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龙 刘永霞 周桂芝 甘言玲 初同胜 刘殿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22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四肢麻木4年,爪形手2年,皮肤红斑3个月”就诊。患者4年前因双手麻木在当地县级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考虑脉管炎,给予血脉通等药物治疗半年,效果欠佳。2年前因出现手部溃疡、变形,曾多次求诊于济南、北京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均考虑脉管炎,给予舒经活血、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3个月前因皮肤红斑就诊于当地慢性病医院,皮肤科医生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医院。既往体健,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父母体健。否认家族中有“麻风”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口腔黏膜无溃疡,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眉毛未见缺失,双眼未见异常。躯干、双下肢见多个花生至手掌大淡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双手、足闭汗、干燥。感觉缺失。双手大鱼际肌萎缩、爪形手,伴裂隙和溃疡。右侧尺神经可触及粗大,质软(图1~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2335u/gHb,HLA-B*1301检测阴性。抗酸杆菌检查:左框上(2+),右耳垂(阴性),下颌(阴性),腹部(阴性);细菌密度指数(BI)0.5;细菌形态指数(MI)80%。组织病理检查:(腹部)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血管及神经周围少许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神经内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图5、6)。抗酸染色:抗酸菌2+~3+(图7)。
图1~4 躯干、双下肢见数个花生至手掌大暗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爪形手 图5、6 (腹部)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血管及神经周围少许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神经内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HE,×40;×400) 图7 抗酸染色:抗酸菌2+~3+(×1000)
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治疗(MDT-MB方案):氯法齐明300 mg,月1次,50 mg,日1次,利福平600 mg,月1次,氨苯砜每日100 mg,持续12个月。
讨论目前,麻风的确切传播途径仍不清楚,尽管通过非洲绿猴和犰狳传播,但人类是感染的主要宿主。麻风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并有遗传易感性。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无家族史,无明显麻风接触史,但本村曾有多例麻风患者。皮损为淡红色斑片,分布较广,边缘较清楚;外周神经损害和畸残出现较早;抗酸染色(2+~3+);病理呈非特异性炎症表现,抗酸染色阳性,诊断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WHO按皮损多少和查菌结果将麻风分类为多菌型和少菌型;多菌型包括五级分类法中的BB、BL、LL及皮肤涂片查菌阳性的任何其他类型,少菌型包括五级分类中皮肤涂片查菌阴性的TT、BT和未定类。本例患者组织液和病理查菌均为阳性,皮损多于5块,故应给予多菌型方案治疗。治疗中应注意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麻风反应,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本例患者以“四肢麻木”为首发症状,就诊时间长达4年。长期在多家医院神经内科按脉管炎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患者畸残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