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亚莉 李卫 李霞
摘 要: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教师应承担起自身肩负的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心灵上的解惑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为此,本文将从牢牢把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筑牢思政教师使命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培养思政教师使命意识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思政教师使命意识提升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政教师;使命意识;领导权;现实基础
一、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的讲话为广大思政教师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前进方向。
高校要想牢牢把握教育阵地,就要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教育中心任務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抓手。作为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思政教师的教育成效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想保障高校这块教育阵地和谐安定,就要不断对思政教师进行使命教育,让思政教师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护好自己的“阳光渠”。
二、牢牢把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一)深刻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要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这块思想阵地。要守好这个生命线,就要把思政工作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要教育好、培养好国家的下一代。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广大学生身处其中必然会受各种思想影响,其中不乏不良思潮的影响。为了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接班人,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教育战线要深刻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空间。这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始终保持一颗红心向着党,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生机、永远向前。
(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的各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要承担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三观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努力拼搏、甘于奉献的时代新人,引导其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阵地要筑牢思政生命线意识,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加强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及制度保障,打牢思政思想的出口关卡。
三、思政教师使命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各种思潮的泛起,给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如何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高校教师的使命意识教育,特别是思政教师,更要深化使命意识。思政教师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大使命,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身份,观察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使命意识,为高校筑牢思想阵地。
(一)筑牢高校教育阵地
作为党的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这就要求国家培养的高等人才一定要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方面与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党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才能保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顺利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
因此,高校要努力建设全面、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机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治理,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严把思政教师的选人用人标准,拓宽用人领域,吸纳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政治意识坚定的优秀人才,为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添砖加瓦,保障队伍品质优良,筑牢高校思想阵地。
(二)坚决抵制错误观点和思潮
改革开放,不仅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使人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的变化不仅是因为思想的解放,而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思潮,积极进步的思潮鼓舞人民不断追求人生价值,消极腐朽的思潮阻碍人民发展进步。因此,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三)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持续渗透
近年来,“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这三股势力渐有抬头趋势“三股势力”利用学生的年少无知,以威逼利诱的形式或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持续对学生灌输狭隘的思想,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是非正恶的判断标准,成为“三股势力”的帮凶,不仅给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灾难,而且给党和国家的民族事业带来了极大灾难。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树立、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底线意识筑牢高校思想防线,严防“三股势力”的持续渗透。
四、思政教师使命意识培养的方向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青少年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悉心引导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向广大学生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理论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育人者必先立己,一名政治意识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密切关注学术前沿,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只有这样,其才能在讲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案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具体的实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
教育要回归教育的初心:面对人、关怀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领其从小我走向大我,培养家国情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孕育了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基因,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相当程度地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道德品质。在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当今社会,重视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每一位思政教师的新时期使命。
(三)创新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愈加明显。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学生,高校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视野要广,引导学生厘清、看透社会新问题
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思潮,如“告别革命论”“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威胁论”等,思政教师要通过自己丰富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及时把出现的问题给学生作出全面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当前,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思潮,只有教师视野开阔,才能在教学中打开学生的视野,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山峰、看更多的风景。
(五)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创造人生辉煌、贡献社会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行动上作表率,而且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主流媒体一致,积极向党中央看齐,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由此展现出的人格形象也就成为一个人总体的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学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因为教师在讲台上所呈现出的人格形象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行为的全过程。只有拥有健康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格高尚的学生。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走向至善。书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同时深深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学子文人的精神品格。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应从名和利角度出发,不应向权贵低头、为五斗米折腰,不应为取悦利益集团而歌功颂德,而是应本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学问,应有所质疑、仗义执言、勇于批判,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并把这种品格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让学生成为民族的脊梁,社会的良知。
(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我国在短暂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用客观的、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当代中国,不能离开当代中国的实际去空洞地谈论马克思主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国情,对国民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思政教育要立足本国实际,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去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史和我国政党发展史;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科学公正地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五、结语
教育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思政教师要努力培育和践行坚忍不拔、卓尔不群、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职业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而且要在追求真理、传承文明、批判时弊中学习深化,在深化中升华;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育职责、坚持不懈地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时代赋予社会新使命,思政教师应承担起自身肩负的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心灵上的解惑者、生活上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王建南.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EB/OL].(2017-09-19)[2019-04-12].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7-09/19/content_41610620.htm.
[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03-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8/c1024-30981575.html.
[3]胡珍.以人为本 开拓创新 担负新的教师使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383-385.
[4]雷志洪.成人高校思政教师应有的责任担当[J].继续教育研究,2015(5):22.
[5]张洪华.教人安心:高职教师的使命和修养[J].职教通讯,2017(25):27.
[6]薛群慧,高焕沙,陈美爱.大学教师之使命[J].高教学刊,2016(3):219.
基金项目: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Y2019-10。
作者简介:申亚莉(1982—),女,新疆石河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