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霞 饶臣宏
(1.贵州民族大学 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0新中国诞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2]。当前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56个家庭成员的团结奋斗。在新中国70余年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步向前迈进,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创立并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开创并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1)关于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划分方法,具体参见金炳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民族团结,即民族团结的内容;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要民族团结,即民族团结的意义;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即民族团结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团结的阐释与概括;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团结的阐述与重视;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新中国促进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形成发展的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见图1)。
图1 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体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象征着我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形成并逐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
毛泽东准确把握了我国“多民族结合而成”[3]622的国情和“几百年来,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4]328历史事实,提出了各民族人民“平等的联合”[3]623的民族团结理论。它包括“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5]204与“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6]1471的团结三个层次。毛泽东还指出,各民族要加强“兄弟般的团结”[7]138和“内部的团结”[8],无论“大”的、“小”[7]311的民族都必须团结,让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9]。
毛泽东明确提出,民族团结“是事业必定要胜利的保证”[10]263。他认为,中国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国家”[7]211。促进民族团结,在“经济上、政治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10]386。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物产丰富”[10]154的优势,促进“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10]278。
毛泽东非常强调民族团结,并总结出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坚持的几点要求。第一,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11]1084,“不能歧视和压迫”[12]128少数民族。第二,坚决反对“两个主义”。既“严格地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少数民族中间发生的狭隘民族主义”[10]213,它们“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10]386。第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0]278,同时也要注意“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13]709-710,灵活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第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认为,对待少数民族要用“特殊的法令”[10]128,要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2)参见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总纲和53条。,“推行区域自治是中心工作”[10]37。第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的干部”,“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无法完成“群众性的工作”[10]24。“训练少数民族干部也是中心工作。”[10]37通过“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或干部学校”[14]349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工作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第六,团结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包括宗教上层分子),一贯坚持团结教育的政策。”[15]436-437毛泽东便曾称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为“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16]287,并写信勉励他们“与全国各兄弟民族齐心协力,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繁荣幸福的新西藏”[17]453。
毛泽东的民族团结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依据”[18]和行动准则。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民族团结理论体系。它不仅为当时的民族团结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还奠定了我们党民族团结理论的价值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应对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
1.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
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族已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9]186,民族与民族间的团结才是“正确的阶级立场”[20]169。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1]161,把我国建设成“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5]1290。“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人的,都要大团结”[21]76,无论是“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都“要共同奋斗”[22]29。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论断扩大了民族团结的外延,使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境内五十六民族、港澳台同胞和一切爱国海外侨胞的大团结。
邓小平还认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是建立在“共同纲领基础上”的团结,是“两个离不开的”团结。“团结的最好形式,就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23]84-85,指出“先富地区”带动“落后地区”[21]111,只有共同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大团结。他还提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21]247,开拓性地将经济发展作为评价民族地区工作成败得失的客观标准,是民族团结理论的一大突破。
2.关于民族团结的意义
邓小平指出,民族团结关系我国的国防事业,民族团结搞不好,“国防问题就不能解决好”[20]161。只有促进民族团结,才能“树立一个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安下心来搞建设”[19]212;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9]171,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1]4;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的“民族统一”和“祖国统一”[21]30。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团结。
3.关于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
邓小平认为,促进民族团结,至少应坚持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19]206,是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坚守的信念与方向。第二,消除民族隔阂和两种民族主义。必须消除民族隔阂,只有消除“这种隔阂”[20]164,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进行“长期的工作,才能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0]162。团结少数民族的关键是抛弃“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才能“出现”[19]166。第三,必须发展经济。“经济问题是各族人民的一个基本问题”[23]280,不把经济发展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20]167。只有把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起来,才有“很好的前景”[21]246,只有“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巩固民族团结”[24]337。第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指出,增强民族团结,就是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339,这个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21]257,“是我们的优势,不能放弃”[21]257。第五,培养民族干部。“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民族团结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干部”[25]456-457,所以“必须要用最大努力去培养本民族的干部”[26]67-68。第六,注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20]164。如,税收方面,应适当减轻他们的“负担”[23]282。第七,与少数民族多商量。处理民族工作时要与他们“多商量”,依据他们“赞成”[23]201的程度开展工作。第八,多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工作中遇到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时候,要多“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民族团结的最好方法”[23]279。
正如江泽民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闭幕式中指出的那样: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发展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继承性、“求实性、时代性、系统性”[15]39等特点。继承性: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民族团结理论,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27]。求实性:“‘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5]39,在促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邓小平着眼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采用了“另外一套政策”。时代性: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在发现民族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系统性: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内容涉及民族团结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新的理论与思路。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集思广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
1.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
江泽民认为,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28]180,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28]183,就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9]612。我国各民族之间是“三个离不开”[30]237-238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天山雪松根连根, 各族人民心连心”[31]160的“稳固的”[28]183民族团结关系。现阶段,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32]285,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33]。
2.关于民族团结的意义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30]237和“社会稳定”[28]182的重要保证。搞好民族团结,对“边疆地区尤为重要”[30]237,搞好民族团结才能凝聚“力量”,“胜利前进”[28]386。他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30]237,“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34]。
3.关于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
江泽民认为,促进民族团结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31]191,还从基层建设、党员建设等多方面指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理论原则。第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制度”[30]240,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0]239。因而,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5]3。第四,坚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30]236-237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第五,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36]381。“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15]44,应“团结好爱国宗教人士并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30]241。第六,多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28]180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多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至关重要的”[30]222。
总之,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不仅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行动指南,也为之后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处理民族问题中,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突破和进展。
1.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
胡锦涛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7]3。指出当前我国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8]和“三个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7]7的理念,其核心是“我国各民族始终紧密团结,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39]5-6。两个共同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题”,必须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0]。
2.关于民族团结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民族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41]。首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38],让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38]。其次,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文明与和谐社会”[40]建设的基础。最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42]所在。民族团结既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43]30,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8]建设的保证,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0]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42]30。
3.关于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
胡锦涛在继承与实践探索中总结并提出了一套促进民族团结的理论体系。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35]400,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35]400。第二,维护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只有“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统一安全,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才能具有不可动摇的根基”[39]6。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民族关系的和谐对于“增加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0]。和谐文化亦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撑”[40]。第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胡锦涛特别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经验、基本政策和政治优势“不容置疑、不容动摇和不容削弱”[37]17,因而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局”[41],为促进民族团结打好经济基础。第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38],通过教育形式,巩固民族团结。总之,必须“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打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39]5-9。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十二条”[15]47-48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第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条都指向于民族团结,可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不仅充实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还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极为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立足历史,扎根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思想,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其不仅为当前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思想,还为全球民族团结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力量。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4]38,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44]29。在中国,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失之而难存”[44]93,“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44]93。民族团结就是要“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45];就是各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46];“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7];“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44]105;“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48]。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基础性事业”,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46]。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4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9]。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46]。这两次讲话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思想主旨和核心要义。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非常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对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新进程的有力回应。两个“共同体”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的内容,扩展了民族团结理论的外延,深化了民族团结理论的内涵。
习近平强调,维护民族团结是“基础性事业”[46],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46]。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关系“国家繁荣发展”[44]94-95。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0]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4]136的必然要求。同时,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需“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4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民族团结的中国路径,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坚持”(3)详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的经验总结和“五个坚持”(4)详见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09-27。的工作方向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5)详见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10-24。。总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44]299促进民族团结,“关键在人,关键在党”[44]299。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各民族”[44]300,“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46]。
第二,坚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44]22,多民族不是“包袱”,民族问题不是“麻烦”,少数民族也不是“外人”。我们要充分发挥“统一多民族这一特色、优势和有利因素”[44]24,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44]51,也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
第三,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既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51]37和“物质基础”[45]。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就要各民族公平享有改革开放成果,“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6]。继而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46],做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44]197。
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必须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44]79,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其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两个结合”[44]80,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44]82。
第五,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44]253,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长远”和“根本”[44]252,是获得“人心争夺战”[44]253胜利的保障。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第六,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依靠,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一定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4]25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化与延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4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45]。
第七,坚持依法保障民族团结。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特殊性,充分重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差距,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44]123。必须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46],只有树立法律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44]123。
第八,坚持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包括做好“城市民族工作”[44]284和“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44]287,建立“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44]290,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45]。把民族团结的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让民族团结既有温度,又有高度。在国家的帮助下,让少数民族真正安居乐业,继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第九,重视互联网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民族团结中的重要变量之一。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善加运用”[44]120,推动“互联网+民族团结”[45]的行动,让互联网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新平台”[45]和“最大增量”[46]。
第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44]261,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一代坚定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44]2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开创与发展,为我国民族团结事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让各民族真正做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46]。七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46],“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指引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46]。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开创并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推动着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富有时代性的理论体系。它立足当下,涉及民族团结的内容、意义、方法等方面,为促进民族团结提出了非常系统完善的方法论,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不断胜利前行的指南”[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团结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团结对象为“全民族”“国内各民族”和“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6]1471。内涵为“平等的联合”[3]623“兄弟般的团结”[7]138和“内部的团结”[8]。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更关注于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紧密团结。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要团结抱不同“政治观点”[21]76的“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22]29。内涵为“有原则的”团结、“共同纲领基础上”和“两个离不开的”[23]84-85的团结。开拓性地将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团结的客观标准,确立了民族团结的评价体系。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指出民族团结即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28]180,各民族“共同繁荣”[28]183和“三个离不开”[30]237-238的“稳固的”[28]183民族关系。认为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于“经济文化的发展”[32]285,“加快经济文化”[30]285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强调民族团结即全国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7]3,即“三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39]5-6。重点突出了“两个共同”的“主题”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将民族团结对象概括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内涵即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48]。开拓性地将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定义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六个相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不仅关注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还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深刻地体现了新时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与担当。
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表现为不断拓宽民族团结的对象,不断深化民族团结的内涵和不断提出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内容、新论断。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认为,民族团结的意义在于“战胜帝国主义”[7]211和“事业胜利的保证”[10]263。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认为,只有民族团结,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19]212,才能建设好国防事业,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171。最终把我国建设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1]4。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认为,民族团结事关“社会稳定”[28]182和“政治稳定”[30]237,事关“边疆”[30]237建设,只有搞好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国家兴旺发达。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认为,民族团结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40],是国家“长治久安”[43]30的保证。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认为,民族团结是“基础性事业”[46],是“国家长治久安”“国家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发展”[44]94-95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44]136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族团结,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和实践都深刻地阐发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前后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他们又将民族团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富有时代性的新内涵和新论断。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平等对待和尊重少数民族;第二,反对“两个民族主义”[10]213;第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第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第六,团结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民族问题,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提出这些促进团结的方法,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发展经济;第三,注意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第四,与少数民族多商量;第五,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主要包括:第一,维护祖国统一;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第三,提出民族区域制度的“三个不容”[37]17;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立足现状,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其不仅在原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表述,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多条促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新表述主要包括:第一,坚持统一多民族是我们的特色、优势和有利因素;第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结合”;第三,坚持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等。新方法包括: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第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四,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五,重视互联网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第六,坚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等。
可以看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方法论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正是中国几代领导核心的不懈努力与开拓创新,最终铺筑了今天中国促进民族团结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促进民族团结的智慧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阶段性突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创立并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态势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江泽民、胡锦涛发展完善了这一理论;新时代,习近平开创并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