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教研形态升级成新趋势

2020-11-02 02:44胡小勇徐欢云
教育家 2020年38期
关键词:教研转型智能

胡小勇 徐欢云

在资源赋能、技术赋能、使命赋能的推动下,中小学教师教研形态持续转型发展,其中既有“量”的突变,更有“质”的飞跃。我们能够看到,教师教研在技术途径、组织形式、专业知能方面适时而变,呈现出多样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术,让教研“数据驱动、智能点睛”,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智能教研提供加持。

教育战疫期间,全国共有53万所各级各类学校、1732万名专任教师,开展了“停课不停学”活动,为亿万学生解决居家学习的实际困难。与“停课不停学”相呼应,在线教研、智能教研应势而发,正成为教研形态发展的新风向。这种态势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在线抗疫给中小学教研带来了独特的契机,更是因为教研形态转型顺应了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时代大趋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鉴机识变,在技术赋能下,教师教研形态转型“新”在哪里,又将因何为继、走向何方?

教研形态转型的新动力

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趋势,中小学教师教研形态持续转型发展,既有“量”的突变,更有“质”的飞跃。具体来说,是资源赋能、技术赋能、使命赋能推动了这种教研形态的巨大转型。

海量的师资和资源上网,赋能教研形态转型。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倒逼全国中小学教师上网课,为在线教研快速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规模化用户群体。同时,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以及一线专家团队在疫情期间开放共享或紧急建设了巨大的教学研修资源池。例如:教育部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资源为基础,开通了国家网络云课堂;上海市统筹资源推出“托底网课”;广东省推出了“粤课堂”;中国教师研修网提供了2万余门网络专题课程,并通过网络云教研服务支持教师开展常态的“在线视频集体备课”活动,为超过200多万名教师提供在线研修支持;截至2020年9月18日,浙江之江汇教育平台汇聚了934个网络名师工作室,吸纳37万余名教师,资源总量超过400万份,主题研修数量达1.8万个,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抗击疫情《学会在线教学》系列研修公益课,各级各类教师累计观看人数达近11万人次。

技术的可信可靠,赋能教研形态转型。5G高速公路,具有大宽带、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等优势,新一代智能技术具有万物互联、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功能。这些最前沿、先进的技术,大大增强了教研在线化、智能化的技术服务能力,为教研形态的规模化转型提供了动能。例如,疫情期间一批如钉钉、腾讯会议、CCtalk等通用型直播平台顺势涌现,它们无论对于教研组织者还是参与者来说,都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简便、易上手、开放共享度高的优势,有效改善了常态教研参与度受限、体验感不佳、应用承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难点,满足了广大教师在移动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在线互动研讨、网络听评课、远程助教帮学、同步专递课堂等各种在线教学教研需要。与此同时,为满足更为高端的教研需求,以个性化、精准性、数据驱动为特点的智能教研平台也陆续得以应用,提高了教师开展智能教研的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的使命感,赋能教研形态转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过优化教研质量来提升教师水平,是教研形态转型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种基于使命感的驱动力,在近幾年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关于促进教研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典型体现。例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等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2018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了“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强调利用新一代互联网及新兴智能技术来推动教研新发展。

教研在线化发展的新内涵

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跨越时空,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优点。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近年来,“互联网+”理念也进入教师教育领域,引发教研形态转型,让新时代的教研内涵焕发出新气象。

技术途径,辞旧迎新。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持续支持着教师教研途径更新,经历了以文本交互为主的博客教研、以在线实践社区为主的社群教研,直到互联智能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教研,呈现出创新发展的特征。此次疫情倒逼的极限施压影响,为新时期的在线教研规模化实践迎来了独特契机。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例如5G网络支持下虚实结合的云端高清音视频技术,能够提供实时性好、交互性强、感知度高的教研参与体验;轻量级的在线直播平台、自媒体类型的微信公众号等技术,降低了教研的参与门槛,迅速扩大了教研参与者的规模;数字移动终端、智能录播系统、数字化听评课工具,以及数字画像决策工具等,助力教师实现人机协同、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打破了以往实时性差、交互效果欠佳、教研效率低的传统博客文本教研,以及基于固定网络终端的视频教研技术的束缚,成就了新时期的规模化在线教研应用。

组织形式,推陈出新。与常规教研不同,在线教研不只在技术途径,更在教研形式、机制方法等多个方面适时而变、推陈出新。疫情助推,互联网思维将更加快速地融入教研生态,教研组织呈现出多样性。例如,视频直播教研、远程协作教研、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研,各种新型教研活动,竞相兴起。“草根网红式”和“名师明星式”教研组织齐聚云端——积极主动拥抱新技术的“草根”教研团队,在互联网中抱团取暖、共谋发展;发挥“名师效应”的网络名师工作室以强师带弱师,达到跨区引领、精准帮扶的教研实践效果。

专业知能,吐故纳新。在线教研,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研技能上进行全方位刷新。这种新知能,急需基于全新场景的在线教研知识、策略、方法和工具的专业指导,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在线教研的实践性知识,应对在线教研知能结构的新挑战。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倒逼教师进行了一次在线技能的大扫盲和角色重置,教师们刷三观、长知识、增技能,打破了面对面教研的习惯惰性,初步掌握了教研的新技术,基本形成了适合在线环境的教研实操技能,以适应常态化在线教研的新挑战。

教研智能化升级的新取向

在线教研,为促进教研资源共享和师资智力资源流转,提供了资源共享连通器与服务规模倍增器的作用。然而,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高阶要求,教研形态转型不但要实现规模化的连通扩张,更有必要向个性化、精准化的质量化方向发展,从而整体拉动教师水平的跃迁式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智能技术,作为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呈现出群智开放、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特征,让教研“数据驱动、智能点睛”,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智能教研提供加持。

创设高沉浸式的教研环境,提升教研的参与体验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手段融合,有利于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虚拟仿真沉浸系统等手段,着力提升信息化教研的交互性、临场感、操作性,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伴随式采集教研状态数据,对教师进行用户画像。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将教师教研的过程“数据化、全息化”。通过网络抓取、富媒体和感知技术,能够对教师特征数据、教研心理数据、社会交互数据、教研行为数据、教研成果数据等进行高密度的多源数据采集和综合聚类分析,实现全息精准的教师画像。

与应用场景智能关联,实现精准高效的教研服务。精准高效的教研服务包括:对照教师个体画像,促進教师的自身认知与专业发展;整合教师群体画像特点,驱动教育管理者进行循证管理;关联教研资源,为教师推荐自适应式的教研资源;搭载学生画像,支持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教研促教学、育师资,是教育教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举措。为实现新时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化疫情之危为发展之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开展教研,培养新时代的好老师,教研形态转型正当时。

(作者胡小勇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徐欢云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教研转型智能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