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0-11-03 00:36张丽敏赵运转张国军赵性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凝血酶纤溶

赵 晖,杜 洋,吕 虹,张丽敏,李 虓,宋 蓓,赵运转,刘 扬,张国军△,赵性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实验诊断中心;2.神经内科,北京 100070)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居脑血管病之首[1-2]。脑出血后24 h内有20%~38%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有文献表明,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是病情进展、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4]。因此,对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进行预测,对血肿扩大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目前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主要根据影像学特征,血肿相对体积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超过12.5 mL为早期血肿扩大标准[6-7]。除影像学特征外,有文献表明,实验室凝血指标对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有一定预测价值[5]。本文通过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9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探讨实验室凝血指标对急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防治提供一定实验室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6]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1例、女34例,平均年龄(57.91±13.30)岁。患者到院后立即完善头部CT检查,病情稳定的患者于发病24 h内常规进行头部CT检查,如果症状加重的患者则立即进行CT复查。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及抗凝药使用史,同时记录血肿体积是否大于30 mL。参照文献[6-7]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如果血肿相对体积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超过12.5 mL即判断为血肿扩大。根据CT结果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20例)和血肿未扩大组(75例)两组。纳入标准:(1)经过CT或MRI诊断的成年脑出血患者;(2)急性期患者(发病12 h内)。排除标准:(1)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2)脑出血继发于颅内动静脉畸形、脑瘤或外伤、梗死后出血等。(3)使用抗血栓或抗血小板药物。(4)年龄小于18岁。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1。

表1 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置于枸橼酸钠抗凝(1∶9)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标本采集完成后,尽快在室温下送检,4 h内完成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所用仪器为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的凝血功能指标如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如下:纤溶酶原(PL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Ⅱ、Ⅶ、Ⅷ、Ⅹ。

2 结 果

2.1两组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指标比较 血肿扩大组TT、凝血因子Ⅱ活性均高于血肿未扩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PLG、D-D、FDP、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活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nFDP[mg/L,M(P25,P75)]PLG(%,x±s)凝血因子Ⅱ活性(%,x±s)凝血因子Ⅶ活性(%,x±s)凝血因子Ⅷ活性(%,x±s)凝血因子Ⅹ活性(%,x±s)血肿未扩大组752.4(1.4,2.5)94.35±16.1092.29±17.1287.86±24.40149.65±70.6388.98±21.63血肿扩大组202.5(2.4,2.5)99.0±8.07101.72±12.0292.99±14.96124.08±49.3492.70±13.54P0.310.110.040.450.150.59

2.2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将年龄、性别、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抗凝药使用史、血肿体积>30 mL等混杂因素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凝血因子Ⅱ活性升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OR=1.101,95%CI:1.012~1.199,P<0.05),提示凝血因子Ⅱ活性升高使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风险增加,见表3。

表3 影响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

续表3 影响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已有研究报道,1/3的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症状出现的24 h内可发生血肿扩大现象,较大的血肿造成的神经损害越严重,病死率越高[8-11],因此尽早识别可能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对于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预测血肿扩大的方法主要根据影像学特征,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的特征与早期血肿扩大有关[12]。除影像学特征外,部分实验室指标可预测和识别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风险,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价值。有研究表明,早期的血肿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条件较差有关[12]。因此,实验室凝血指标对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有一定预测价值。凝血酶的形成,在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后调节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13]。有研究表明,动物大脑中输注大剂量凝血酶可引起炎性细胞浸润、间充质细胞增殖,导致瘢痕形成、脑水肿和癫痫发作,且脑出血后急性期凝血酶被激活,并持续发挥作用24 h[14]。在脑出血的急性期,激活凝血酶可能对血肿扩大有一定影响。

TT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形成纤维蛋白时间,其延长表明纤维蛋白水平较低、纤溶亢进或血中存在肝素或其他抗凝物质,提示凝血功能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TT高于血肿未扩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凝血因子Ⅱ活性高于血肿未扩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因子Ⅱ活性升高是脑出血急性期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P<0.05)。凝血因子Ⅱ即凝血酶原是凝血酶的前体物质,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单链糖蛋白,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的Ⅹa激活凝血酶原使之裂解产生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故凝血因子Ⅱ活性可能通过转变成凝血酶而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及细胞毒性作用,最终导致血肿的扩大[15-17]。

有文献报道,Fib水平较低、D-D水平升高与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相关性[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Fib、D-D水平虽低于血肿未扩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研究对象的构成不同。

4 结 论

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凝血功能指标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可反映患者血肿扩大情况,临床可根据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及时监测患者入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对于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转归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较小,未对随访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期有待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凝血酶纤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