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紫禁城

2020-11-02 02:42祝勇
新晨 2020年8期
关键词:紫禁城太后乾隆

祝勇

有人问我,中轴对称的紫禁城内,为什么有些建筑是不对称的?比如养心殿在乾清宫庭院的西侧,而东侧与它遥遥相对的建筑,则是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三个东西并列的院落;再向外围,养心殿以西为慈宁宫区,奉先殿以东为宁寿宫区,但慈宁宫区位置比宁寿宫区靠南,宫殿花园的组成方式也与宁寿宫及其花园不同。

这是因为紫禁城在明初奠定最初的格局之后,拆拆改改,不断微调,使得紫禁城几乎成为一个永无停歇的大工地,永無竣工之期。当年,那个从湖北安陆州匆匆赶赴北京登基的嘉靖皇帝,为自己的母亲蒋太后修建了慈宁宫和花园(修建时拆除了原有的太后宫和旁边的大善殿),为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修建了慈庆宫,两座太后宫,原本是东西对称的,犹如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的砝码。但嘉靖还是有私心的,他给自己亲妈修的慈宁宫,占地面积虽不如慈庆宫(慈宁宫与慈庆宫区东西宽度相近,后者南北长度比前者大一倍),却更加恢宏富丽,而给自己的伯母(慈寿太后)建的慈庆宫,却简陋粗疏。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妈福薄,在慈宁宫建好的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而伯母张太后,虽不再似当年她丈夫,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在世时那样深受宠遇——弘治皇帝对她挚爱情深,“笃爱宫中”,为了她不设一嫔一妃,宛若一对民间夫妻,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此时的她,倍受冷眼,在慈庆宫里一点点沦为一个穿破衣、睡蒿席的孤寡老人,但还是活到了七十岁寿终正寝。

现在的慈宁宫和慈宁宫花园,在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都有改建。慈庆宫消失了,清朝在它的南部建造了三座宫殿,供皇子居住,称“南三所”。等到康熙大帝想要给太后们打造一处尊养之所时,只能将紫禁城东北部(南三所以北)原有的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一带,改建为宁寿宫区。

因此,外西路的慈宁宫区与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在紫禁城中轴对称格局中出现的位置差,是岁月叠加的结果,有些像今天的北京城,历经世事演变,拆拆建建,虽原有的结构尚在,但许多细部的组织,已经不像原先那样严格有序了。还有一点,就是当乾隆开始打造自己的花园,他更充分地表现出这千古一帝的任性。

慈宁宫是为太后建造的——清代顺治皇帝英年早逝,他的母亲孝庄太后成了太皇太后,这里又成太皇太后的居所。康熙登基后,每天都早晚两次到慈宁宫向孝庄太皇太后问安。孝庄病重时,也是康熙亲自调配汤药,一勺一勺地喂她服药。

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钮祜禄氏(“甄嬛”的原型),也曾在慈宁宫区生活了四十二年。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她在雍和宫生下弘历,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生育。雍正九年,皇后去世,乾隆即位后,按照雍正遗命,尊封母亲为皇太后。

天底下最尊贵的圣母皇太后,世界缩减为一座窄窄的园林,在这深宫的最深处,在青灯古佛间,了断自己的余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在慈宁宫花园走过的四十七年,孝圣太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自己少女时代生活过的江南。乾隆一生六次南巡,前四次都与母亲有关——他是想陪着母亲离开宫廷里的虚拟山水,回到真实的人间。那个世界,比宫廷里的花园大上千倍、万倍。四次南巡,他都恭敬地侍奉着太后的乘舆,在行宫朝夕问安。孝圣太后在八十六岁上安详去世。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八十六岁的乾隆还在嘉庆皇帝的陪同下来到慈宁宫和寿康宫,颤巍巍地向母亲生活过的地方鞠躬行礼。

明代的宫廷花园(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纵然折射着自然之趣,格局却严守着儒家观念,中正对称、一丝不苟,体现着“家国同构”的原则性——孝敬老人(太后),不是家庭问题,而是政治态度问题,如晋代李密所说:“圣朝以孝治天下”。修身、齐家,才有资格治国,才有能力平天下。轮到乾隆决定塑造自己的花园,他就不再打算去搭理什么政治,原则性立刻让位给灵活性,空间结构由规范走向自由,中轴对称原则在紫禁城的后两座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中被彻底摒弃。用书法来打比方,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是端庄秀丽的正楷,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则是行云流水的草书。

建福宫延春阁上,乾隆曾写下一副楹联: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大清年间的风花雪月,像电影一样,在乾隆眼前播放,又被他记录下来,写成一道道楹联,挂在建福宫的楼台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临天下的皇帝,也要徜徉山水间,去花前煎茶、石上叩曲,做天地间的仁者与智者。建福宫就这样,成了收纳风花雪月、自然万物的容器。这座花园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始建,将乾隆做皇子时居住过的乾西五所中的四所、五所改建成一座花园,又称西花园,历时十二年建成,占地4020平方米,殿堂宫室、轩馆楼阁,围绕着中央的延春阁,有“误迷岔道皆胜景”之趣。

延春阁是一座明堂式的建筑——所谓“明堂”,其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至少周代就有,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六朝《木兰诗》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资治通鉴》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王莽建立新朝,决定恢复久废的明堂传统,按照顺时针方向在明堂中移动,每个月在特定的房间中,穿特定颜色的服装,吃特定的食物,听特定的音乐,祭祀特定的神明,从事特定的国事,成为一座大钟上一根转动的指针,以谋求他的统治与自然(天命)的统一。

延春阁翻版了明堂的建筑形式,却没有王莽的明堂那样神乎其神,对乾隆来说,它只是一座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建筑而已,只不过借用了一点明堂的元素罢了。它屹立在建福宫的中央,四面环绕着其他建筑——东面是静怡轩,西面是凝晖堂,南面是叠石和积翠亭,北面是敬胜斋。“在晴好的日子里,只要开启四面的隔扇门,就可将室内与室外空间一气贯通”,感受四时花开,感受季节轮转。

乾隆为敬胜斋写联:

看花生意蕊

听雨发言泉

亦为碧琳馆写过:

与物皆春,花木四时呈丽景

抗心希古,图书万轴引清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风花雪月,这世间的光景,无须一文钱买,人人皆有一份,只是劳苦大众,生命被耕作稼穑占满,只关心旱晴雨涝,没有闲情逸致去吟花弄月罢了,于是把这份“权利”,留给文人墨客。皇帝享有人间最高权力,因此不只是“水竹云山”之主,这世界的花红柳绿、环肥燕瘦都归他享有,对风花雪月的权力,不需要去争,只是皇帝也是“田力”——这宫殿、这江山,就是他的田,他也要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去耕作,所以才有康熙皇帝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坐以待旦,而乾隆晚年,更是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真有点“半夜鸡叫”的意思。因此,要当“水竹云山主”,要得“风花雪月权”,对于一个皇帝,尤其一个“好皇帝”来说,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搞大发了,会失掉江山,宋徽宗就是前车之鉴。但皇帝也是人,尤其乾隆,自诩文人,既是文人,哪能对草木春秋无动于衷?王羲之不是说过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之间,才能探知这天地运行的道理,才能激发人的生命感,所谓谛观有情,乾隆是王羲之的铁粉,当然对这前辈的教诲心领神会。

猜你喜欢
紫禁城太后乾隆
紫禁城之旅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紫禁城在1918
紫禁城600年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老翁妙对戏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