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
这次我选择了许倬云先生的一本书《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些中国人活得真的太糙了,我们完全没有活出我们祖先所制定出来的那些美好的生活方式。说起来有可能会太繁琐,但是说真的,仪式感是一种特别棒的东西。
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呢?我的老家在西安,过年的时候,现在有一句特别大的口号叫“西安年最中国”。这里花了很多钱把街道布置得特别好看,比如“大唐不夜城”。我建议过年没地方去的人就去西安过年,气氛非常浓厚。但是什么叫“最中国”?什么才是一个中国人过年的方式?什么才是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中国人应该怎么样在四季当中去优雅地度过这些时间?我们都不知道。
如今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西方化,这是许倬云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全世界的人都在逐渐走上西方化的路径,但是人们发现西方化的路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结局,所以许倬云先生说,这是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原因。
人类在整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当中,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想法、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有没有可能给世界带来一个不同的参考?所以他说这本书不是“招魂”,而是迎接新文化的前驱。我们不是在一味地怀古,不是在說古代是那个样子,我们很怀念它,而是有没有可能它会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的参考,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中国人,让我们知道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人的方式。
那么这本书主要探索的内容包括哪些呢?比如说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人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中国人的审美等等,都在这里边。所以这本书读下来非常温暖,你会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真的相当光荣。
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看第一章,就是“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要了解整个中国的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的阴阳合历,我们中国人把整个节气分成二十四个,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一段诗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这首诗大放异彩。诗文中提到了庄园中的生活和相应的仪式与典礼,让我们可以理解一年四季的时序流转及其与人、事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的,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所以中国的历法当中,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
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年的长度分成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这种农历的安排至今还在使用。我觉得中国的孩子,一定要理解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但是你如果仅仅知道这二十四个节气还不够,你要知道这二十四节气里边包括了四项原则。第一个是季节变化,就是有一类节气,全是关于季节变化的。比如说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很好记,八个。然后第二个是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包括哪些呢?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是关于气温变化。第三个是降水量的变化,因为农业社会特别重视降水量,所以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这是关于降水量的七个节气。第四个是关于物候现象或者农活的更替的,比如说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你看,你这样一梳理,你发现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这是我们分了四大类的二十四节气。
除了这个二十四节气之外,因为那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你还必须考虑不同作物生长的季节以及自己纳完了租税以后的时节。纳完了租税,余下的农作物收获才是一般农业农民家庭的生活资源,于是为了应付这些需要,有几个重要的节日,成为一年当中的几个大关口。
哪几个大关口呢?第一个关口,是春季过后的第一个收获的时节。春季过去以后,第一次从地里边收到庄稼的时节——五月端午,这就是端午节。在华中以南,这是收获第一次农作物的时间,主要是蔬菜瓜果,在北方则是秋天种下的麦子,到这个时候可以收获了,所以五月端午是第一个关口,这是一个大节日。
中国的文化内核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底气是什么?继《万古江河》之后,许倬云教授继续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为国人献上这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将带你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领略中国人为什么能被称之为“中国人”,让你看到四书五经与二十四史之外的、更有温度的中国文化与历史传承。读过此书,你将获得全面了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底、更通俗易懂的中国文化常识,这本书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读佳作。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期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等。
精彩选段
1.从开天辟地以至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的范围看上去似乎凌乱,却也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和褒贬。一般老百姓,很少会在谈话时引用四书五经、二十四正史,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2.各处人类社会都会有社群的出现,之所以人能在众生之中居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人能合作结合为巨大的力量。
3.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文明聚焦于当下此时,中国人选择了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的延续。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整体的生命是两条线:一条是对生命延续的盼望,一条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忆念——两者是平行的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