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媛媛 蒋晓婷
【摘 要】“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是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党育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里的关键目的,以此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今年,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努力,其组织力也不断提升,但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还存在认识上、落实上的一些偏差,表现为使命淡化、聚焦不足、用力分散、方式滞后。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脚点,通过打造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系统力和构建组织力的党建生态系统,探究推动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始终是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接班人的保障。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推动力,就要求把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力的提升,也保障了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的定义是,在落实法定的职责和任务过程中,以高校党组织自身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及其相关的资源,凭借其政治功能,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对组织自身,以及组织内的党员,以及包括师生、群团组织在内的个人或群体进行思想引领、号召、凝聚等,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和四个方面。其中,其核心是政治领导力,也就是凭借其政治属性,对组织内部及外部进行引领、监督,产生重要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对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对师生的组织宣传凝聚服务以及对高校群团组织的领导能力四个方面。
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除了党建活动、“三全育人”构建,以及相关学术、科研等等的正常开展,也需要将学生作为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推动因素,进而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的现存问题
(一)组织力发挥存在主体目标偏移现象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力过程中,需将各种育人力量充分吸收,把知识推广、管理服务、日常生活等都作为育人工作需贯穿的层面,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做到每个人都负有责任。目前,学生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仍缺乏主体地位,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学生意识仍有待加强,学生自我服务意识也明显不够,因此增加党组织覆盖面,探索与实践以党支部、团委、学生会、自管会等为载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新模式。
(二)工作实践存在育人落地不到位现象
在主体目标未偏离的条件下,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育人落实不到位问题。常有“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发挥没有打好基础,将党支部建设与人才培养没有深度结合,没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党建带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指导思想有偏差,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有时放松,存在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二缺乏抓工作的活力和动力,育人标准不高从而导致一些工作仅仅是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三是联系学生不够紧密,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强,服务质量和学生期待有差距。
(三)组织内部没有形成协调有机整体现象
组织自身建設是组织力的内生力量。目前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存在没有形成协调有机整体现象原因其一是“专家型”党务工作者比例不高。其二是党支部委员会存在分工不明确、协调配合不足。支委会承担着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的平稳运行的重要职责,在推动和开展具体党建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科学设定支部委员尤为重要。其三是党员整体战斗力不足,未能把全部效能发挥出来,加上高校基层党支部自身效能发挥不足,时代适应能力较差,没有良好地引导党员全员在工作、学习上大胆作为。在思想教育上,存在对于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关切力不够、解决能力与效率较低等问题,造成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不足;部分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组织活动存在活力不足、创新力不够现象
求稳定,忽视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涌入,当今大学生存在思维较为敏捷、但思想不够坚定的特点。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挑战精神,这些特点普遍的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面对这些特点,如何发挥学生们的长处,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这是高校基层党建必须把握住的问题。其次,针对大学生讨厌灌输,政治参与意识较为淡薄的特点,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特色党建活动开展相应工作。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支部组织力,构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物质基础
优选尽职履责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首先,把支部书记选拔标准当做首要任务。把政治标准作为选拔标准的根本,把道德觉悟高、学术水平硬作为基本标准,以此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其次,严肃、严格执行选拔程序。自主报名,发扬民主,组织选拔,挑选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最后,加强管理,紧密联系群众。要关切群众对党支部书记的评价与态度,有问题及时改进。工作中主动寻求党员与群众的帮助,重视群众基础,发挥群体力量,
优化支部架构,寻求支委会架构人员合理。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优化支部架构,合理安排人员结构。首先,在教学团队与学术小组设立支部,以促进科学研究作为出发点,发挥党组织力量。其次,科学选配支委会成员,可建议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组织委员,帮助支部活动有效开展。建议专业行政人员担任宣传委员,做好会议的组织筹备与记录工作。
(二)校园全维度空间协同,形成“三全育人”浓厚氛围
教学管理服务育人联动配合,抓牢主渠道主阵地日常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树立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将对学生的培养引领融入日常工作中。与此同时,勇于打破现状,突破单一的与人为主思维惯性,积极探寻学生党建同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行全员育人。团结协作,同心协力是“三全育人”的关键,全维度空间协同有以下方面:
一是强化创新责任意识。强化创新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等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实践当做标准,在新时代背景下牢记服务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是强化育人队伍。在思想教师的选拔上,可优先考虑优秀辅导员,在班主任的选拔上优先选拔思政教师,以此提高育人效果。
三是打造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团队。要把包括校内外专家、优秀学者紧密联系联系起来,强化整合,打造常态化的协同育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优秀科研人才优势,如两院院士、各层次学者等,让这些优秀科研人才奋斗在思政课程中,形成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优秀思政团队。
四是发挥知名校友育人功能。校友作为高校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推进。可邀请优秀校友开展沙龙与论坛活动,把社会各行各业最新情况呈现给学生,分享成功之道,提高学生行业知识储备,扩宽视野,为准备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深度融合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强化思想引领。高校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紧密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深入挖掘学生课程能与思政联系的锲合点,针对各门课程的不同的属性与特点,精心准备融入思政课程,要避免生搬硬套,要把思政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具有特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学好历史、党史,培养学生爱国之情,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石晓帆.“三全育人”的曲调该怎么弹[J].人民论坛,2020(04):112-113.
[2]佟金泽.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理与实现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30-32.
[3]李高扬,李彤彤.高校学生党建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4):10-14.
[4]宁宁,康丽滢,付海军.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1(05):85-86.
[5]李童颜.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述评[J].现代交际,2021(06):201-203.
[6]钟丽华.突出提升组织力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高校学生党支部为例[J].党史博采(下),2019(11):25-26.
[7]谭裕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团组织的组织力协同提升逻辑[J].财富时代,2021(02):84-85.
[8]谢亚秋,陈开恩.新时代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1):6-8.
[9]陈智.着力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N]. 吉林日报,2020-03-02(005).
[10]蒋旭,袁会敏.“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融合研究[J].寧夏党校学报,2021,23(0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