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兵, 仲小波, 侯全芬, 沈丽, 王鑫, 喻丁香*
1.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2. 阿坝县林业和草原局,四川 阿坝 624000
杜鹃属(Rhododendron)为杜鹃花科(Ericaceae)中种类最多、特有性极强的大属,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而中国的云南、四川和西藏是该属植物最重要的现代分布和演化中心[1]。自20世纪G. Forrest、俞德俊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属植物大量被发现,目前全世界共有杜鹃属植物1 000余种。近年来,仍有不少杜鹃属新种、新变种和新纪录种陆续发表。新种如百纳杜鹃(Rh. bainaense)[2]、习水杜鹃(Rh. xishuiense)[3]、腺苞杜鹃(Rh. adenobracteum)[4]、天门山杜鹃(Rh.tianmenshanense)[5]等。新记录种如戴晓勇等人对贵州杜鹃花科4种植物新记录的报道[6],龙海燕等人对贵州杜鹃花科5种植物新记录的发现[7],向剑锋等人对早春杜鹃(Rh. praevernum)新分布地的补充[8]等。在对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鉴定出四川杜鹃花科一新记录种—弯柱杜鹃(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现报道如下:
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Franch. in Bull. Soc.Bot France, 32:10. 1885; 中 国 植 物 志 57(1):162.1999. Flora of China 14: 309. 2005.
主要特征:常绿矮小灌木,分枝密集常匍匐成垫状;小枝短,被疏鳞片;叶芽鳞常宿存;叶厚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2.5 cm,宽0.5~1.3 cm,顶端圆,有钝突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具小圆锯齿,上面暗绿色,无鳞片或少有疏鳞片,下面常苍白色,被疏散而易脱落的小鳞片,鳞片相距为其直径的1~6倍,叶柄长2~4 cm,被疏鳞片;花序顶生,伞形,具1~4花;花梗长达5 cm,直立,带红色,被疏鳞片;花萼大,5裂至基部,长1~6 mm,深紫红色,裂片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外面常无鳞片;花冠宽钟状,下垂,长1~2 cm,肉质,紫红色,外面带白霜,无鳞片,5裂片;雄蕊10,不等长,短于花冠,花丝下半部被柔毛;子房5室,疏被鳞片,花柱粗壮,稍弯或下倾,无毛,与花冠等长或略长;花期6—7月[9-10](见图1)。
本标本在植物形态上因常绿小灌木,植被被鳞片,花序顶生,花冠较大,雄蕊10,花梗显柱长于花冠,花序1~5花,伞形着生,花冠紫红色、肉质与杜鹃属其他亚组相区别,为弯柱杜鹃亚组(Subsect.Campylogyna),单种。
图1 弯柱杜鹃Fig.1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
凭证标本:雅安市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102.841359 E,29.547773 N),海 拔2 434 m,2019-5-21,荥经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组,511822-05-001(凭证标本存放荥经县林业局)。
分布: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及南部;缅甸东北部。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苍山)。
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冷杉林下潮湿处,数量稀少,仅见2小块,呈团状分布;四川首次记录。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逐渐向区系分区的定量和精细划分方向发展[11]。方瑞征将中国杜鹃属的亚属级类群归纳为3个分布型[1],庄平在此基础上将组和亚组类群划归11个分布型,弯柱杜鹃亚组归为狭义横断山-喜马拉雅分布型(K)[12]。此次新发现使弯柱杜鹃的地理范围扩大至大小相岭,参考庄平杜鹃属组和亚组的11个分布型,弯柱杜鹃亚组变化为广义横断山-喜马拉雅分布型(J)。
川西与藏东南地区分别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与南缘,为世界杜鹃属植物现代分布中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3],是探讨杜鹃属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的热点地理区域。庄平对川西与藏东南地区杜鹃属植物及其分布做了比较,指出川西与藏东南地区的杜鹃属植物类群、数量分布、地理分布型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川西地区以较原始、较高分类等级、大类群多,藏东南以较进化、较低分类等级、小类群多[14]。弯柱杜鹃亚组为单种、少种型亚组级单位,四川新分布范围为探讨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川西与藏东南的异同及由东向西的趋化过程提供了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