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露
[摘 要:全球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中,一方面合作、共赢、发展是主旋律,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国家领导人曾强调,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离不开新的治理理念,基于此,提出了创新性的全球治理理念。该理念强调新时代“共建、共享、共商”,这顺应了时代潮流,更为未来处理全球化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应对,体现了优秀中外思想的相容性。]
一、概念界定
由于,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各种缺点,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性的全球治理理念,该理念强调,新时代“共建、共享、共商”。
“共商”就是遇事共同协商,在协商中不断加强各国间信任,在遇到国际间的政治纠纷和经济矛盾时,各国间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去解决。“共商”实际上是一种民主,一种经济、政治、权力的机会平等。
“共建”就是各国之间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最后达到共赢。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需要打造一个合作平台,大家共同应对。
“共享”是指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分享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西方全球治理理念
全球治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所倡导的全球治理是基于以美国为主导的治理体系。但随着世界的发展和民主主义的复苏,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成为当今全球治理最为理想的模型。这是因为,当今全球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小个体,其最高标准就是国家主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今世界一个不变主题就是竞争,而竞争则属于国与国之间的本质以及核心关系。
三、全球治理的问题
(一)治理效率低下
工业革命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一直处在全球政治的中心。但如今,推动整个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该变化是几百年来的首次,所以,全球治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历史变化。
如果发展中国家一直无法在全球治理中获取相应地位,那么现行的治理体系就必须有所改变,如此才能面对来自于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二)治理理念的落后
目前來看,全球治理不能有效解决当今的全球问题,使得问题不断增多和扩大。在当时的民族体系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国家都遵循的基本性原则。但最近几十年以来,全球治理的固有理念已经远远的满足不了如今世界的需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逐渐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四、共商共建共享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2017年,国家领导在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论坛发表了重要讲话。“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一届会议上正式纳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说明该理念得到了各国政要和专家的高度认可,理念深入人心。
五、共商共建共享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
(一)对西方全球治理理念的扬弃
全球治理理念的发源地是西方国家,现在国际上实行的治理理念依旧是当时的美国建立并主导的体系。该体系指出,主权即国家,国家利于高于一切,这是所有国家在进行外交活动时遵守的原则。由此可知,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国家关系的本质和核心。
(二)弥补全球治理的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此举对全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二战以后,世界可以长期的和平发展。但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阻挡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治理规制的滞后、治理效率低下、治理协调困难等。
六、共商、共建、共享思想的实践:“一带一路”
(一)首次提出和发展目的
2013年,国家领导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议题。他认为,“一带一路”完全符合国际之间的合作框架。通过“一带一路”,参与的国家都能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而中国率先加强了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沿线国家的输电网和跨境光缆。“我们将推动陆地、海洋、天空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注重政策、规则、标准三合一,进一步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金融融合、人民理解。
(二)付出实践
2014年,中国正式启动“一带一路”,到了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落户北京,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七、弘扬共商共建共享思想
中国提出的创新性全球治理理念,反映了全球治理必备的本质特征:合作、民主、平等。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应当积极联合起来,各尽其能,才能在全球治理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全球治理结构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毕海东,钮维敢.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责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04):125-140.
[2]毕秋.“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推进[J].延边党校学报,2017,33(06):41-44.
[3]陈建中.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J].理论导报,2017(09):63.
[4]黄志勇.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J].东南亚纵横,2014(09):3-9.
[5]绿色“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J].中国生态文明,2018(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