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小说单元编排特点优化小说单元学习方式

2020-11-03 09:09张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2期

张艳

摘要:小说单元教学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育人价值。梳理小说单元的概况、导读和助读系统,是小说教学的出发点。探究性学习是优化小说文体教学的重要方式,立足课程标准确定探究性教学目标、立足导读和助读系统确定探究性教学的主题、立足文体要素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立足生活实际开展小说跨学科融合探究学习是小说单元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路径,也是优化小说单元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小说单元;编排特点;探究性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说单元的选文内容涵盖四大古典名著(节选)、中外短篇小说、外国长篇小说(梗概和节选),小说单元具有文体意识启蒙的作用。在学习小说单元时开展探究性教学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的主问题或者问题链,研读文本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独特的感悟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分析小说单元的编排特点、梳理小说单元的导读和助读系统,是小说教学的出发点。探究小说教学的多样性策略,立足叙事结构探究故事情节、立足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立足环境描写探究描写意图、立足综合素养开展小说跨学科融合学习是小说单元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路径,也是优化小说单元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一、统编教材高年级小说单元的编排特点

(一)小说单元的分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集中学习小说,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交织”展开,选文依次涵盖了古典名著、当代中外名家小说和世界名著,口语交际、习作和快乐读书吧也是以小说为中心编排的。

小说单元的分布简洁明快。小学语文小说单元选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名著中的一个小片段,对人物的塑造勾勒轮廓,捕捉其性格中最闪光的亮点来着力“速写”。小说单元语言生动却富有节奏、人物不多却个性鲜明、情节单纯却相对完整,让人百读不厌。

(二)小说单元导语分析

单元导语是统编教材的创新之处,用诗意的语言点明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习作要求,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小说单元的助读系统分析

助读系统课文的学习任务指引书,是课堂教学要集中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助读系统既引导教师更为准确、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指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小说单元助读系统的价值,注重系统之间的学习任务统筹优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助读系统,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自学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统编版小说单元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课程标准确定探究性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准确完整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教学的论述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的科学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和小说阅读教学相关的论述有:“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文体意识启蒙、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情感体验和表达、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审美等,都是小说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小说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统筹把握,不能对课程标准断章取义。小说单元探究性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立足导读和助读系统确定探究性教学的主题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说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统编教材小说单元的导读和助读系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助读系统的安排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大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

教材中三个小说单元的导读系统简明扼要,有很强的操作性。“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用释疑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的世界;“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给学生文体意识启蒙;“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则指向学生的开放性视野。在小说单元助读系统中,复述故事、概括故事等助读安排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重点词语的评品、对小说人物的评价涉及到审美素养和文化传承问题。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单元包含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外国文学名家名作单元事关国际视野下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导读系统和助读系统组合起来,构成了我们探究性教学的主题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综合性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深入探究开展跨学科融合学习,在单元导读和助读系统的纵横勾连中让探究性教学走向深入,在小说“虚构性”和学生的当代文化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三)立足文体特点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小说教学的守正之路,抛开三要素开展小说的“创新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

1.立足叙事结构,探究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說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小说单元的篇章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有悬念、有铺垫、有冲突,含蓄曲折,扣人心弦。聚焦分析故事情节、厘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也是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突破口。把握故事情节是学生探究性的起点。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在柏林》在故事开头设置了悬念:战后一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在火车上发生了离奇的故事,层层推进,扣人心弦。

2.立足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探究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从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地位去探究。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要聚焦人物形象,关注刻画人物的关键细节,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在探究性阅读中认识作家所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武松、孙悟空、桑娜、老支书、鲁滨孙、汤姆索亚等。作品的主题总是蕴藏在人物形象中,只有把握了人物形象中深层次的冲突,才能准确领会作品的人文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桥》,一位受人爱戴的老支书,在洪水来袭的危急时刻,组织村民有序撤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作者在塑造老支书光辉形象的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对人民的赤诚情怀。

3.立足环境描写,探究多方面的意图

小说的人物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他的行为选择、性格命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可以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环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环境可以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环境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学生在探究性阅读时,要聚焦环境描写,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探究作者特定环境描写的意图。如《穷人》一文开头对风暴之夜的“海上起着风暴”的自然环境描写显示了桑娜一家生活极为困难——风暴天气渔夫仍然要出海捕鱼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困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后来抱回两个孩子回家抚养的艰难抉择,折射了主人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救助孤儿的光辉形象。

(四)联结虚构和现实,探究跨学科融合学习

小说单元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但虚构的叙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年代久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小说阅读中面临“小说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不爱读,不会读,不想读”等几个方面的困境,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目标不明、阅读方法缺失,名著阅读脱离生活”等问题,主动探究的少,被动接受的多,如何让小说阅读与学生的现代社会生活合拍,让学生从小说中汲取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

受美国语文教材的编排的启发,笔者以小说单元为载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路径,以文献查阅、口语交际、读写结合、课本剧表演等为平台,将小说学习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艺术等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小说探究跨学科学习常态化,通过艺术连线、科技连线、职业连线、媒体连线、健康连线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职业品格、合作精神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技能、信息媒体数字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21世纪技能。立足现实生活问题开设探究性跨学科融合课程,让小说单元的经典魅力焕发出滋养学生生命的时代活力,是小说教学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之川.新中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70年[J].中国教育科学,2019(5).

[3]鲍道宏.小学小说教学的应为与可为:“学习中心的阅读教学”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8(12).

[4]陆岩松.整合问题析意蕴 巧找角度求突破:小说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4).

[5]吴晓玲.深度学习视域下小说探究性阅读教学要诀与路径: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小说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

[6]张思思.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使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姚玉环.《美国语文》教材跨学科设计对我们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1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