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双城”之温州城市空间规划逻辑

2020-11-04 03:28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瓯江温州中心

童 宗 煌

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温州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之后,处在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进入新时代,温州的城镇化也同样要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也面临发展模式及相应的体制与逻辑的变化.面向未来,面对区域竞争,温州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认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立足温州实际及自身的资源禀赋,顺应新时代的空间规划逻辑,确立目标定位,明晰结构和规模,寻求实施路径,加快推进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以带动都市区和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1].

1 温州城市目标定位逻辑

1.1 区域中心之城——提升核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地位

区域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群而言的,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其中心性功能包括区域的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区域中心城市通过这些中心性功能作用的发挥,组织区域经济活动[2].温州地处长三角南翼、海西经济区北翼,是浙南闽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这一夹缝地带区域中心城市,或被边缘化,或左右逢源,因此,更加需要提升其中心性功能,发挥温州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为了分析温州中心城市与其所辐射区域的关系,需要区分温州中心城市、温州都市区、温台沿海城市群、温州1小时都市圈等4个不同的空间概念及对应的地域范围.温州都市区是以温州中心城市为龙头的空间上一体化连片发展的市域东部平原城市群,虽然都市区逐步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但温州中心城市和温州都市 区的概念并不能因此混为一谈,城市是更为完整的有机体,各城市组团形成一个更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而都市区范围的各个城市(城镇)相对则有着各自的独立性.当前,温州城市化发展仍存在“碎片化、扁平化、同质化、半城市化”的现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升其首位度依然是一定时期内要破解的首要课题.温州都市区和台州都市区是南北首尾相接的两个都市区,共同形成了温台沿海城市群.面对区域竞争,温州都市区首先要加强与台州都市区的区域协作,形成一体化发展,温州中心城市作为温台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发挥领跑作用(而台州中心城市应是温台沿海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在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按照100 km/h的速度,以1小时交通圈界定温州1小时都市圈,包括丽水市和福建省福鼎市等城市,人口约1 500万.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浙南闽北的大片山区,虽然在温州1小时都市圈之外,温州依然是距离它们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综上分析,温州中心城市的有形腹地拓展应该包括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3市和闽北山区,人口约2 000万,这是温州要拓展、重拾或巩固的有形腹地.从我国东南海岸线分析,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之间,温州、福州、厦门、汕头是4个最大的节点城市,汕头、温州也曾都纳入海西区并被确定为中心城市,而以汕头为核心城市的潮汕地区更多地接受珠三角的辐射,以温州为核心城市的温台地区同样更多地表现为与长三角接轨,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温州纳入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而成为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3].近几年,温州对台州、丽水的辐射力由于受到了来自杭州和宁波的影响有所减弱,在浙江省级层面,既承认温台沿海城市群的概念,却又在省级四大都市区中提出把台州纳入宁波都市区规划,虽然这并不符合温台沿海城市群连片发展的地理空间实际,但这却恰恰说明,温州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并加快建设已迫在眉睫.腹地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区域更是扁平化网络式的,区域中心城市就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从温州周边的区域分析,温州与杭州、宁波、福州、南昌等城市形成交叉辐射的网络关系,在区域竞争与协作中,温州中心城市亟需巩固或重拾所在区域的核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见图1)[4].

1.2 瓯越魅力之城——彰显滨江城市和湾区城市的特色

温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瓯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要挖掘瓯江两岸文化元素,推进“瓯江山水诗之路”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彰显瓯越地域文化特色和魅力.自然禀赋、要素资源是城市特色最内在、最不易改变的本底特征,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温州完全可以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瓯江是温州的母亲河,瓯江及其延伸的温州湾就是温州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地理空间特征,对于温州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选择,一定是以瓯江为轴,并延伸至温州湾,实现从“滨江时代”走向“湾区时代”的跨越发展,从而彰显既是滨江城市又是湾区城市的总体空间特色.虽然位于中心城市南侧的大罗山在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中也有一定的意义,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应被过分强调.城市因水而生,水面是“内聚、开敞”的空间意向,而山体是“阻隔、封闭”的空间意向,只有选择以瓯江为轴,才能很好地展现大气磅礴的城市空间特色.以瓯江为轴,实现拥江发展,空间上就要向北把乐清市、永嘉县纳入温州中心城市发展.可能有专家认为,温州中心城市如向南“环大罗山”发展在市域内的位置就较为居中,而“以瓯江为轴”方案在市域中的位置偏北,但是,只要把温州中心城市放到更大的范围和视野,“以瓯江为轴”方案显然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提升温州中心城市在温台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从经济和人口的流向看,温州整体上是向北流往上海、杭州,“以瓯江为轴”方案也符合城市空间战略上的需要,可以减弱乐清、永嘉向北的经济流,也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节点作用,对市域南边的人流和经济流形成更有效的截流作用.从“滨江时代”走向“湾区时代”,符合21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湾区经济”的总体趋势,是温州承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开放型经济最主要的空间载体.如悉尼、旧金山、厦门、青岛等国内外著名的湾区城市,都很好地利用了海湾的自然风貌,从而形成独特的人居环境,因此,温州除了要突出滨江城市的空间特色之外,还需要突出湾区城市的空间特色.总之,瓯江是温州城市最大的特色,温州中心城市要空间形态上以“世界名城”为追求目标,做足以“瓯江”为主题的“城市定制”文章,提升城市宜居性、吸引力和集聚力,按照“城~人~产”的路径,吸引高端年轻人才,吸引温商回归.

2 温州城市空间结构逻辑——“一轴双城”是最佳选择

2.1 突出“瓯江之轴”,引导“一江两岸”紧凑布局

为了避免组团型城市集聚力容易偏弱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由此,以瓯江为轴,整合形成主城地区和瓯江口地区的“双城”结构,是温州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以瓯江为轴,瓯江两岸的城市中心区向着滨水区布局,对应“双城”整合形成“双心”,并由瓯江之轴串联“双心”,这样,南北互联,东西贯穿,瓯江两岸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和强大的城市集聚功能,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发动机.瓯江口地区的柳白七里片与瓯江口新区、永强副城区一江之隔,虽南口、北口的江面宽度2 km~2.5 km,但也近在咫尺,各片区城市中心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约9 km~10 km;柳白七里片经七都岛与主城地区斜对角相邻,七里、北白象、柳市离主城分别约12 km,15 km,16 km,所以瓯江之轴把“双城”及其各组团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而大罗山由于面积太大,环山道路50 km以上,瑞安市区与温州主城区和永强副城区的空间距离分别是26 km和24 km,距离太远,大罗山阻隔了各个城市组团的融合发展,难以实现紧凑发展.因此,瑞安市区作为一个城市组团直接纳入温州中心城市并不合理,瑞安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纳入温州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环大罗山”只能是温州都市区休憩功能的“绿芯”,作为“城市之心”显然是不可行的.可见,从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的视角,综合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空间距离等因素,为更好地体现“布局紧凑、功能集聚”的城市本质特征,以瓯江为轴形成“一江两岸,双城双心”的空间布局,是最为紧凑合理的结构选择(见图2).

(a)“一江两岸”与“环大罗山”比照分析图

2.2 主城地区——现在之城

主城地区是温州的“现在之城”.在这里,温州有1 680多年的建城历史,一直以来是浙南闽北的区域中心.对于温州的发展,还要继续发挥其核心龙头作用,强化其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交通中心的中心性作用.至今,我们讲到温州城区,一般都指主城地区,这里四面环山,瓯江偏北部通过,形成“一核六片”7个组团的空间结构,其江南部分呈核心城区“一核”向四周指状发展.主城地区可供城市发展的平原面积约240 km2,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城市新开发的土地,这里虽然是温州城市化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但“半城市化、碎片化”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城市再开发、有机更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主城地区城市中心区目前主要在江南部分,城市中心从古城开始,沿江向东发展,现在正重点建设滨江商务区;随着行政文化中心与三垟湿地规划建设的进展,垂直于瓯江的城市绿轴两侧地段,也是城市开发的重点;同时,江北的瓯北、三江口以及江中的七都岛西端也逐步融入城市中心区的建设.这样,主城地区的城市中心区整体形成了“T”字形的布局结构.然而,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和周边城市组团的发展,温州老城区却呈现出城市功能衰退的迹象,也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因此,要强化老城区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旅游中心等中心性功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过多元化的城市更新策略,挖掘历史记忆,吸引年青人群回归,恢复老城区人气和城市活力.另外,在核心城区与三溪组团相接地段,由于瓯海行政文化中心与高铁温州南站的建设,从而成为主城地区的城市副中心.

2.3 瓯江口地区——未来之城

面向未来,仅仅主城地区还承载不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瓯江口地区才是“未来之城”.虽然永强片区和瓯江口新区已成为城市拓展的两个组团,洞头县也已撒县改区,而瓯江口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其城市功能,就必须纳入瓯江口北岸片区.瓯江口地区即是“温州湾”,在此,要积极培育科创中心、交通中心、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休憩中心等中心职能.瓯江口地区规划上可以分为两个圈层,外圈层包括龙湾的永强片区、洞头区和乐清市南部地区(包括乐成),平原面积约480 km2,整体形成“湾区城市”(见图3).

(a)“主城地区”中心功能分析图

瓯江口隔江相望的永强北组团、柳白组团和瓯江口组团,以灵昆岛为“绿芯”,整合形成“湾区新城”,即瓯江口地区内圈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0 km2以内,以作为瓯江口地区的核心城区.“湾区新城”必须高起点规划,应按照国际化城市的要求邀请具有国际视野的规划机构进行科学规划,最大程度地发挥“1+1+1>3”的乘数效应.三大片区的城市中心,规划上需要加强交通的连接、功能的互补,可围绕灵昆岛“绿芯”整合形成一个侧“Y”字结构的组合型城市中心区.瓯江口地区城市空间发展需要解决“碎片化、扁平化”问题,破解“半城市化”现象,通过规划整合明晰组团结构,规划布局上分为十大组团,形成“一主三副”的簇聚格局,按照“弹性空间、有机生长”的发展思路推进规划实施,以体现其各种发展条件下的适应性[6].

3 温州城市人口规模逻辑——“特大城市”是必要规模

目前,温州市区包括鹿城、瓯海、龙湾和洞头4区,2018底常住人口301.11万,中心城区现状城市人口就更少了,大约250万,显然不能适应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要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永嘉县、乐清市必然要通过“撤县(市)改区”整体纳入市区发展,这样,市区的现状常住人口就增加到526.4万,按照“一轴双城”的空间结构对温州中心城市的规划建成区(即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进行界定,则中心城区范围的现状常住人口约为413.2万.目前,虽然城市化整体质量还并不高,但这是未来中心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基本人口条件,将为发展成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奠定基础.温州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必然要求进入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行列,而主城地区和瓯江口地区可均按250万~300万的人口容量进行规划,未来是完全有可能形成500万~6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温州和瑞安由于距离偏远,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缺乏整体性和有机性,从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上也已经可以不再需要纳入位于大罗山南面的瑞安市区及塘下镇,那样人口规模虽然很大,却反而会变为一个结构不合理的城市.主城地区现状常住人口254.93万,未来250万~300万的城市人口规模基本没有问题;而瓯江口地区现状常住人口158.27万,未来的人口规模增长到250万~300万至少需要新增加91.73万人口,每年至少需要增加5.73万人.由于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强中心的人口虹吸作用,目前温州市区人口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净流出”的风险,这就必然要求采取必要的策略创造“净流入”,防止“净流出”,这也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直面并予以解决的问题.温州市域人口2018年底常住人口达925万,还有,在外温商约200万,海外华侨约70万;温州1小时都市圈人口约1 500万;温州中心城市的有形腹地,即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三市和闽北山区,总人口更是接近2 000万.这是温州中心城市发展为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区域基础条件.可见,规划亟须积极谋划人口的集聚,探寻城市发展的触媒,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市特别是瓯江口地区集聚,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成败之所在.基于现状人口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合理引导,结合温州市域、都市区、市区、中心城区及其“双城”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可以预测, 2035年温州市域人口规模约为1 080万人,都市区范围人口约为950万;而市区如纳入永嘉、乐清,其人口规模约为630万,由此,“一轴双城”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530万是较为合理的理想规模(其中,主城地区约260万,瓯江口地区约270万).

4 温州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逻辑

4.1 规划整合

急风暴雨式的大城市疯狂扩张的阶段对大多数城市而言已经结束,各城市2035年版总体规划可能就是城市远景发展的稳定框架.2035年总体规划将是保护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的最后机会,是构筑生态城市、理想城市、人文城市基本格局的最后机会,也是整合碎片化布局、孤岛式园区,把园区整合、完善为综合性城区的最后机会[7].因此,温州的城市化发展,要从温州的实际出发,从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对东部沿海城市地区进行空间整合,破解“碎片化、扁平化、同质化、半城市化”现象.对于温州中心城市的发展,总体上也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疯狂扩张,因此,立足城市集中集聚发展的本质特征,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形态是十分重大的问题,这也正是分析温州中心城市向东、跨江构建“一轴双城”空间结构逻辑的意义所在[8].当前,要破解人口“净流出”或者说“城市收缩”的风险,虽然空间规划不可能再是疯狂的扩张规划,但是,温州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规模毕竟有别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温州目前还不能学习这些城市的零扩张规划,温州中心城市还需要一定程度的“膨胀规划”,或者说“增量规划”[9].一定程度的“膨胀规划”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必然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是温州需要继续努力补上的一课.主城地区采取“整合集约、转型提升”的空间策略,以“存量规划”为主;瓯江口地区未来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未知性与可能性,规划首先要突出城市发展框架,采取“弹性空间、有机生长”的策略,以适应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并兼有“存量规划”和“增量规划”[10].瓯江口地区不应是原有城市建设模式的简单重复,空间发展要有思维上的突破,要加快瓯江口地区“一江两岸三片”整合发展概念规划和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城市发展是人口、产业和空间的集聚,人口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空间战略研究不仅要研究空间,还要重点研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问题,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温州市2019年底GDP为6 606亿元,按照设定的继续保持在8 %的增速的发展目标,2025年要突破1万亿元;温州市区2019年底GDP仅为2 611亿元,市区如按照“一轴双城”方案构思向北跨江纳入永嘉、乐清两地,其2019年底GDP为4 265亿元,按8 %的增速2025年目标必须要超过6 700亿元.要编好新一轮体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地把控战略引领、底线管控、全方位协同三方面要素,同时,通过规划整合层层细化,完善空间规划实施机制[11].

4.2 交通先行

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要发挥交通对推进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先导作用,加快推进铁路、航空、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工程建设,推动温州更加高效地融入长三角,连接海西区.推进温州从“动车时代”全面跨入“高铁时代”,加快杭温高铁、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建设,突出“融杭接沪达闽通赣”,1小时通达杭州、宁波、福州,2小时通达上海.融入长三角机场群、港口群,建设成为面向亚太、通达欧美的大型国际机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基地、沿海重要区域枢纽港.通过近几年跨江交通的建设,温州中心城市“一轴双城”拥江发展的跨江交通条件虽已经基本具备,但还需建设更多的过江通道,加密过江交通.建议开展环城路和府东路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建议启动七都二桥项目前期,启动七都岛东部分别向北至乐清磐石和向南至浙南科技城的两座大桥项目前期.在灵昆岛的最西端,建议启动建设与灵昆大桥相接的灵昆北汊桥项目前期;灵昆大桥以东的南口地段,可以规划增加南口二桥,灵昆北汊桥以东的北口地段,可以规划增加北口二桥.在灵昆岛和七都岛之间的地段,可以规划增加一座连接乐清磐石和浙南科技城的跨江大桥.同时,在湾区地段,还需要规划预留更多的跨海大桥.要突出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要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相吻合,对于温州而言,更要发挥轨道交通对瓯江两岸的连接作用,以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4.3 生态优先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规划的思维不应是延续机械主义的工业化思维或工程思维,要树立“生态思维”,以生态倒逼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韧性发展[12].要与“一轴双城”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形态相协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边界线等3条城市发展底线,以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止城市蔓延及对自然和人文安全底线的冲击.城市各组团的增长边界与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图底关系”,整体上形成“江海城林、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特别是瓯江口地区,要结合组团分布进行“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形成城市生态廊道;可保留大片围垦区作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用地,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工业化时代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温州中心城市是组团型城市,“双城”各自都还包含若干个下一层级的城市组团,温州都市区也是温州市域东部地区网络化连接的一个小型城市群,温州中心城市和都市区都需要与周边的郊区同构城乡命运共同体.按照中心城市“一轴双城”空间结构,永嘉、乐清纳入市区后,北部仍是大片郊区,包括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以与城区形成城乡融合和互补的发展关系.生态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还有信息化带来的智慧生态,要研究未来互联网及智能化对空间形态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3种基本生态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形态,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

4.4 品质提升

城市化“下半场”的路径已从“产~人~城”转变为“城~人~产”,下半场要高净值,高知识的人,要人才,要创新,要“以城引人,以人兴业”,其逻辑是“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是吸引什么样的人来了,然后就会是什么样的产业”.面对越演越烈的“抢人大战”的大城市时代,温州要靠环境禀赋彰显城市特色,以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建设年青人的向往之城,通过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实现“抢人突围”[13].要充分发挥瓯江城市发展轴对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沿江地区的城市中心区应打造成最繁华、最时尚的城市地标.从瓯江一桥到洞头本岛60 km~80 km的瓯江两岸滨水区,未来要逐步形成最长最美的世界级慢行道.沿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要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天际线,形成优美的城市界面,彰显城市特色,营造城市活力,以此打响“世界名城”的城市名片.滨水而居,历来就是人类的理想居住图景,现代滨水区更是高端人士和年青人的选择,对城市滨水区要体现“城市定制”的理念,构建世界级的城市滨水区,以此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吸引温商回归.特别是瓯江口地区,对其城市滨水区需要“大创意”塑造湾区城市空间特色,谋划城市发展的引爆点.主城地区,要塑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山水城市形象;瓯江口地区要通过“江、海、岛、山、田、林”与城市组团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和风貌意象,突显“海上温州、美丽湾区”的城市形象.当然,除了对宏大形象的把握,具体的建设活动中,城市空间设计更要转向人的尺度,从功能碎片化转向关注人的活动,关注场所特质,关注文化的传承,追求功能的混合,空间的体验,宜人的尺度,多元的融合.社区是城乡的基本单元,社区有活力,城市就有活力,社区除了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还要兼顾就业和游憩的需求,以及终生学习和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的需求.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意义深远,要积极参与,把建设“未来社区”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4.5 科教引领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城市的竞争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温州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必须依靠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学是科技创新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心城区人口要从413.2万发展到500万以上,应该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和城市人口增长最重要的触媒之一.近几年,深圳、杭州、宁波、苏州、青岛、绍兴等城市都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在加快本地已有大学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办分校或二级学院,正是高校的发展,推进了人才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又如,匹兹堡是著名的“钢铁城市”,依靠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成功摆脱经济危机,成为全美少有的几个在全球经济衰退时仍能保持财政盈余的城市;而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市”,因为没有名校支撑,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失败,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14].温州目前在主城地区已有茶山大学城,可以在瓯江口地区谋划建设第二大学城,发展高水平大学,办学模式上建议可以探索引入长三角著名大学来温州设办分校,这本身还有利于温州与长三角接轨,同时,结合温州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制造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要以科教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电气、服装、鞋革、泵阀等四大传统产业为“一轴双城”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如乐清的电气产业,是温州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需要通过“互联网+”引导转型提升,发展智能电气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更需要科教的引领,需要重视数字驱动和科技创新.温州经济增速要继续保持8 %左右,仅仅依靠传统产业的增长是显然不够的,必然需要新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温州市2019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46.5亿元,同比增长12.7 %,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新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要在协同服务、产业群聚、人才集聚、资金融通、产城融合等方面成为支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与中心城市“一轴双城”的空间结构并不矛盾,是从温州都市区层面对创新经济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4.6 改革驱动

温州的发展是一部改革史、创新史,温州要继续依靠改革激发动力,以机制体制创造活力.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的特色,然而,民营经济要再创辉煌,需要大胆推进改革,通过改革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8年8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同意温州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要求为全国全省探索经验、作出示范.“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首先是制度重塑,这将为推进相应的改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温州是国家城市体系中的中等规模城市,作为中等规模城市转型发展的“先锋城市”,需要国家和浙江省级层面的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支持.由于城市发展的新增土地指标控制越来越严,而中心城区特别是瓯江口地区的发展还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增量规划”,需要通过项目的谋划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单列土地指标.新增土地指标要适当向中心城区集中倾斜,包括围垦和乡村的新增耕地要优先为中心城区置换建设用地.建议在瓯江口新区、浙南科技城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江北的七里片和鹿城区的七都岛,借鉴参照国家级新区和“杭州钱塘新区”的做法,设立“温州瓯江新区”,规划形成“一区四城”,“四城”分别定位为七都岛科学城、浙南科技城、瓯江口智造城、柳白国际电气城,以此构建新的发展平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从而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引擎[15].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建议“温州瓯江新区”向国务院及相关国家部委申报争取列为中等规模城市新型城镇化“示范工程”,并在土地指标、建设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重大改革,温州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动温州市区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向纵深发展.

5 结语

温州中心城市要重拾、巩固或拓展包括同处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3市市域和闽北山区的有形腹地,同时,积极谋划温州都市区与台州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发挥温州中心城市在温台沿海城市群中的领跑作用.基于温州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应混淆温州中心城市与温州都市区的概念和空间关系,造成思路的混乱.当前,依然要突出温州中心城市的率先发展,提升其城市能级和引领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受到地形地貌和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温州中心城市要选择以“瓯江”为轴向东、跨江发展,建设兼有滨江城市和湾区城市特色的魅力城市,而不是“环大罗山”发展,因此,“一轴双城”是最佳方案.与“双城”相对应谋划两大城市中心区,瓯江之轴串联“双心”,形成独具魅力的滨水城市中心区,并与城市副中心及各层级的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结构;要以“世界名城”为追求目标,按照“城~人~产”的路径,吸引温商回归,吸引高端年轻人才集聚,温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需要迈入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行列,主城地区和瓯江口地区的人口规模都按250万~300万的人口容量进行规划,可联合形成500万~6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因此,温州中心城市还需要一定量的“膨胀规划”,或者说“增量规划”;要发挥交通对推进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先导作用,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有生态的系统思维,要顺应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信息化带来的智慧生态对空间形态的重大影响;要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和城市人口增长最重要的触媒之一,并引领创新发展.面对转型之困,温州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继续依靠改革激发动力、创造活力.

猜你喜欢
瓯江温州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温州,诗意的黄昏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
难忘九二温州行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