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玲
摘 要:沙湾县历史悠久,是丝路古道的途径地,同时拥有者非常优良的旅游资源。在当前文旅文化愈来愈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沙湾县发展中将文化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沙湾县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沙湾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展开了一些分析與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沙湾县 文化与旅游 融合发展
沙湾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是塔城地区的东大门,位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沙湾县是享誉全国的大盘鸡美食的故乡,县内有浩瀚沙漠、苍茫戈壁、葱郁绿洲、广袤草原、逶迤雪山、湛蓝湖泊、丝路古道、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代表新疆旅游的九种特色旅游资源。沙湾县还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沙湾是丝绸故道,有四处驿站,自汉代就有历史记载。古往今来,五湖四海的内地文化和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辉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金邦玉底”为主的沙湾本土文化,涌现出了众多知名本土作家和诗人,出版了30余部文学作品。将沙湾县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沙湾县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沙湾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对融合发展必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总体上在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国向文化旅游经济大国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当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正面临从相对封闭的、被动的,且是重数量发展的传统模式,向更加开放的、主动的,且是重质量的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型,顺应时代之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首先存在认识不足。基于历史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和经济发展实际,沙湾县部分人还存在自我封闭、小富即安等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文化心态,特别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还缺乏理性反思以及与外界的比较,导致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开放、包容、创新等现代性文化精神有待提高。
(二)文旅融合项目开发力度不够
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融入各类文化旅游项目、产品和活动设计,无论从动态和静态、显性和隐性角度看,还是从器物、制度、行为和价值层面看,还有待创新创意的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沙湾县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战略手段。但是目前沙湾县景点普遍存在投资不足、项目策划水平较低、从业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制约着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此外,在文化旅游项目运作中还存在文化资源利用挖掘不够,对独特文化挖掘利用不够深入,对标志性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不够系统。在文化特色的利用上,通常表现为流于形式、同质开发,缺乏底蕴,使很多文化旅游项目呈现出缺乏明显标志性特色。基于此,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当下沙湾县文化旅游企业在现有经营发展基础上,要再有所突破,实现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保障机制缺失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市场、社会以及民间群众之间协同配合不力,包括智力支持、创新开发技术、资金和用地、对外推介等方面的成绩不理想,应对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转型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统筹管理机制有待强化。现有的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条块化、分散化的管理体制难以将文化和旅游事业建设、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开发进行统筹管理。各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开发和运营资源分散,缺乏地域之间跨区域合作,项目之间合作整合力度不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通道和互动机制尚不完善。
二、沙湾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觉与自信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以文化为本,增强沙湾县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深入挖掘和推广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塑造和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同时,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特色文化资源,提炼文化价值,创造符合产业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需求。此外,要汇聚深谙历史文化,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知识精英、专家学者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的从业者和地方群众,身体力行,自觉学习践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带动全社会力量,为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打牢具有文化自信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开拓创新所需要的精神品质。
(二)激发创新活力
沙湾县政府要牵头组建由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组成的文化人才智库,彰显人文精神元素符号。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现代化转化,以各种创新创意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和外宣推介活动路径和载体,无孔不入地渗入异域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生活的衣服、食、住、行中,使文化通过文化旅游融合“走出去”“引进来”进而带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脉络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重塑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把地方特色文化和独特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地方特色文化和社会精神为核心,强化旅游和民族民俗民风的融合,构建各具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加强沙湾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事实上,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整合创新,通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出新的文化价值体验,处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就创造出新的旅游产品种类和新的产业拓展,实现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这种相互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自我更替,不断创新发展。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尤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表现内容,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发展特色旅游,提升文化创意,打造文化旅游节目,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智能技术的运用,还能创造开发文化旅游个性化体验项目,增强旅游的文化附加值。
(三)健全保障机制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树立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实践主体,需要现代化和创新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载体,这需要在沙湾县政府、文化旅游产业企业主体、旅游所在地的地方群众之间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因此,构建领导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要素保障、竞争激励、富民共享、营销推介、收益分享、对外传播等保障机制,是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性前提和保障。首先,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完善系统规划方案,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制定规划。针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制定出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支持政策等,加强政府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地和拓展。其次,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再次,拓宽产业资本投入渠道,积极推进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促进国有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同发展和高效发展。最后,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综合监管。要不断优化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便捷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行业精细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优化文化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文化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因此,沙湾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重视品牌效应,促使沙湾县文旅产业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振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文天下,2019(01):004.
[2]王银英.关于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以秦州区为例[J].当代旅游,2019(12):269.
[3]刘绍文.关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9,20(0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