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桑树病害有100余种,其中能为害成灾的约40种。在此重点叙述对桑树为害严重的病害。
5.1.1 桑黄化型萎缩病
桑黄化型萎缩病又叫萎缩病、癃桑、猫耳朵等,为全株性病害。全国各蚕区都有发生。本病大都在夏伐后发生,早的在5月上旬出现病状,6~8月进入发病高峰,病树衰亡快,2、3年后死亡。
发病轻者桑枝顶端叶缩小变薄,叶脉细,略向背面卷缩,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中等者叶缩小更明显,向后卷缩更严重,色黄质粗,节间短缩,叶序变乱,侧枝细小且多,不座果;发病重者叶瘦小似猫耳朵,腋芽不断萌发,细枝成簇丛生,似帚状(图1)。一般先由单枝发病,后向全株扩展。
病原为植原体,本病通过嫁接和昆虫媒介传染。目前已经查明,凹缘菱纹叶蝉及拟菱纹叶蝉都是本病的媒介昆虫。当年新表现症状的病株则都于夏伐以后高温季节爆发。夏伐太迟的易损伤树势,导致发病率增加;多施速效性氮肥的桑园,株发病率高;氮肥和有机肥合理搭施的桑园,株发病率低,为害轻;育2号、农桑14号、强桑2号、湖桑199、团头荷叶白等桑品种对本病的抗性较强。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②推广抗病品种;③加强肥培管理;④彻底挖除病株;⑤认真及时地做好治虫工作:重点抓好三次,第一次在4月中、下旬防治第一代刚孵化的若虫;第二次在桑树夏伐后,立即喷布防治第一代成虫;第三次在9~10月份,中秋蚕期结束时,杀灭第三、四代成虫,农药品种可根据药源选用。另外,冬季进行全面重剪梢,除去越冬卵粒,降低次年虫源。
5.1.2 桑萎缩型萎缩病
桑萎缩型萎缩病也叫萎缩病、癃桑、龙头桑、糜桑,也为全株性病害。本病也在桑树夏伐后发病,具有来势猛、蔓延快的特点,严重地区3~4年间发病率可达80%,桑叶减产5成以上。
发病轻的,叶片缩小、叶面皱缩,枝条短细、叶序混乱、节间缩短;发病中等的枝条顶部或中部的腋芽早发,生出许多侧枝,全叶黄化,质粗糙,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椹;发病重的,枝条生长显著不良,瘦枝徒长,病叶更小,最后枯死。整株发病情况是先局部、后全株,逐步蔓延加重(图2)。
病原为植原体,在病株体内越冬,可以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拟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传染。一般30℃左右症状急剧表现,春季温度25℃以下隐症。因此6~9月发病多,其中7、8月份较严重,而春季发病轻而少。一般桑树发病后,进行春伐可抑制发病。红皮大种、剑持、乌皮桑、火桑等桑品种极易感染,湖桑197号较抗病。
防治方法:①检疫、挖除病树及治虫防病措施均同桑黄化型萎缩病;②选栽抗病品种;③病株采用隔两年春伐一次,有90%康复效果。
5.1.3 桑花叶型萎缩病
桑花叶型萎缩病又称癃桑、癫头皮桑,也叫花叶卷缩病,也为全株性病害。本病主要在春季及晚秋季发生,病株桑叶卷缩、发皱、老硬,影响春叶和夏叶的产量与质量。
发病先由少数枝条开始,逐渐蔓延至全株。初发病时,叶片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块,叶脉附近仍为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缘常向叶面卷缩,叶背脉侧常生小瘤状突起,细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在春末、初夏及秋季的同一病枝上的叶片常有表现症状与不表现症状的间歇现象。发病严重时,病叶小而叶面卷起显著,质地粗硬,叶脉明显变褐,瘤状或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生有侧枝,病株极易遭受冻害,桑根不腐烂,病株逐渐衰亡(图3)。
本病是由一种双生病毒寄生而引发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病苗、病穗和病砧传播扩大为害,其中嫁接传病作用最大。病原体在树体内越冬。桐乡青极易感病,湖桑197、荷叶白等较抗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2~28℃的春季和初夏之际,在30℃以上时病症即消失不见,晚秋季节气温逐渐下降时病症又再现,多湿地区及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检疫及肥培管理,同桑黄化型萎缩病;②栽抗病品种;③培育无病苗木。
5.2.1 桑细菌性青枯病
桑细菌性青枯病又名枯萎病、瘟桑,为全株性病害。本病在田间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如果桑园同时出现多个发病中心,则病害很快蔓延,致使整片桑树枯死,病地补植新桑也仍然会发病。
本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地上部的症状表现为青枯,地下部剖开根部皮层,则可见木质部有褐色条纹,严重时根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图4)。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病原细菌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力,能离开寄主单独存活于土壤中,并能在土壤中繁殖。因此发过病的土壤和遗落在土中的病株残体是主要传染源,通过降雨、流水和人畜的农事活动引起第一次侵染,病菌可通过伤口、虫口等侵入根部组织,也能通过受伤的茎部侵入植株。高温多湿、桑树摘顶或降枝均可促进发病;低洼积水地发病重、传播迅速;新植桑、幼龄桑易感病,死亡也快;抗青10号、抗青4号、盛东1号等品种表现较强的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①实行植物检疫,封锁病区;②培育无病桑苗;③清除病株;④实行轮作;⑤选用抗病品种;⑥合理采伐有利于桑树生理,增强树体内在抗病力。
5.2.2 桑疫病
桑疫病有黑枯型、缩叶型两种病型,都是桑树重要病害,又称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缩叶细菌病、烂头病等,为叶部病害。
本病两种病型的症状不同。桑细菌性黑枯病(图5)的染病叶片呈现褪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染病新梢发生烂头症并沿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枝条内部呈现比外部更鲜明的黄褐色点线状病斑。桑缩叶细菌病的染病叶片在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周围稍退绿,后期病斑穿孔,叶缘变褐,叶片腐烂;染病叶脉变褐,并使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染病新梢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
桑疫病病原菌为短杆状细菌,在病枝条活组织内越冬,到第二年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成为早春初次侵染的主要传染源。枝条内的病菌在次年春季气温变暖时,随枝条内营养液的流动,由维管束蔓延到桑芽和嫩叶,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叶柄、叶脉上形成新病斑。病斑内细菌迅速繁殖,溢出黄白色菌脓。菌脓随雨水滴溅到邻近芽叶上,或者经昆虫、枝叶相互接触等所造成的伤口侵入,也可通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桑树的接穗和苗木调运,可将病害传带至各地。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桑品种抗病力有密切的关系。在高温多湿环境下,病原细菌繁殖速度快,病害迅速流行。在招风地方枝叶相互摩擦造成的伤口,以及桑瘿蚊、桑象虫为害幼叶和生长芽后造成的伤口,都容易感染发病。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强桑2号、湖桑199号等品种抗病力强,而桐乡青、黄鲁头等品种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对该病应采取预防为主,治虫防病,防止粗暴采叶和剪伐,减少病原菌侵入途径。②清除病原;③选栽抗病品种;④培育健苗;⑤严格实行检疫。
5.3.1 桑污叶病
本病是夏、秋季常见桑叶病害之一,常与桑里白粉病同时发生,为叶部病害。
桑污叶病发生在较老的桑叶背面,开始时发生小块煤粉状黑斑,随着病势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在相应的叶表面则呈现同样大小的黄灰色或暗褐色变色斑。当病斑继续扩大至相互连接时,往往布满叶背,整张叶片表面也随之变色。与桑里白粉病并发时,常在叶背形成黑、白相间的混生斑(图6)。
桑污叶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夏秋季在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飞散后引起初次侵染,随后在新的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桑污叶病盛发季节多在晚秋落叶前。硬化早的品种易发病,桐乡青、鸡桑等品种发病严重,团头荷叶白、荷叶白等品种抗病力较强,夏秋季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清洁桑园,在晚秋落叶前,摘去桑树上残留叶片作饲料或沤肥。②合理采叶,秋蚕尽可能先采枝条下部的叶片。③选栽抗病品种。④加强肥培管理。
5.3.2 桑褐斑病
桑褐斑病俗名烂叶病、焦斑病,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背两面,最初为淡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部往往开裂。严重发病的叶片枯焦,形成“焦斑”、“烂叶”而脱落。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病斑上的粉质块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开始时形成于病叶表皮下,其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图7)。
病菌以厚垣孢子形式的分生孢子和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桑叶表面,经气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亦有可能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菌源。
高温多湿有利于桑褐斑病的发生。阴雨连绵,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桑园发病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以及偏施氮肥、肥培管理差的桑园容易发病。桑树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也很大,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火桑抗病力较差。
防治方法:①消灭病原,拾净地面落叶或深翻桑园。冬季把病枝、弱枝、枯枝、虫伤枝也应剪除烧毁。②加强肥培管理,改善桑园环境条件。③栽植抗病品种,可栽培如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号等抗褐斑病强的品种。④药剂防治,发病季节每叶有4~5个褐色病斑时应立即喷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万分之五的洗衣粉作展布剂),以后隔10~15 d再喷一次,病情即可得到控制。
5.3.3 桑赤锈病
桑赤锈病又名赤粉病、金桑。可寄生桑及数种与桑近缘的植物,为芽叶病害。
桑赤锈病以春天到初夏发生多,至炎热的夏季停止,秋季也有发生。嫩芽被害后局部肿胀、弯曲畸形,其上面布满微隆起的小点即病菌的锈子器;叶片被害后,起初正反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择小点,逐渐肥厚隆起,颜色逐渐转黄,还侵及叶脉、叶柄,最后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布满全叶,故有“金桑”之称(图8);新梢、叶柄、叶脉受害后,呈弯曲畸形,表面均生有橙黄色锈子器。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真菌,本菌产生锈子器及锈孢子。
本菌以菌丝潜伏在枝条尤其冬芽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早春发芽时病菌发育蔓延,随着芽叶开展形成锈子器,散出锈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成为当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以后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不断形成锈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很密切,高温多湿发病严重。湖桑发病轻,山东鲁桑、伦教40号、实生桑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培育管理,低湿桑田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②消灭病原,早春采去病芽,发现病梢、病叶随即剪去沤肥。③选用抗病品种,如荷叶白等。④药剂防治:掌握病叶病斑未转黄色前喷布20%萎锈灵乳油200倍液有杀灭作用,在发病初期使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布嫩叶新梢可控制为害。
5.3.4 桑芽枯病
为害桑芽,常与拟干枯病并发,影响蚕茧生产。
冬末至早春,在枝条中、上部的冬芽附近开始出现油浸状暗褐色略下陷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并密生略隆起的小粒,突破表皮后露出红褐色小疹状的分生孢子座。以后数个小病斑愈合成一个大病斑,当包围枝条时,截断了树液的流动,上部枝条即枯死,促使病斑以下的腋芽萌发,病部皮层很易与木质部剥离,有酒精气味(图9)。
桑芽枯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子囊壳深青紫色,球形或椭圆形,其顶部有孔口,内藏子囊。
桑芽枯病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附着在桑枝上越冬,或发芽侵入后以菌丝在病斑部越冬,次春在病斑部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此后,在新形成的病斑上再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桑芽枯病是一种由伤口侵入的弱寄生菌,一般在桑树生长普遍衰弱时才引起大面积发病。引起发病的主要因子是:①夏秋叶采摘过度。②秋叶采摘粗暴,或遭受风暴,或病虫为害,造成大量伤口。③偏施和迟施氮肥。④冬季遇低温冻害和桑园排水不良。⑤桑品种。广东桑易发病。黑鲁桑、桐乡青等发病少。
防治桑芽枯病应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为主,注意避免造成伤口,结合药剂防治。①合理采摘夏秋叶;②加强桑园肥培管理;③提倡夏秋蚕期采叶留柄,及时防治病虫害;④及时做好剪梢、整枝工作;⑤枝干消毒:冬季整枝剪梢后,喷洒波美4~5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枝干消毒;⑥早春刮除病斑;⑦栽植抗病品种。
5.3.5 桑紫纹羽病
桑紫纹羽病,又叫烂蒲头、霉根病,是桑树的主要根部病害。
初发病时,病菌首先侵入桑株的幼嫩新根上,被害根渐变黄褐色,失去光泽,根的表面有细丝状紫红色菌丝,随着病情发展,菌丝体纠结成根状菌丝束,纵横交叉成网状布满桑根,以后蔓延在根部及树干基部形成紫红色菌丝膜。病菌逐渐侵入支根和主根的形成层后,根部皮层转黑色而腐烂,仅剩下栓皮和木质部,彼此分离,致使病株容易拔离土壤,在腐朽的根部或病株附近土壤中还有紫红色颗粒状的菌核。地上部分,初呈缺肥状,生长缓慢,病株逐步衰弱,枝细叶小,叶色发黄,下部叶先脱落,枝梢停止生长,最后整株枯死(图10)。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真菌,许多菌丝体纠结集合在桑根表面,呈紫红色的菌丝束与菌核。
本病原菌具有侵染寄主植物根系和利用土壤中有机物质营腐生生活的两方面能力,在土壤中能生存3~5年。土壤内的菌核和营养菌丝体,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长出新的菌丝,侵入寄主植物幼根,以后逐步向侧根和主根蔓延。
病原菌可通过桑苗、林木苗、果树苗或薯类种块调运传入新区,还可由流水、农具传播蔓延。本病病菌属好气菌,需在通气性较好的土壤内生存,在偏酸性土壤中和砂壤土的桑园中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②土壤诊断:栽桑前,用桑枝扦插或播种萝卜进行引菌检验,带病地块不种桑树;③轮作:重病桑地,用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④选用无病苗木;⑤加强培育管理;⑥土壤处理:少数发病时挖去病株后,应先进行土壤消毒,再补种桑树。
桑根结线虫病又叫桑根瘤线虫病。
本病是由根结线虫侵入桑的根系组织而引发的。线虫入侵后,不断吸取根系营养物质,并在吸食过程中分泌出一种分泌物(唾液)剌激根部细胞变形增大(形成巨形细胞),使根部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根瘤)(图11)。根瘤多数呈球形,致使病株的地上部表现近似缺肥等症状,严重发病时,叶色发黄,叶缘卷褶甚至干枯脱落,枝条终致逐渐枯萎而整株死亡。
寄生于桑的根结线虫在土层中垂直分布,约有80%幼虫在0~40cm的土层内,且大多集中在20~30 cm内。土壤内的越冬卵孵化成的一龄幼虫生活在土壤中,蜕皮成为二龄幼虫侵染寄主植物,以吻针直接刺吸并侵入中柱鞘内,幼虫体幅逐渐增大,生殖原基开始发育,体形呈豆荚形,便定居在中柱鞘内。至三龄幼虫就不再移动但雄虫仍能进入土壤。幼虫再经二次蜕皮后,成为成熟雌虫,雄成虫即游来交尾。花生根结线虫一般一年发生3~5代,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病原线虫在病根、土壤、病根残余中越冬,第二年春2龄幼虫先活动于土壤中,后侵入桑根,引起根组织的过度生长而形成根瘤。本病的主要侵染源是带病的土壤和病根、病苗,水流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带有病原线虫的肥料、农具和人畜也有传播的可能。
根结线虫的正常活动必须有适当的温、湿度条件,其温度范围为11.3~34℃,侵染最适温度为20~25℃。在极端潮湿的土壤中或在缺乏所需的水分情况下,不利于线虫的活动。以山坡地、丘陵地区和砂质土壤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培育无病苗木。(2)病苗处理:对感染根结线虫的桑苗,在栽植前用48~52℃温汤浸根20~30 min。(3)土壤消毒:①石灰消毒:每667 m2用石灰15 kg,均匀撒于地面后翻耕;②氨水消毒:每667m2沟施氮水100~150 kg;③发病较轻的病树,可用10%力库满颗粒剂在病树根附近穴施,每667 m2施3~5 kg,或用10%克线丹颗粒剂,每667 m2施400克。(4)桑园轮作:发病重的桑园,应轮作麦类、玉米、高梁、谷子等,经3~4年后才可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