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作为传统媒体转型后的一种新型媒体,已经由传统媒体的链条式生产流程结构转化为全能型、多线程实务操作体系,这个变革深刻地影响甚至重构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在融媒体语境下,广播新闻采编也由原先的单线程简单操作往全媒体制作转型。本文对广播新闻采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探讨创新路径,为广播新闻采编模式转型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新闻;采编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自此,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
传统的广播媒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广播新闻采编要想占领舆论高地,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转型和创新来扩大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广播媒体需要把握时代契机,深入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转变固步自封的守旧意识;打破采编制作的传统思路与习惯,利用新媒体借力发力;创新新闻采编模式,打好“内容为王”这张媒体竞争中的王牌,让广播新闻采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时新闻热点的追踪能力不足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尤其要讲究“新鲜性”“现场感”和“信息量”。对于任何媒体而言,新闻的时效就是其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只能算渣子。”融媒体时代,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点新闻都能在第一时间从新媒体渠道获取,如何迅速捕捉公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并结合所在广播频率的特性采編一手的新闻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广播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的课题以及实践难点所在。由于广播新闻采编具有其特殊性,即音响元素的不可或缺导致了后期制作周期较长,存在第一时间分发新闻的“时间差”,这成为广播媒体抢占“先机”的劣势之一。
2.传统新闻采编人员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足
相较于新媒体机构的灵活用人方式,广播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囿于体制、机制的限制,很多采编人员经由原先的播音主持岗转岗而来,对新闻采编的积极性、专业度及创新力明显不足。
此外,在借助新媒体工具为广播新闻采编赋能方面具有明显的短板。一只录音笔跑现场的传统习惯亟需改变,短视频、照片等视觉素材的收集不能“等、靠、要”,必须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报道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采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完全可以摆脱线性传播的限制,通过微信、音频APP生成链接被广泛传播。但受到传统习惯影响,部分采编人员仍然停留在入库交稿即完成工作的阶段,新闻的更多信息量和有效价值有待释放。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面临的机遇
1.智联时代,采编主体更多元
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的智媒时代,媒体的边界正不可避免地模糊消解,新闻采编工作也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只要拥有现场和工具,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拍摄视频、照片、音频,加上简单的描述就把信息传递出去。这是把双刃剑,既是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广播新闻的采编提供了及时的新闻线索和素材。
此外,现有融媒体中心的整体技术方案是资源共享的,原有的报纸、电视等新闻采集部门协同办公,也使得广播新闻采编主体获得了强有力的外援助力。
2.渠道拓展,媒体影响力破圈
英国传播学者克里斯·韦斯科特曾经论断:“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众所周知,广播媒体属于大众传媒,而新媒体是一种社会化传播,广播媒体虽然拥有话语权上的权威地位,但受限于单一的传播渠道,发布和反馈渠道还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交互。融媒体时代,得益于网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广播新闻工作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改变了以往调频传播的单一渠道,与众多的互联网音频平台深度融合、合作,原本势单力薄的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也可以创建独立的专辑或栏目,而新闻采编人员也可以成为“网红”。
以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东上海之声FM106.5为例,新闻采编团队在2019年4月通过音频APP“喜马拉雅”开设了一档全新的新闻专辑《新闻有腔调》,截至2020年8月28号,共推出186篇新闻音频作品,累计收听量达到72.4万。
《新闻有腔调》的上线,就突破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的限制,使得广播短消息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端迅速发放给用户。“新鲜性”无疑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也能和其他形式的新闻产品一样,共享传播渠道,并利用广播媒体特点“先声夺人”。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的创新路径
1.加强新闻策划,注重细微之处的民生
区级融媒体中心主要功能定位是一个“新闻+政务+服务”的平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就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而加强新闻策划的初衷就是将原先单兵作战的广播新闻采编工作集合成系列和专题,此举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也使得采编流程进一步优化。
今年适逢浦东开放30周年,东上海之声FM106.5集全频率之力策划了《我们的30年》特别专栏。围绕这一主题,早间新闻节目组派出多路记者,深入采访浦东改革开放的记录者、参与者和专家学者,从为民服务的社区网红书记,到放下“金饭碗”捧起“泥饭碗”的农二代,新闻采编着重刻画了大专家、小人物在大发展中的点点付出和满满收获。人物系列还同步推送微信,获得了较高的点击量和回复率。
新闻策划不仅使得新闻作品有了更大传播力,更能发挥广播媒体优势,关注细微之处的民生问题,为民解忧,实现舆论监督的功能。旧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东上海之声FM106.5《美丽家园》栏目每期走访浦东一个居民小区,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居民等深度沟通,不仅了解小区治理的亮点、特色,也寻访存在的问题和基层治理困境。记者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呈现基层最真实的生活,为社区治理破解难题,也为社会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2.创新采编途径,突出实时交互
融媒体时代,广播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强化自身的技术含量,并以一种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推进新闻采编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新媒体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性,传统广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对新媒体有充分而正确的认知,才能扬长避短,并通过新媒体实践为传统媒体赋予新的能量。
前文论述的《新闻有腔调》不只是将广播新闻迁移至互联网平台,而是重构了新闻语言、结构,并加入视频和图文等内容,换言之,就是为网络载体量身定制了一档新闻栏目。这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准备、采访、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融入互联网思维,这也解释了当下各融媒体中心对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为何如此迫切。新时代的记者需要会文字采写、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生产的新闻产品能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多重传播。
而受众则可以从“听”广播新闻到能“看”广播新闻,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刷到新闻,一方面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另一方面也便于新闻采编人员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新闻喜好,从而创作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进而提升广播的市场竞争力。
3.打磨新闻语言,撰写有温度的报道
融媒体语境下,创作有温度的新闻,越来越成为广大受众对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就广播新闻采编而言,新闻语言对于报道的呈现至关重要。广播是伴随性的媒体,受众收听广播时大多“一脑两用”甚至“一脑多用”,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简洁、精炼,多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力求把有意义的新闻写得有意思,有意思的新闻写得有意义。
与此同时,在新闻采编时可以找准最动人、最吸引人的场景和故事作为开场,并且交代受众最想知道的信息,逻辑清晰地娓娓道来,要同时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可听性。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二次分发时,可以延展新闻的故事性,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面临着技术的革新和内容的升级,这既是挑战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广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顺应媒体发展的变化,主动掌握新常态下新闻采编工作的特性,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全媒体视野,实现新闻的多样化采集和多渠道分发,促进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扩大广播新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台新闻采编技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8(16):172-173.
[2] 陈坚,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采编的困境及突围[J]. 中国传媒科技,2018 (12):81-83.
[3]程佳,新媒體时代广播新闻采编创新技巧探究[J]. 传播力研究,2019,3(34):132.
作者简介:
唐周丽,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东上海之声FM106.5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