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农科高校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栏,肩负为乡村振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重任[8]。河北农业大学在读大学生可在驿站内实习实训,学校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返乡创业创新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养农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