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一鸣
《相见欢》
紫砂陶刻的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陶艺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型工艺非常特别,造型也十分丰富,在其表面镌刻书画艺术作为装饰,从而增添了紫砂陶器造型的书卷气息,使其成为一种集高雅、文化传统、实用兼备的艺术品,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造型的审美意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积累,浅析紫砂陶刻中的书画艺术。
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半成品上进行雕刻,在紫砂光素器的光滑表面作为画布,将一些诗歌、书画等艺术形式刻到上面,使得紫砂陶器更有艺术价值,其中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紫砂陶刻运用紫砂“五色土”作为创作的载体,运用独特的工艺和慧心巧制,深受众人推崇。早在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士大夫就十分的推崇紫砂陶刻,紫砂陶刻也从此不断地发展。很多创作者为追求书法艺术和镌刻艺术的结合以及趣味性,开始进行多种尝试,将更多的艺术形式融入紫砂陶刻中,比较典型的是金石篆刻和绘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代表性人物有清代的陈鸿寿。陈鸿寿是紫砂曼生壶的创始人。但是由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文人阶层对紫砂壶的创作仅仅局限在设计样壶和撰写紫砂壶铭的层面,具体工作的实施还是由陶工来负责,因此,紫砂陶刻工作是一项分工合作不紧密的工作形式,虽然合作不紧密,但是紫砂陶刻还是将更多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艺术形式汇聚于紫砂作品上,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且广为流传的艺术,像曼生壶,就在紫砂的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最早的紫砂陶刻诗句是元代的孙道明在定制的茶壶上刻下的草书“且吃茶、清隐”。对于这件紫砂陶刻作品,我们先不分析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仅从艺术形式来分析,这五个字的书法运用角度和茶壶非常的相配,对于后世进行紫砂陶刻装饰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书法的角度去看,不仅要分析文字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文字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载体上的表现力,由于书法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若是将紫砂陶刻定义成书法的延伸,那么紫砂陶刻就能天然的遵循这一点了。除了一些书法作品,紫砂陶刻还善于镌刻一些中国画,紫砂陶刻虽然是将中国的传统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对于中国画的技法和使用都是有借鉴的,其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和中国绘画的审美特质也是一致的。换句话说,紫砂陶刻也是以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作为依托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也是选取了中国画线条和布局中的一部分,并且根据审美的需求进行创作的。例如,在镌刻一些山水花鸟等景物时,会依照中国画的审美特质,一些层次的表达会用到很多的线条,在进行表现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会借鉴一些其他的国画技法,比如皴法、点苔之法等,更好地展现紫砂陶刻的艺术性。
一开始在紫砂壶上添刻书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装饰紫砂壶,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演变,很多创作者更加倾向于将其作为一种刻绘的载体,同时紫砂壶也就成了刻绘技法展现的一个载体。刻绘技法也会随着紫砂壶去展现自己,若是能够用刻刀代替笔,在紫砂作品上进行书画创作,那么最终作品上的书画都会成为艺术,回归艺术的本质,这可能就是当今时代紫砂陶刻受这种情况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但是在紫砂上刻绘时,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就像很多人在制作紫砂壶时,一般要综合的去考虑作品的外形和比例是否合适,线条是否流畅等,若是仅仅从形体的角度来看,那么每一个线条和每一个面最终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在制作的过程中,若是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紫砂壶也就更加流畅和完美。但是这样的形体一旦成了紫砂陶刻的载体,其形体本身就会和紫砂壶上的紫砂陶刻融合到一起,这时仅仅是观察其轮廓外形,就容易主次不分,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误区。另外,紫砂壶和其上面的紫砂陶刻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表现力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什么明显的主次之分,同时也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
《山水四条屏》
虽然在明清时期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主动参与到紫砂壶的艺术创作中,但是他们多数还是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制作中,还是依靠匠人去进行紫砂陶刻,很少会全身心的进行创作,他们多数还是将这项工作当作一种消遣,所以也不会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状在慢慢地发生改变。像我们当代的紫砂产业中,很多创作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基础,在对传统的紫砂陶刻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紫砂陶刻创作中,在这种现状下,紫砂陶刻逐渐脱离茶壶装饰的从属地位,变成了书画艺术的拓展和延伸。
紫砂陶刻是紫砂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条件,它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发展融汇了各种书画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从古至今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鉴赏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去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一件优秀的紫砂陶刻作品并不仅仅是技艺和形体的展现,同时也是对各种文化的一种综合展示,书画艺术也在紫砂作品上重现新的光彩,同样的文字、同样的画作,经过紫砂陶刻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使其具有新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紫砂陶刻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