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轩 肖涛 王中伟
【摘要】电影《流浪地球》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与典范。它的大获成功不仅在于其优质内容的呈现,该影片通过叙事手段、呈现视角、符号表征、跨文化思维等一系列创作策略,打造了具有浓厚中国元素的“本土科幻”。《流浪地球》在一幕幕画面场景中传达出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中国品质,此外,还表露了家国情感以及体现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主张。
【关键词】《流浪地球》;中国故事;影像化呈现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8-120-03
Abstract: The movie "Wandering Earth" is undoubtedly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model for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ts great success lies not onl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ts high-quality content. The film has created a "local science fiction" with strong Chinese elem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re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narrative methods, presentation perspectives,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cross-cultural thinking. "The Wandering Earth" conveys the Chinese qualities of self-sacrifice, collectivism, and the spirit of moving mountains by the self-sacrifice in one scene after another. In addition, it also reveals the feelings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proposition that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words: "The Wandering Earth"; Chinese story; video presentation
《流浪地球》的大获成功不仅在于其优质内容的呈现,更在于它对中国精神、中国情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这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参考。
1. 讲好中国故事及其影像化呈现
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面临着国际地位和国家话语权没有同步提升的困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国际舆论话语地位提升以及和平友好发展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传播作为我国一项顶层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关乎国家安全。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已不能仅依靠政府和媒体,诸如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一系列具有文化价值输出功能的影视产品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价值观的影像化呈现通过诉诸于感性的表达方式,随着影片角色和剧情的带入,受众沉浸式的接收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对于内容的抵抗心理和对抗式解读。好的故事能够摆脱国别、种族、语言上的隔阂,潜移默化地使受众增进对影片背后价值观、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本国受众而言,则有益于增强文化认同感,进而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流浪地球》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中短篇同名小说,前者仅截取该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讲述了一个人类史诗般悲壮诗意的故事,极具东方浪漫主义色彩。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太阳因“氦闪”而产生剧烈爆炸,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太阳系中将没有地球的容身之处,人类为自救而提出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这场恢弘浩大的计划预计耗时2500年,用地表建立的一万座“行星发动机”以推动地球去寻找4.2光年以外的“新太阳”,带着地球去流浪。
2.1 好莱坞程式化外衣下的大国叙事
《流浪地球》在叙事主题、主线、过程上都充分借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程式化叙事手段。其在叙事主题上围绕宏大主题“拯救地球和全人类的命运”展开;在叙事主线中,刘启一家人在面临灾难时的亲情至上也正是好莱坞叙事范式的具体表达;另外,在叙事过程上,影片按照“面对困难——取得成功”这一程式化叙事框架实现,这种宏大主题下的微观化叙事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大量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影片中地下城、地表、宇宙空间站三个空间场景有机串联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张而不紊,更具代入感。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视角下的大国叙事。在宏大灾难为故事背景的设定下,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中国人不再是以旁观者、被动卷入者等客体化的身份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引领者的角色。其向世界展现了在应对全人类遭遇的共同问题和挑战时的中国立场,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并提供了“中国方案”。
2.2 “楷模式”人物的平民化重构
影片一改性格完美的传统英雄式人物形象,将主人公塑造成有缺点、有弱点的“小人物”。例如,片中兄妹劉启和韩朵朵就极具反叛精神。故事伊始,除了刘启对父亲的不屑、埋怨,他们渴望自由,试图逃离地下城的束缚,从而与黑帮进行地下交易来伪造身份信息,成功到达地表世界后,他们又偷走姥爷的运输车违规驾驶,惹了一系列麻烦。对于姥爷韩子昂的角色塑造,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楷模形象,而是将人物注入了几分人情味。比如在派出所的一幕中,他想用自己珍藏了五十年的“宝贝”买通警官,试图赎出刘启和韩朵朵。再比如CN171-11救援队征用运输车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即刻服从于权威,而是选择带领一行人逃离。这打造了他有血有肉、懂得人情世故的普通人形象。影片正是以这些普通人的视角将整个宏大的救援行动托盘而出,几近于生活原貌的人物呈现给予观众亲近之感,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并唤起心理认同。同时,在主人公的自我蜕变之路中,移情效果也使得观众更能体会、理解前者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使故事更加顺利地展开。
2.3 中国符号元素的意象表征
影片中的中国符号元素不仅作为表面的道具而存在,作为一种内在视觉上的差异,它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与价值观念。
《流浪地球》在彰显科技文明和现代工业化重要性的同时,更是通过影片中诸多中国符号元素,如饺子、蚯蚓干、烤串、麻将、舞狮、春节十二响等,来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他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能指”是符号的形象,“所指”是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例如,在刘启带领妹妹韩朵朵逃离地下城的过程中,韩朵朵驻足于一包榴莲味的蚯蚓干,这里的“能指”是榴莲味的蚯蚓干,其“所指”则暗喻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资急剧匮乏的地下城,蚯蚓干也能成为人们盘中的美食,表明了中华美食的丰富性、包容性,更体现出我国几千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给自足的饮食文化。
另外,中国符号元素作为构建画面空间场景的陪衬被有机地穿插到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而并非主导剧情。这样避免了观众因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对影片的“误读”,在跟进剧情的同时无形之中接收了中国文化的讯息。
2.4 以跨文化为依托的创作理念
就影片的对外传播维度而言,《流浪地球》这部“本土科幻”以主体间性的跨文化传播视角为创作支撑,提炼“共性”。例如,影片在刻画刘培强这一角色时,将其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的身份放大,通过亲情这一人类的共通情感“液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而淡化其中国人的身份,将其内化为人类共同体中“我们”群体的一份子,使得影片的教化功能不过于外显。
另外,影片中对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物形塑也考虑到了文化接近性,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例如,俄罗斯宇航员老马就把酒带上了太空,充分体现了无酒不欢的战斗民族的个性;日本人在地球爆炸前的吞枪自杀,来源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德国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道,“七天肯定是回不了家的,不如去救援。”击溃他们回家念头的不是意志力的极限,而是“理性思考”的盘算。
3. 中国内涵在《流浪地球》中的呈现
《流浪地球》的制作是对全球化浪潮的一种迎合,其在特效水平、叙事手段、情节设置等方面都遵循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范式,但这部“本土科幻”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并没有就此湮灭,反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抓手。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凸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它表明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所持的中国视角、中国态度以及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流浪地球》在中国视角的全球化叙事下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各国在地表共建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及相配套的地下避难所;宇宙空间站中的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拥有不同语言、种族、肤色的“国际公民”;各国救援队在韩朵朵的绝望呼唤下,纷纷掉头返回“战场”,众志成城,组成人墙来点燃发动机装置……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场景都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中国对和平发展、携手对抗灾难的愿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以及《流浪地球》对于科技、工业、中国力量的大胆呈现,与我国硬实力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影片中,刘启和父亲刘培强在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急关头提出了中国决策,中国同样在现实世界中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格,并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时彰显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国风范。
影片中遵循了“好莱坞式”三个空间场景的惯例,分别为地下城、地球表面以及宇宙空间站。但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的设置是,它没有将三个空间进行等级划分,代表底层社会的贫民地下城、代表工业化进行现代工业生产的地表空间以及荟聚各国精英处于上帝视角的宇宙空间站,都因为血缘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儿子刘启、父亲刘培强、姥爷韩子昂,这种亲缘关系的直接联系消融了阶层划分。三个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的国际形势,即各国因其经济实力而被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但影片主要彰显的是三个空间一起拯救地球,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同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生死存亡,打好保卫地球的攻坚战。这既显示了中国对落后国家的尊重,也体现出中国在与各国交流交往、合作中的重视,最终向世人呈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夙愿。
3.2 中国精神的传递
3.2.1 敢为人先的自我牺牲精神
《流浪地球》中的英雄人物与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不同,他们不是通过超自然的能力或个人的天赋来拯救世界,而是凭借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来换取集体生存的希望。影片中刘培强中校驾驶着载满三十吨燃料的航天器冲向火焰,用生命助推火焰到达木星引爆点,使得地球逃过一劫。刘培强中校的牺牲,一方面生动诠释着伟大的父爱,以牺牲自己换取儿子存活下来的可能,弥补了17年来未见儿子的亏欠;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人无私奉献、全局意识的展现,在地球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俨然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自我牺牲精神不止在刘培强一人身上体现出来,为救韩子昂而被电梯碾过的CN171-11救援队队员刚子、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程序员老何以及俄罗斯航天员老马,都展现出自我牺牲精神的应有之义。
3.2.2 超越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流浪地球》所要倡导的价值观包含了浓厚的集体意识,凸显了每位英雄都是人道主义救援中的必要一环,侧面表述出集体主义的关键。整个影片所呈现的是人类作为整体而非散落的群体拯救家园的故事。在影片的危急关头,更是由有着语言、肤色、种族差异的“共同体”组成的人墙重新点燃发动机装置,这种万众一心的国际合作都在宣扬集体的重要性,也契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意蕴。英雄人物刘培强破坏掉了MOSS(世界联合政府)的火种逃离计划,他本身作为火种计划的一部分,不惜牺牲自己来换取大多普通民众的性命,也传递出对蔑视普通民众的精英主义价值体系的抵抗。
3.2.3 人定胜天的“愚公移山”精神
影片结尾介绍了“流浪地球”计划的宏伟蓝图,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地表合作建立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及相配套的地下庇护所;第二阶段,“转向发动机”相继开启,驱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三阶段,地球利用太阳和木星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阶段,地球脱离太阳系后将用500年的时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并滑行1300年,随后,调转发动机的方向,再用700年,进行减速;第五阶段,地球成为目标恒星系的新行星。5个阶段、2500年、4.2光年、100代人等等一系列的数字暗喻了中国人愚公移山般的奋斗精神,这需要多代人为了一个目标而艰苦奋斗,同时,又展现出人类“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决心,彰显为了最后胜利的必胜气概。
3.2.4 中国式情感的流露
除了中国精神的凸显外,《流浪地球》还体现出对于中国式情感——家国情感的流露。影片中多次提到“回家”一词,无论是刘启在地表经历挫折后对妹妹韩朵朵提到的“回家”,还是刘培强驾驶航天器毅然决然冲向火焰时一句意味深长的“回家”,更有各国救援队在最后生死关头一句无力的“回家”,都表明了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回家”一词的所指并不只是真正意義上的回家,人们长期以来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城内,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地表已沦为部分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场所,真正意义上的家、家园已不复存在。象征符号“回家”一词的意义被抽象化后,更多地传达出“回家”两字背后人们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地球的坚守与精神寄托,表达对家的深深眷恋之情。除此之外,韩朵朵对刘启姓名的拆分,即“刘户口”,更是故土如影随形、家园难以割舍这一传统文化的体现。
4. 结语
随着中国全球社会领导力不断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文本也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包括如何解读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西方文化系统性差异、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趋势等,但是我们对于这些故事的挖掘和加工并不尽如人意。
《流浪地球》通过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利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探索。如何利用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叙事文本,不断提升叙事能力和认同建构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决策与信息,2014(Z1):157.
{2}王倩。同质化与本土再生—基于《流浪地球》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20(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