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语眉
内容摘要:从教育的历史进程来看,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通过其自身特有的高度沉浸感、超强的体验交互模式正逐渐向中学课堂迈进,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运用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实现语文学科发展目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高中语文 必然性 实施策略 前景
虚拟现实(简称VR,以下均称为VR)是一种创造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体验者能够深度沉浸在虚拟场景里。该技术的出现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革命,高中语文课堂引入现代VR技术,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亲身走进书中世界,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文本,實现语文学科发展目标。
一.VR技术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然性
(一)教育发展使然
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信息传播方式上的任何一种改变,都会引起教育行业的革命。纸张、印刷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促成了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飞跃。VR技术自然地也会应用于教育行业,它能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形式和方法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需要
语文教学的困境基本上体现在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上。钱梦龙表示:“文言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文言文凝聚了中华历史文明精华,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于漪先生曾形象地称它为“渗进了中国民族伟大睿智的”“中华文化文明的地质层”。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效果非常不如人意,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科技时代的VR技术可以较完美解决相关问题。
(三)VR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1.高度激发学习兴趣
在虚拟现实中,基于三维立体交互动情节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是情境的观察者,还会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从学习内容的视角,VR技术促使教学内容形式发生极大的变化。最早期是教科书页,后来加入了一些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但这些内容都还是二维的。而VR的呈现就完全不一样了——动态的、全交互的,与作为平面世界的传统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这样说,教科书页是线性的,一般的网络是网格状的,VR技术呈现的三维内容更复杂更立体,体现出更高的水平,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利用VR技术,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环境,这个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是“真实的”。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原子等微观分子;远到一切物质的起源,近到眼前的一花一草,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刻体验学习。
从时间层面看,VR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在很短的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空间层面看,实现场景化教学。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课堂:学生人身在教室,但通过VR技术可以“瞬移千里”,当老师讲到黄山学生自己就可以身临黄山之下,当讲述古希腊遗迹,学生就可以亲眼看见巍峨的神庙出现在眼前。
3.更强的心理感受
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我们的身体感觉会紧随虚拟情境而变化,真假莫辨,完全沉浸在情境中自觉完成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在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通过电影等传统媒体,调动视觉和听觉让我们感受到法西斯暴行是令人恐惧的,但是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我们还是可以理性分清现实和电影的区别,无法深入了解暴行带给人类的恐惧心理。通过VR技术,我们可以成为法西斯暴行情境中的一员,我们在虚拟的环境中调动各种感官与模拟外部世界交互,直观的感受让我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二.VR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改变传统语文学习方式
VR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看到3D版本的各个历史名人,它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变成”那些名人本身,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学生可借助各种移动终端软件,开展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化学生搜集、筛选、归纳、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升自学自测自纠的能力。应该说,教育的VR模式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育的“说教+服从式”的革命,是“经验+反思式”教育的真正开端。
语文学习的动力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反馈不够及时或者出现假反馈负反馈等等。“以学生为本”的VR教室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提供个性化的特点、各种媒体形式和刺激性的对话,实时反馈,从而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虚拟现实可以通过松弛、喜悦等积极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VR技术是对特定真实环境的虚拟和构建,呈现出真实的三维立体交互虚拟空间场景。通过语言和形体,学生可以控制场景中的所有内容,而学习进程的延续需要学生不断研究并做出反应。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基于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也由旁观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这种课堂正是“以生为本”,凸显以学生为研究中心主体的新型教育教学设计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导。
(二)融情造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灌输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或社会背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在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合作中,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VR技术天然有利于构建具有沉浸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比如在组织“我爱家乡”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虚拟“华侨返乡”的情境,设置交互性强、协作性高的VR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构想中完成“家乡介绍”“欢迎词”“接待词”等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绪,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1.立体空间的展示
立体空间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或者根据历史资料在历史中曾经真实存在的空间。当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展示时,条件的限制使学生不能够进入这些空间。使用VR技术,我们不仅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中,利用最先进的技术用非常准确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完全展示出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宇,呈现各种虚拟角色,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更深刻地体会秦王朝迅速由盛转衰的惊心动魄,自然而然地引发内心的思考,由衷的理解赞同作者的观点。
2.虚拟场景的构造
虚拟场景是指古人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通过VR技术,我们可以把虚拟场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展示出来。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内容,虚拟再现历史画面,在沉浸体验中,把握情感,获得新知。例如在学习古诗时让学习者体验以下主题场景:杨柳依依的古渡口,感受古人送别的缠绵与凄楚;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感受金戈铁马的雄浑与悲壮;置身于汴京桥头,感悟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等等。主题鲜明的虚拟场景,可以让学习者真切地体验特定阶段的文明特征,真切感受历史文明进程脉动以及情感的永恒或变迁。
(三)VR作为基础存在,可以融合多技术多手段
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VR+N”技术来协助课堂效果实现。即VR技術和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深度融合、综合运用,包括“互联网+、移动终端、信息处理与再生”等技术。教学者可根据教学需要,融入生活各种情境,将VR技术与其它信息技术整合优化,融合多种学科,使知识点生动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散文类的课文教学,可综合运用flash软件、VR技术呈现虚拟情境;运用思维导图软件辅助理清文章线索脉络,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利用视频增强体验,感悟情感和意境。
三.VR技术目前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1.发展不成熟
这个发展不成熟主要指的是硬件技术发展还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教育的需要。当前的VR设备还不能提供良好的沉浸体验,包括屏幕刷新率和PPI,计算能力的计算系统,设备的尺寸和重量等。 例如,VR头戴式设备虽简便,但佩戴时间过长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头晕不适等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
2.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VR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和一般的多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区别。VR技术的载体能否发挥作用效果,取决于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VR设备等多种教学软件和硬件的结合程度。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教师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得更多的资源,但很难掌握专业性更强的VR技术,更无法做到平时的教学设计。
3.技术不能替代内容
新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本质在于:此技术要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必须站在学生立场去寻找一个产品。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新的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实施?虚拟情境如何设计?教学如何管理?从一位学生到一个学习小组,到一个专业班级,教师要想清楚教学实施环节。真正的创新一定在教师那里。
四.VR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前景展望
VR技术是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国家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网络模拟技术,语文这门学科又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大千世界的一门学科。将VR这门技术充分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空间、不同历史时代的各个情境中,对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作者优秀思想情感和我国优秀文化的领悟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先进的VR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04期
[2]蔡苏、张晗:VR/AR教育应用案例及发展趋势[J].数字教育,2017年03期
[3]AzimkulovAyan(阿阳):VR技术的虚拟教学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7
[4]冯丽,张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249-250
[5]刘哲雨,王志军:行为投入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探究———以虚拟现实(VR)环境下的视频学习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