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020-11-03 06:23张冰君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素养情感

张冰君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觉得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努力提高朗读质量。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成为枯燥乏味的陈规,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课内外每一次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充分地读,能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同时生成阅读的愉悦。

2.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会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例如: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答、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说话练习中,教师除了能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教师还能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情趣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努力扩大学生的诵读范围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学生阅读经验、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的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诵读:中外文学名著、优秀报刊……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做一些辐射性的推荐阅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从中汲取所需营养。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精神高贵起来。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汲取思想营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教会了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会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入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材料作些分类摘抄;从散文和诗歌教学入手,让学生圈圈划划觉得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文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甚至平淡处加注。在自己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或引起思想碰撞的地方记下自己思维的火花;在激起自己联想与想象的地方录下自己思维的的轨迹……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一番评论。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极其活跃,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体验,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法。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积淀相当有益也极为重要。

2.搜集、整理、汇编资料。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一样重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3.勤习作。写作是动手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而眼下很多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我认为引导學生克服畏惧心理是勤习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则又是帮助克服惧怕心理的第一步。那么,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因势利导的迁移性练笔是首选,而且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很关键。

四、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确很值得探讨。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1.创设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妙,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等都相当重要。

2.鼓励创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这样才会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需要建筑在学生“乐学”的基础之上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素养情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情感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台上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