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菌剂组合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2020-11-03 11:25毛向红白小东齐海英范向斌杜培兵王兴涛朱智慧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嘧菌吡唑黑痣

毛向红,白小东,齐海英,范向斌,杜培兵,杨 春,王兴涛,朱智慧

(山西农业大学 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0)

马铃薯有耐瘠薄、高产、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山西省第四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山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轮作年限越来越短,土传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尤其是黑痣病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严重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给种植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时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可导致整株死亡,危害块茎时,大大降低薯块的商品性。本试验选择7 种药剂,沟施和拌种结合施用,开展田间药剂防效试验,以期为晋北地区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咯菌腈,氟唑环菌胺,氟唑菌苯胺,噻呋酰胺。供试品种为晋薯24 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毛皂原种场进行。该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4℃,降水量455.6 mm,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黍子。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2019 年5 月17 日,将拌种药剂(咯菌腈,氟唑环菌胺,氟唑菌苯胺,噻呋酰胺)按折算用药量喷洒到种薯表面充分搅拌,均匀混合,置于阴凉通风处,隔日播种,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于播种前沟施。具体药剂组合见表1。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9 个处理,以无药剂施用为对照,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27 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4 m×8.3 m。

1.3.2 调查方法

出苗率:播种后40 d 左右调查。

株高:盛花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 株测量株高。

块茎发病情况:收获期每小区随机选取3.6 m2测产量、商品薯率、病薯率、各级病块数。

马铃薯块茎黑痣病分级标准为:

0 级,无病斑;

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以下;

2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6%~10%;

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11%~25%;

4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26%~50%;

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1%~75%;

6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76%~100%。

1.3.3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表1 处理及药剂用量Tab.1 The treatment and dosage of chemicals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植株长势的影响

每小区播种100 株,所有处理的出苗率在94%~97%,说明试验中所用药剂对马铃薯的出苗没有影响。盛花期调查各处理株高,不同处理间的株高存在差异,在105.2~150.1 cm,其中处理4“嘧菌酯沟施+ 氟唑菌苯拌种”的株高和茎粗均最高,其次为处理6“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沟施+ 咯菌腈和氟唑环菌胺拌种”为141.3 cm,最低的为处理1“嘧菌酯沟施+ 咯菌腈拌种”为 105.2 cm(见表 2)。

2.2 各处理块茎发病情况及防效比较

由表2 可以看出,所有处理的病情指数在0.51~1.62,都小于对照,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介于97.4%~91.3%,防效最好的是处理3“嘧菌酯沟施+ 氟唑菌苯胺拌种”,防效为97.4%,其次是处理5“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沟施+ 咯菌腈拌种”,防效为97%,第三为处理2“嘧菌酯沟施+ 咯菌腈和氟唑环菌胺拌种”,防效为96.3%,防效最差的是处理4“嘧菌酯沟施+ 噻呋酰胺拌种”,为91.3%。

2.3 各处理间产量比较

产量结果(见表3)表明,不同处理折合产量在1 245.2~1 906.7 kg/667m2,处理1“菌酯沟施+ 咯菌腈拌种”产量最高,产量达1 906.7kg/667 m2,与对照相比增产率为25.33%;其次为处理3“嘧菌酯沟施+ 氟唑菌苯胺拌种”,产量为1 740 kg/667 m2,增产率14.37%;第三为处理8“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沟施+ 噻呋酰胺拌种”,产量为1 686.2 kg/667 m2,增产率10.83%,有3 个处理减产,其中处理2“嘧菌酯沟施+ 咯菌腈和氟唑环菌胺拌种”的产量最低,仅为1 245.2 kg/667m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植株长势及黑痣病的影响Tab.2 The Effects on potato plant growth and black spot disease

表3 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比较Tab.3 The potato yield comparison

3 结论

本试验所有药剂处理出苗率与对照均无差别,因此认为,供试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没有不良影响,使用安全。

全部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块茎的防效在91.3%~97.4%,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嘧菌酯沟施+ 氟唑菌苯胺拌种”和“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沟施+ 咯菌腈拌种” 两个药剂组合对马铃薯黑痣病田间防效分别为97.4%和97%,增产率为14.37%和5.84%,防治效果明显,可用作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

猜你喜欢
嘧菌吡唑黑痣
嘧菌酯/聚丙烯腈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可爱的黑痣
嘧菌酯在大豆中的沉积、降解规律及最低有效防控剂量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29%嘧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试验
吡唑类农药概述
有痣不要随意“点”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