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贤
(辽东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科技英语似乎与隐喻毫无关联,因为从传统的隐喻角度看,隐喻只是一种装饰性的修辞手段,其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解读。而科技语言的明显特征则是非语境化 (decontextualized),因为科学研究依赖于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 基于这种思维的科技语言不具有民族特征和文化个性的物质形态。科技英语强调的是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力求严谨、客观和语义精确。从这个角度看,科技英语应该对隐喻具有排斥性。但事实上,许多科学术语都是隐喻性的语言,隐喻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空前发展,逐渐呈现出综合性“大科学”的态势。新的科技革命产生的结果是当代科学社会化和当代社会科学化。与此同时,隐喻研究也获得了重大的发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事实证明,人类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组织工具, 它为科学技术的认知提供了特定的视角。在此背景下,科技英语作为科技语言的一个分支,隐喻必然在其使用过程中呈现其认知功能,科技英语隐喻的研究日益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黄梅、余高峰[1]认为科技英语的名词化隐喻在科技语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使科技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浓缩、正式和客观,而且也增强了整个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掌握科技英语的隐喻化表达方式,可以对科技语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为科技英语的翻译提供更好的服务。杨林[2]运用功能语言学中相关名物化隐喻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结构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语篇的等效翻译和连贯。余高峰[3]基于科技英语中经常出现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长句的状况,结合具体的实例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更为简便的处理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科技英语隐喻也成为全新的研究课题。但大多数研究缺少足够的实证资料的支撑,而对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隐喻特征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基于隐喻与认知的深层关系,探讨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的隐喻特征。
研究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离不开隐喻理论的指导。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两域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空间合成理论”恰好为科技英语隐喻的认知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4]一书中提出了“两域映射理论”,由此将隐喻纳入了认知研究的轨道。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具体的、有形的或熟知的事物为参照(即源域——source domain)去认知那些抽象的、无形的和陌生的概念(即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的形成就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并创建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此达到认知的目的,如图1所示。隐喻的认知基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称之为“意象图示” ( image schema) 。“意象图示”在概念域的映射中大大增强了隐喻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认知语言指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隐喻性作用的结果。隐喻性认知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抽象概念,同时也有助于人类进行合理的抽象推理。
概念映射是隐喻意义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然而,它只是一种单向映射,这种跨域的单项映射不足以去解释更为复杂的概念整合意义的生成。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隐喻认知理论,弥补了映射理论的不足。Fauconnier[5]提出了“四空间论”,即“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输入空I (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这种复合空间概念的复合模式是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及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操作过程。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心理空间的跨域映射,在映射形成后, 其突显对应的概念成分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在此空间里概念成分彼此交织、相互作用,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由此产生隐喻。进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成为明显的标志,计算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根据美国百科全书介绍的计算英语词汇发展的方法,当今的英语词汇已经超过400万,其中90%来自隐喻[6]。
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操作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急速,精准。而有关计算机的英语中却呈现了大量的隐喻。我们打开计算机(电脑)叫boot(开机),进入页面叫windows(视窗),浏览网页叫surf (冲浪),操控计算机的手柄叫mouse(鼠标)。在使用过程中会遭受virus(病毒)的入侵和hacker(黑客)的攻击,这时就需要firewall(防火墙)和antivirus program(防病毒杀毒软件)进行check and kill virus(查杀病毒),否则,计算机系统就有可能 crash(崩溃)。由此可见,隐喻的运用使抽象、客观、严密的科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又不失精准。这些广泛存在于科技英语中的隐喻表达都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空间映射、再经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隐喻意义映射 (semantic mapping)功能在科技语言中的各种不同概念之间得以体现,使科学理论的发展始终保持活力和开放性 , 便利了科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数据跨越式的发展,数据爆炸将我们带入了大数据时代(big data),本世纪人类相继走进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随后的物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自然科学领域不断获得新的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隐喻方式而产生的,同时,隐喻又促使科技术语的词义和用法得以扩充和拓展。
约翰逊·莱尔德从认知角度观察隐喻,提出了思维模型理论,其例证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在科技语言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他将科技语言中存在的思维模型分为四种类型。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的隐喻类型也是如此:人体器官词汇隐喻、动物名称隐喻、行为隐喻和物体隐喻。
1.人体器官词汇的隐喻化
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思维特征就是通过自身的机体来认知世界万物。正是通过这种“体认”方式,原本用来表示人体器官的许多名词被赋予科学层面上的新义,形成隐喻特征。例如:head(头→磁头);draw-head (牵杆); head of narrow (箭头) 等词或短语中都含有head一词。作为人体一部分器官的head(头)的语义特征显然发生了变化, 此时意为无灵物的“顶端”和“头部”。另外, 由于 head处于人体的“前端”或“前部”,所以,在head-leader (影片片头; 磁带引带)和head-amplifier(前置放大器)两词中, head一词都通过隐喻实现了转义。除head一词以外,科技英语中其它表示人体器官的词也有类似的隐喻表达,例如: heart(中心),hair (毛状金属丝); nosewheel(前轮);hand(手柄);eyehole(监视孔);camera-eye (摄像机取景孔); arm(操作杆)及neck of bottle (瓶颈)等等。
2. 动物词汇的隐喻化
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之一的动物世界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机体。随着科技隐喻语言的发展,许多动物名词也通过隐喻的方式演变成为科技术语。常见的有horse (马→支架,铁杆); fox (狐狸→绳索); monkey (猴→活动扳手);pig (猪→金属锭块); cat (猫→吊锚,履带拖拉机);crane(鹤→起重机);cock (公鸡→旋塞, 吊车);mouse (老鼠→鼠标) 。其中使用最广的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dog (狗) 一词。例如top-dog(止动器) 和safety-dog (安全器,保险栓) 。dog一词之所会产生这样的隐喻意义是因为dog不仅是人类最喜爱的宠物,它们还有看家护院、阻止外人进入的作用。另外,狗还善于追踪、搜索,于是又产生了dog-course (跟踪航线) 和doghouse (狗窝雷达) 的科技隐喻术语。在大数据时代,隐喻使人类的语言从感官所及的有形世界发展到思维所及的无形世界,将无生命、静止的事物赋予了生命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科技英语词汇,便捷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3.物体隐喻
物体隐喻是指通过事物特征的相似性将无生命的事物进行词义转移,使之成为隐喻化的科技术语。物体隐喻往往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例如: coat (外套→镀层,功能类似); airbridge(桥梁→空运线,映象类似和功能类似);cap(帽子→雷管,轴承盖,位置类似和功能类似);shoe(鞋→闸瓦,形状类似)。进入大数据时代,物体隐喻主要体现在我们熟悉的有关计算机的词汇方面。例如menu(菜单)原本是餐馆提供的列有各种菜肴的清单,而在科技英语中它的隐喻意义是指出现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的选项列表。再如:channel(频道→信道、路径);windows(窗户→计算机视窗系统);stream(溪流→数据流);mask(面具→屏蔽、掩码);library(图书馆→库);cache(贮藏处→高速缓冲存储器);explorer(探险家、探测器→浏览器)等,两个事物在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是科技物体隐喻的基础, 相似处可以表现为形状类似;位置类似;功能类似或映象类似等。
4.行为隐喻
科技英语的行为隐喻主要通过动词性隐喻来实现,例如shake hand (握手→信号交换); recover (身体康复→航天器的回收); memorize (记忆→信息存储)等。进入大数据时代,这种隐喻在计算机运转中颇为显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根据计算机与人的行为的相似性,用表示人的行为的动词来描述计算机的运转过程。在现实文案工作中,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处理各类文件,如检查拼写、存储文件和打印等,而在操作计算机时人们同样发出这样的行为,例如boot(踢、引导 →启动);activate(刺激、使活动→激活程序); run(跑步→运行);write(写→ 输入信息);preview(事先查看→预览);read(读→读取信息),edit(编辑信息)、copy(复制信息)、paste(粘贴信息)和print (打印)文件等。以上所提的隐喻形式都是运用有纸化人的办公行为动词去描述计算机软件的工作过程。
1. 逻辑性特征
信息时代科技英语隐喻逻辑性在生成和语义转换的理解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技英语隐喻逻辑性在实际应用中就是通用英语的常规语义或称谓方面的转移,从而体现逻辑关系上的一种转换变动。从传统意义上讲,科技英语的隐喻逻辑通常会从歧义性、意义性角度来理解,进而认为科技英语隐喻的本质在于所寓意的某种歧义性结构。但新兴网络技术的出现,科技英语隐喻和逻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隐喻是某个已经确立习惯性外延寓意的词项,通过具体的场合进行了重新定义以适用于某种固定的语境。从发现逻辑的角度来看,科技英语隐喻的推理过程,就是利用现有的客观事物源域,对未知事物的源域进行最合理或最方便理解的阐释。
2. 理论性特征
科技英语隐喻的理论性特征在信息时代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英语随着科学理论的构建而得到完善;二是科学理论框架的完善促使科技英语隐喻逐渐展示出动力学特性;三是语境化的特性越来越清晰。从本质上说,科技英语隐喻发明者具有相应的指向性,也就是说科技英语语言的隐喻性是通过主体意志赋予的。从语形层面上看,科技英语隐喻是被构造的;从语义层面上看,科技英语隐喻是被转化的,从语用层面上看,科技英语隐喻是被选择的。简言之,科技英语隐喻通过在特定语境中的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全新的系统性结果。从科技英语自身本质来看,隐喻受已有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语义词汇的支配。指向性、语境化以及动力学的特征,促使科技英语隐喻可以在科学体系不断完善、修正或者新发现的过程中体现出卓有成效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功能。
3. 指称性特征
科技英语隐喻的指称性特征体现在于合理地解释了科学的目标对象,进而将新的科技发现用最便于理解的方式诠释出来。科技英语隐喻下的科学语言的指称特征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用于指称正常情况下无法解释的客观事物、新概念、新属性等。在信息快速传递的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隐喻的开放性为科技英语隐喻提供了更易于操作的作用平台,进而将科学探索活动与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的特征通过最便捷的渠道进行联通。此外,科技英语隐喻的指称性,还具备曲折性和辩证性的特征,都是基于客观存在被展示的指称之间关系的一种陈述。
4.语言性特征
科技英语隐喻所具有的语言性特征在大数据时代依然是极为显著的特性。网络时代新增了更多科技英语词汇。因此,科技英语隐喻语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填补以往词汇的空缺,增加表达客观存在的形象性和精确性。在以往的科技英语隐喻创造中,无论是新词和术语或刻意去使用的科技隐喻都是运用已有的词语探讨尚未出现的新型词汇。由于每类语言都有共通性,这些共通性就是科技英语隐喻构建新词的方式,如转换和词缀等。大数据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伴随而来就会有原有词汇无法描述的现象或概念。为此,人们只能寻求某种特定称谓来弥补空缺,从而产生科技英语隐喻。当然,这样的空缺弥补依据是运用一种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具有相似性的言语去表达陌生的事物。作为英语语言中词类变化的重要方式,科技英语隐喻是专用英语的一种语言变化先导。
进入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得到更大程度的应用,其隐喻特征也获得了空前扩展。大量的基本范畴词汇通过隐喻转义成科技英语词汇, 通过隐喻方式而产生或创造的术语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科学乃至整个人类的共有财产。科技英语隐喻帮助我们找到了理解抽象科学概念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