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理答,构建高效课堂

2020-11-03 13:38张世文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策略

张世文

摘要: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与处理能力,有效的课堂理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借助校本研修平台,采用录像和录音的方式,观察和记录有代表性的数学教师的课,在对各位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理答的六大实施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理答;有效理答;策略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在本校青年教师的一次课堂大比武活动中,某教师执教的九下“3.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的精心设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师: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这一生活常见情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自行车轮胎和马路可以抽象出什么几何图形?

生:圆与直线。

师: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初判一下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三种,分别是在圆外、圆上、圆内。

师:根据圆与直线的交点个数,我们可以判断两者的位置关系,那么这个图你来判断一下。

师:显然仅通过交点的个数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很直观,但会有误差。那么还有更严谨的方法来判断吗?

(最后的小结环节)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几种呢?

生:三种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看交点个数”“比较距离与半径的关系”两种方法)。

从该教师的提问预设可以看出,每一个提问环环相扣,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但是很不幸,这些精彩的提问都遇到了卡壳,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启而不发,该教师最终只能微露愠色、郁郁收场。事后该教师诉苦:“我已经精心准备了,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这个时候,总有人会把问题归咎于学生生源差、借班上课、对学情估计不足等其他原因。其实,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疑问,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对话”中,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与处理能力也就是教师的理答水平非常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师理答行为分析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初中数学课堂理答行为为研究对象,借助校本研修平台,采用录像和录音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了6位有代表性的数学教师的18节课,发现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观察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最多的次数为38次,几乎接近一人一题,一分钟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简单易答,一一对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热闹,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二)教师一手包办,忽略理答

由于害怕学生出错,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有些老师不提问或一节课提问少于3个,而且还采用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大量的铺垫、提示或暗示,以确保学生正确回答。当学生的回答与设计相左时,则不予理睬,教师自問自答以转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上来。

(三)教师不会倾听,缺少等待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乐于提问,一个问题抛出来马上让学生回答,候答时间极短,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一旦学生出错,教师马上打断,转而提问其他学生,直至出现预设的回答。教师不会等待、倾听,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仍然是充当教师的话筒。

(四)盲目表扬鼓励,评价缺乏客观

教师滥用“你很棒!”“太了不起了”“大家给他一些掌声”等词汇,或者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点头,默认,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引领,这两种极端的评价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

(五)提炼总结不够,缺乏有效引导

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全面或者不深刻时,教师不能根据问题的实质或者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引导,教师忽略对学生问题的诊断。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不能适时引导,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或者缺少给以较为合理且具有启发性和参考性的答案。

三、有效理答教学实录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炼好的课堂理答经验与做法。

案例:九年级上册数学“1.3解直角三角形(3)”中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题目:有一建筑物,在地面上A点测得其顶点C的仰角为30°,向建筑物前进50m至B处,又测得C的仰角为45°,求该建筑物的高度。

师:请仔细阅题,明确角和角的位置。

(5分钟后,老师开始询问完成情况。只有9人做对,难点突显)

师问生1:你没有举手,能说说你的困惑吗?

生1抬起头,很难为情地站起来说:在ABC中,∠A=30°,AB=50,具备了两个要素,可是ABC不是直角三角形,不好用三角函数求出CB。

师赞许地看着他:你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心声,就应该把自己的解题困难这样大声又具体地说出来,你们说对吧!

师:有同学可以帮她解决这个障碍吗?

师:对于不能直接用三角函数求解的这题,××同学是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进行了突破?

生2:好像是个方程。

师追问:用谁作为等量关系的呢?

生3:用三角函数值作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

师:××同学的点评一针见血,这就是这类题的通用方法。

变式:

有一建筑物,在地面上A点测得其顶点C的仰角为30°,向建筑物前进50m至B处,又测得C的仰角为60°,求该建筑物的高度。

老师请刚才的生3上台板演。

师:他示范得非常清晰,恭喜他又掌握了一种解题技巧。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好像可以不用方程也能求,我不知道对不对。

师:快说说你的想法。

师:他火眼金睛,发现这道题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转化,从而使这道题的解法达到最优化,这种敢于猜想、敢于尝试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我们请他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生4:如果图中产生等腰三角形,一定要把边相等用出来;如果没有,就只能借助三角函数建立方程求解。

师:他归纳得很好!我补充一点,我们解题时不仅要关注一类题型的通法,更要多思多想,去找找对应这道题有没有特殊的方法,多进行一题多解,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在比较中我们才能掌握最优化的方法。

四、有效理答实施策略

(一)树立意识,充分预设

从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充分的准备,这种胸有成竹来源于备课环节中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研究,来源于適合学生的环节和问题以及对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的成功预设,这是具有理答意识的体现。

(二)善于倾听,耐心等待

对于学生发言或解题,教师能否耐心倾听和等待是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一个直接的衡量指标,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念的体现。案例中两位教师是极具素质的,从表情、语言和动作都为我们做了示范。“在该生讲述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盯着板演,静静地看着,听着。”“张老师略感意外,但仍微笑着听他讲解。”“5分钟后,陈老师开始询问完成情况。”

(三)积极鼓励,客观评价

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中的两位老师从不吝啬表扬,而且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注意到了评价的客观性。例如:“这位同学讲解时,声音很清楚很响亮,语速能慢一点就更好了。”“我觉得这位同学对于逆用勾股定理来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格式写得很完整,这可是很多同学的薄弱环节,他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种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已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四)将错就错,顺势延伸

在面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学生的理解不一定符合老师的要求,会回答得不够准确,甚至答非所问。前面所举案例中,有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线段AB必然经过D(0,2)时,教师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先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探讨,当学生觉得已经完美时,再突然发问:“你怎么知道线段AB必然经过D(0,2)?你能用数学方法来证明吗?”这一发问使学生原有的思维受到了碰撞, 从而爆发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在师生辩论中,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严密,这是一种逻辑的美。

(五)变换提问,有效引导

由于理答的不可预见性,老师所设定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顺利回答,如果此时能运用好理答的追问、转问、探问、反问方式,教师就能无形中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和方向,使非预设生成的难点转变为亮点,使我们的课堂出现精彩的瞬间,升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例如,面对上述案例的变式,“生:好像可以不用方程也能求,我不知道对不对。师:快说说你的想法。”这就是追问,对一个学生的回答刨根究底地问。教师及时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领学生深入问题深处。而当学生默认BC=AB=50时,教师紧追不舍再次发问,问一个与问题相关的新问题:“怎么证明BC=AB?”这种探问方式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而对学生1的处理,教师主动关注到他的困惑,并引导他大声说出来,然后通过转问他人,降低问题的难度,解题示范后通过简单变式,让生1进行模仿练习。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而且还使全班学生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你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谁还有补充?”是常见的转问方式。反问,表面看来是向学生提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否定学生观点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不容易挫伤孩子。例如上述案例中,“你怎么知道线段AB必然经过D(0,2) ?”这一反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大辩论,不仅使学生的严谨性思维得到了训练,更为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六)归纳重组,理性总结

在上述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老师用了重组式理答——当学生的回答不够系统的时候,教师进行重新组织,这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的理性总结。在解决上述案例的变式时,老师在最后阶段做了总结陈词,这是归纳式理答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回答过于零散,虽然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但是没有条理,思路不够明晰,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及时地总结归纳,有明确的指向,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楚,认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严谨。

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理答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学习、尝试、反思、再运用之外没有捷径可走。作为教师,首先要有重视有效课堂理答的意识,课堂理答环节是教师获取学生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堂落实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环节,修正教学内容。其次,要有落实有效课堂理答的勇气。在预设时,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在实践时,要把握理答时机,讲究理答技巧;在课后,也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最后,教师要有应对有效理答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于对教材理解的通透,来自于对学生学习的深入了解,也来自于对自身专业技能提升的不断要求。长此以往,教师必将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发展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参考文献:

[1]丁艳.对于教师处理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09).

[2]陈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本真回答的处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01) .

[3]徐立海.试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理答行为[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09) .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