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华 李亮 刘秀萍 姜乃强
以对鱼凫文化的传承为契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对陶艺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如今呈现出了丰富的发展内涵,实践成果充分彰显了陶艺的艺术教育价值,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
小学部是学校陶艺教学的主阵地,孩子们对陶艺老师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泥巴老师”。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泥巴老师”们,把陶艺教育做出了大名堂,把面向小学部2700多名学生的陶艺必修课做成了极具创新品质与美学、文化特色的精品课。
以课程育人为出发点的陶艺课程设置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倡导在学校“生长教育”旗帜下的活力发展,致力于活力文化与活力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视创新课程的开发与引进,并积极进行校本化实践。
课程建设需要勇敢“破冰”!学校立足于“课程,应为适应生命而设”与“筑成长平台,展个性特长,形竞争优势,做品质教育”的理念,开发七大特色校本课程,选修课多达四十多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其中,陶艺、扎染、国学、地方文化、游泳、高尔夫、篮球等课程建设走在了区域前列。
多彩的课程丰富着孩子们的学识素养与文化积淀。以陶艺课程为例,学校根据学生学段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分类:陶艺教学低段(1至2年级)玩泥,为泥趣期;陶艺教学初段(3至4年级)悦泥,为识泥期;陶艺教学中段(5年级)享泥,为读泥期;陶艺教学高段(6年级及中学阶段)形成风格流派,为品泥期。
以陶艺教育为核心的鱼凫文化课程建设
四千多年前,鱼凫氏承蚕丛氏之后继续开疆拓土,创造了灿烂的鱼凫文化,为成都市温江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学校鱼凫文化融合课程以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鱼凫文化为载体,以STEAM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参与,注重对经典的传习,并进行跨学科拓展,丰富了书香校园的内涵,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校鱼凫文化融合课程以鱼凫制陶文化为传承核心,以陶艺教学为主要载体,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打造鱼凫文化陶艺精品传习课程,通过教学团队集体研发,形成设置科学、内涵丰富的校本教材及讲授纲要,并以此为依托开展课堂学习与活动实践;在陶艺课程外,开发与鱼凫文化密切相关的各类特色衍生课程,在国学、剪纸、扎染、音乐等学科教学实践中开展与鱼凫文化对应的专题学习。
在课程实践中,学校教学团队对“试错理念”有着高度的认同与推崇——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指导他们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并获得成功,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受挫后心态的调整,塑造其积极、自信、向上的品格。
以“古老的牌坊——棂星门”教学为例
以陶艺课程“古老的牌坊——棂星门”的课程设计与教学为例,课程的教学主题为:弘扬传统,抟泥成“金”,课程在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特色亮点等方面别有创新(详见48页所附课程视频)。
课程理念
寻根陶艺,落地课程:课程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为育人指向,以课程体系为知行载体,全面践行“文化自信”,让学生从小就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立魂树根,践行课程:开课至今,學校美术教研组以校本课程特色化为抓手,通过基于课标的学习目标,确立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活动设计,将陶艺课程与文化历史结合、与审美情趣结合、与心灵重塑结合,力争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设计思路
美术组全体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集体备课、研究,先后开展听课、教研活动5次,从课程的初步拟定到实践后全盘推翻再重组启航,几经修改最终确定课程主题并总结提炼出各个教学环节。
确立课题: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古老的牌坊——棂星门”的教学;教学环节分为五步:视频引入,初步探究,深入研究,艺术实践,评价欣赏,通过这些环节循序渐进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达成教学目标。
特色亮点
选题“亮”:“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学校选择文庙的棂星门作为课题开展教学,是希望学生们从小开始,通过点滴浸润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并对儒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环节“亮”: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让孩子们欣赏我国各地的棂星门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依照学校所在区“五段三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为中心,情趣美术”的指导思想,课程从最初的视频引入——让学生们欣赏、感受传统建筑之美和儒家文化之妙,到最后的总结升华——让学生们诵经典,五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与之呼应并能达成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活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味经典、自主学习。
观察“亮”:学校美术组全体老师深入学习《课堂研究》《课堂观察》等书籍,寻求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进行课堂实践,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据此,美术组开发了教学的观察工具课堂观察表,尝试运用此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反馈教学效果,通过观察数据做出推理,提炼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
开展师生陶艺创作收获美育德育融合之效
在学校师生的陶艺创作实践中,有对“中国根,民族魂”的庄重呼应,有对新时代主旋律的热烈回响,有对绿色家园与无言大爱的不懈追寻,有对现代美学的思考,同时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特立独行的艺术锐觉,显现了陶艺的教育功效、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力地凸显了学校陶艺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可喜格局。
“之所以选择陶艺这一门传统艺术为学生开课,是因为陶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民族工艺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彰显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而且,陶艺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制作工艺简便、易学、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学校开展了陶艺这一特色课程,并将其与学校的其他教育融合。”老师们介绍。
如今,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悦陶”于师生而言,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常态。精神与身体、泥土的对话,在此地不是幻想而成为日常。“翱翔于畅想,品味于古今,呈现于手指”,是学校陶艺学科倡导的创作精神。学校陶艺教学的活力发展,探索了课程建设的创新之路,有力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