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
摘 要: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性与人文性是古典“博雅”精神在近现代社会的属性更新与意义重构。本文首先分析了专业英语与通识英语之间的结构失衡和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的认知失衡,指出强调专业性与应用性只能阻碍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然后,重点分析了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通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相互融合,才是推动高校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高校英语 通识性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一、引言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吴宓在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就提出了“把学生培养成博雅之士,了解西方文明精神”的外语教学目标。所谓“博”,即“大”,意为让以英语为主要代表的外国语成为扩充学生识见气质的内在助推力;所谓“雅”,即“正”,旨在通过英语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素养的合格公民。可以说,“博雅”的内涵就是要把外语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合理手段,用之以提升国民整体的人文品格与现代意识,这一点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曼丽所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因而,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性与人文性是古典“博雅”精神在近现代社会的属性更新与意义重构。通识性以人文性为目的,人文性则以通识性为前提,两者共同推动当代高校英语教育的积极演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王哲(2009)研究指出,高校英语具有人文性和跨学科性质,通过运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教学方法推动英语,使之成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手段。李书仓(2016)强调英语教学应该将“通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者融合成为一体。周建新和吴丽珍(2016)分析了当前通识教育中人文性深入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吕璐(2018)透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并且指出目前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过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将有利于推动英语的教学改革。孟娴(2019)首先探讨了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重点剖析了两者之间的争论,并且从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四个角度对当前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的结构失衡和认知失衡
然而,在当今英语教学过程中,制度性约束与思想观念偏差致使通识性与人文性作为英语学科本质属性的核心状态被降级为一种次要的或附属的边缘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英语与通识英语之间的结构失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专业性与通识性本是教学行为的两种向度,二者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仅仅表现为具体措施与步骤的差异。但在目前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却表现出了明显的重专业而轻通识的倾向。这种倾向基于一种不合理的判定,即将高等教育之“高”与专业英语之“专”简单地挂钩从而高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英语的基本掌握情况。学生在对英语语言的基本价值、文化意义、学习意图还不甚明了的情况下陡然转向较高级别的专业教育只能加重习得者与施教者双方的负担,进而降低高校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其二,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的认知失衡。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育指南》曾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事实上人文教育理念在英语教育参与群体中仍旧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多把英语视为谋生的手段,非英语专业学生则多把英语当成获得相应证书的工具。这类庸俗学科观极大地降低了英语的学科品质,并贬损了知识与知识背后所代表的庄严文化。由此可见,唯专业化和应用至上论与以通识性、人文性为代表的“博雅”精神背道而驰,过分强调专业性与应用性只能阻碍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博雅”精髓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观念,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来培育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为语言而学语言”的习得观只能把英语当作一种毫无生气的“死物”,在无视语言背后人文精神与文化情调的同时,也将习得者自身变成了麻木空洞的“学习机器”。而对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了解只能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通识教育构建人文性的主要方式在于将教學活动“情感化”,让英语作为一种独立存在与习得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营造出一个良性和谐的行为环境。通识教育中心秉承“四通六识”的基本教学理念,将外语教育课程分为文明、科学、社会、艺术四大模块,并通过举办年会、大讲堂、悦读周、艺术节等活动,营造外语教育文化。可以看到,通识性指引下的具体教学实践突破了空间与学科的限制,它发挥的是英语的普世意义,即力图通过对语境或氛围的最大还原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取消接受主体的阻隔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以无通才力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说法明显受到了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影响,从教育本质来说,“通识”与“专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价值判别,但其中仍然有“体用”之分,梅校长所说应该改为“通识为体,专识为用”方能契合当今英语教育中的“博雅”精髓。
结语
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目前通识教育在很多高校逐渐发展起来,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英语课程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专业英语与通识英语之间的结构失衡和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的认知失衡,并认为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通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相互融合,才是推动高校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将通识性和人文性相互融合,实现“通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者形成一个系统,这是今后英语教学改革重点目标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哲.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119-120.
[2]李书仓.大学专门用途英语的通识性与人文性[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6(01):9-12.
[3]周建新,吴丽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人文性不足问题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6,8(02):36-40.
[4]吕璐.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157-159.
[5]孟娴.多视角辨析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海外英语,2019(0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