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波
(济南市第二图书馆,山东 济南250001)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全新举措,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整体、宏观的指导性作用,为各地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图书馆事业与时俱进,在新态势、新机遇的大环境下,实现了稳健、飞速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和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 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之年,不仅要为过去的5 年做好收尾,同时也要为图书馆接下来的5 年发展进行新的布局。在这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却被突如其来的COVID-19(新冠病毒)打乱了原本的节奏,攻坚克难成为了新的关键词。面对这场全球危机,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这也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在非常时期确保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图书馆人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基于战略规划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风向标作用,对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进行理论解析和实践探讨至关重要[1]。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 个,比2018 年增加20 个;从业人员57796人,比上年增加194人。由于评价指标较多,详细情况见表1表述。
表1 2018年和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基础数据[2-3]
从数据不难看出,除极个别数据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稳中有升。其实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在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图书馆界从业人员的持续努力之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得以飞速发展,文化服务取得了巨大成就,多项数据证明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均逐步提高,办馆软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图书馆事业的法治化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法》,作为我国首部针对图书馆的专门立法,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使图书馆发展步入法治轨道,工作开展有了法治保障[4]。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的标准逐渐完善,图书馆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图书馆体系化建设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总分馆制建设正在成为一种标准,图书馆服务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基本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预期目标,图书馆服务效能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十三五”期间,随着科技的发展、理念的转变,图书馆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依托馆藏持续深化服务、创新服务,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服务和管理不断优化组合,加强了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日臻成熟,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自媒体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嬗变。
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近年来高速发展,在建筑设施、资源建设、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已经逐渐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甚至某些指标水平超过了发达国家,这也令图书馆界精神振奋,树立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进一步从图书馆顶层设计、整体布局、能力提升、服务创新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以下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详加论述。
3.1.1 坚持依法办馆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上法治化轨道,使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办馆、提高公共图书馆法治化水平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公共图书馆法》作为我国目前图书馆管理的最高依据,是与当下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适应的,从“法制”到“法治”的一字之变,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法治”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5]。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确立“依法办馆”的基本原则,建立法治思维,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众加强图书馆法律意识,学法守法,依法享受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文化服务。图书馆从业人员还要加强公共图书馆法治化理论研究,围绕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依托《公共图书馆法》进行相关研究,加强图书馆法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法治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3.1.2 推动科学创新
任何时候、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创新首先要杜绝盲目创新,不能为了评奖、晋级而创新,关键是要在理顺创新与日常工作的关系之后,基于读者需求开展创新,如此方能符合图书馆工作与事业发展规律。图书馆创新服务要以质量为导向,做到服务菜单化、项目化、品牌化。服务菜单化,是将图书馆服务建立起逻辑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列表,从基本服务菜单化进而实现全部服务菜单化,让读者清楚明了;服务项目化,是使图书馆形成项目推动与评估推动并进,实现图书馆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服务品牌化,即要求图书馆在创新服务中打造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管理。图书馆的品牌能体现出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也能衡量图书馆服务的品质和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富有品牌意识并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全国公共图书馆总体而言,品牌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打造品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避免“重品牌轻建设”“重影响轻内涵”“重实践轻理论”等现象。3.1.3 空间融合转型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业内普遍认为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资源是图书馆整体之下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但是随着服务观念的转变,大家逐渐认识到“空间即资源”[6],意思是说图书馆的建筑空间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各图书馆应重新审视、科学规划,将新理念、新技术与空间融合,不断开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更能适应读者需求的新的服务模式、新的服务项目。公共空间,如打造读者学习空间、馆员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空间、少儿读者的休闲娱乐空间等。当前环境下,转型发展是图书馆事业的必然趋势,公共图书馆都在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型,图书馆的空间与资源也要进一步转型:首先是空间资源一体化,即将空间与特色资源整合,使空间与资源实现融合,最终走向一体化,如杭州图书馆的主题图书馆;其次是空间和资源从硬化到软化,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非结构,从可用到体验等转变;最后是空间和资源从量变到质变,最初图书馆在“成长”阶段,首要任务必然是追求数量和规模,但是在“长成”为现代化图书馆之后则必须以质量为中心,丰富空间媒体,提高服务辅助设施质量,关注读者所需信息资源,打造特色馆藏。
3.1.4 做好战略规划
普通行业的管理通常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战略管理,目前公共图书馆也普遍在由科学管理升级到战略管理。多家图书馆在“十三五”时期出台了2016-2020的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形成体系化管理,提升了服务效能,取得了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三五”即将收官之际,我们要做好“十三五”的总结,梳理此间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为“十四五”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甚至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想想十年后公共图书馆可能是什么样子,反推要想达到理想化的场景,“十四五”规划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战略规划,它能将不确定性的场景逐渐变成确定,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面对“十四五”,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不能变,“以书育人”“以文化人”永远是图书馆工作的逻辑起点。作为图书馆人必须立足现实,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科学谋划,以预测性、引领性的思维,统筹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盘活各要素的优势、特色和潜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这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超越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3.2.1 应用高新技术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面对新技术图书馆其实处于被挑战的状态,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促使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生巨变[7]。计算机技术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手工劳作,减轻了图书馆员的体力负担;网络技术优化了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流程,节约了时间成本并实现了文献传递、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了资源共享平台与联盟发展模式;数字化技术让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衍生了数字馆藏和虚拟馆藏,加快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乃至智慧图书馆的转变速度。这一点从全国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也得以显现,其在打分项中增加了馆藏数字化揭示、智能图书上架、24 小时图书馆、服务数据显示、自助借还设备、馆舍智能化管理等指标,旨在促进公共图书馆利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效能。但是图书馆在使用新技术升级服务时不能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做到既要应对大数据、区块链时代的大众数字化阅读需求,也要满足全民阅读对传统纸质文献的需要。图书馆应用新技术始终要立足于一点,即从数字化升级到智能化再进阶为智慧化,让读者在不断的体验中拥有获得感和满足感。
3.2.2 完善服务网络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完善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统筹规划,加强设施建设。政策上重点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层地区倾斜,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发展状况,指导和协助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继续推进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的建设,带动建成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图书馆流动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持续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几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图书馆数字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文献和数字资源[8],推进以城市中心馆为总馆,基层图书馆为分馆,乡镇村文化站点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体系建设。丰富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新的信息生态背景下,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读者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图书馆服务供给与读者需求满足度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补短板、强弱项、保供给、提质量仍然需要图书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付出长期的努力。
3.2.3 推动法人治理
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提供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永恒的宗旨。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改革。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行业代表、其他专业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图书馆治理,落实法人自主权,健全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切实践行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图书馆可以将部分纯机械性的如编目或排架等业务外包,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遵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创新服务手段,优化阅读环境,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3.2.4 培养新型馆员
被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的《图书馆学五定律》(阮冈纳赞1931 年著)的第五定律是:“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意为图书馆是由藏书、读者和图书馆员这三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构成的。人力资源永远居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地位,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始终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转型成长。图书馆的一切服务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敬业和专业的图书馆员,但是有些图书馆在强调读者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充分重视馆员的作用与价值。随着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图书馆各项业务逐渐转型,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将馆员培养计划列入工作规划,重点培育复合型馆员,提高其服务能力,打造专业化馆员服务队伍[9]。在从传统服务走向新型服务的进程中,图书馆员主体应是知识服务人员,应在虚拟知识空间扮演主要角色,其主要角色应定位为学科情报专家,在直接面向用户需求与用户的过程中提供知识性、创造性、增值性服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新征程,我们会遇到比之前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同时机遇和希望也是前所未有的[10]。“十四五”时期,对图书馆的要求将不再是传统的“基本权益保障”,而会是专业导向、数字驱动、创新发展。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图书馆的发展转型,把“危机”化为“胜机”,把“乱局”变为“盛世”,立足“十四五”,放眼二十年,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图书馆事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