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进芳 张冉 路素青 凡金伟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施力度,从提高技工人员地位和待遇、加大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力度、鼓励在校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全方位培养技能人才。高校、企业、社会方方面面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培养途径、考核评价等环节各显身手,在相互融合中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了多方培养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模式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无论是疫情当下还是长远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市场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时的能力无法匹配社会和企业需求,就业形势严峻,但就业压力剧增。新形势有新任务、新业态有新要求,在教育回归本质的今天,“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动力引擎,也是解决当下职业教育重难点问题的法宝。
一、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普及的今天,产业升级和人工智能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批科学的方式、一套合理的标准来培养人才,帮助企业社会鉴定、评价人才“一专多能”中这个“能”的培养效果。
(二)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设置专业,因此,有明显的自身规律,即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我国当前人才培养及使用分离,尽管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校企合作基础,在订单培养、协同育人、共建基地等方面产出了较多的合作成果,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是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拓宽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三)是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评价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符合这种需求,有没有一个大众统一或者区域统一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了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考核标准滞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推动职业资格证书评价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人才评价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一)国家行政机关技能鉴定
自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2]。20多年来,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技能鉴定的方式对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指导、管理和服务。存在的弊端:不能快速适应新经济、新行业发展的需要,工种目录过于陈旧。评价形式单一,水平层次不齐,评价等级和实际能力不符。题库老旧,更新不及时。
(二)企业自主评价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社会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人才分类评价模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迫切需求,自觉承担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责任,积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3]“谁用人谁评价”客观上对企业自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存在的弊端:评价结果仅在企业内部通用,各企业间评价标准不一,对评价结果互不认可,不便于人才正常流动。
(三)第三方行业协会人才评价
第三方行业协会人才评价也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人才评价模式。通过引入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教育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借鉴国际评估经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新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帮助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存在的弊端:部分第三方行业协会人才评价大多以盈利为目的,人才评价标准流于形式。考试混乱、重复交叉、证出八门,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三、探索全链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新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是学校层面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的育人阵地,企业和社会是评价、提升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实践育人阵地。在当前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践,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新模式是一个重要命题。基于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我们提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目标定位、培养途径、考核评价建立一个全链条的新模式。
(一)明确科学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技能型人才培養重点在“专”,既要素质专又要技能专。怎样才能达到这个“专”,基于“目标影响方式”的思路,确定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学校的课程教学、人才引进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都围绕这条主线铺开,社会企业的考核评价、定岗使用、生产经营等环节也应将“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去,全社会建立起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理论专、素质专、技能专的技能型人才,面对企业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二)探索项目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1.发挥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改革课程教学上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重基础;新手段、强实践、促自学。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行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2.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虽然主观上来讲,企业是以创造经济价值为主业,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在积极践行习总书记关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重要论述,推进生产实践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在培育“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上下功夫。因此,企业要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强化育人意识。一方面要对学校教育产出的技能型人才进行合理评价、定岗使用;一方面要在使用中结合自身企业文化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律,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重点平台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作室和工匠名师的作用,以老带新、集中培训学习等方式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实践锻炼、技能升华,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要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科技研发等项目化的实践,尽快在突破技术壁垒中实现自主生产经营,把企业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依赖性降到最低,有力地推动技术向微电子化、智能化、精细化发展,逐步填补行业技术领域的空白,实现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自主化。
3.拓展校企合作,加强双向沟通联动。强化企业参与的热度,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共建“校企服务中心”,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可采用课题训练生产化、全面实施“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校中厂”、订单班培养人才等方式开展。
(1)学校的课题训练生产化。鼓励企业实践经验与教学课堂的相融合,学生都要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研发和生产,开展实践锻炼,使学生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独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全面实施“教师+师傅”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和企业共享师资资源,发挥好“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作用,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指导办法,发挥校内企业的强大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将学生培养贯穿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全过程,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融合。学校方面可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在培养自有教师的基础上,从高校及科研院所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课程讲授、学术讲座,打造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和技术团队;同时聘请高管和高级工程师为企业导师,在担任实践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同时,还能够进入课堂开展专题系列讲座。
(3)发挥各类技能竞赛、技能比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抓手作用。积极开展宣传动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加深学生对专业纵深度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重新认知,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明确需要掌握的技能;搭建平台组建科技团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采用辅导员主导、“双导师”指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定期研讨项目内容和开展方式,以兴趣小组为基础,辅之以专业点拨,提高团队的技能水平;以赛促学,把科技竞赛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方面举行“三个一”活动,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申报一件专利,发表一篇科技文章,参加一项技能竞赛(科技制作)。同时,由学校举办各专业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内竞赛,在此基础上选拔参加省赛国赛选手,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各种专业竞赛、“大创项目”、专利发明等。在项目选择上注重创新型,激励学生探索未知、获取新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筑巢引凤,学校引进“校中厂”。结合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公司,共建共享师资和资源设备,服务实践教学,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加强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双方在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校中厂”的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能够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等问题,既有效地提高学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又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双赢。
(5)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共建。一方面学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组建订单班,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这有助于学校根据大企业的用人标准,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新一轮的实践教学改革,并通过改革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更受企业欢迎的实用人才,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校方可投入资金,在企业建设实践平台和培训教室,双方资源共享共建,实现共赢。基于长期的合作,可共同申报实践教育基地、推进成果转让等,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創新平台有着深远意义。
(三)探索“基于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实施见习期管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新模式
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效果如何?究竟是否具备企业社会所需求的能力?这就需要进行考核评价。开展人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因此,在人才评价模式改革中要突出一个“结果导向”的思路,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要建立一种“为了使用而评价”的工作思维,要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重复评价人才。鉴于此,我们提出“基于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监管,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实施见习期管理”的人才评价新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企业报、上级审。用人考核单位依据行业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上报考核职业目录、能力要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审核注册,同一行业、相同岗位、考核职业(工种)名称应统一。
2.同标准、要放权。相同职业制定相同的等级标准,下放考核权限,做到权限下放,标准统一,要求提高。具体考核办法由用人考核单位自主确定,但必须有至少2名第三方考评人员参与。
3.有实习、换发证。技能人员参加考核合格,由用人单位颁发等级证书,实行一年实习考核期制度,见习期满,用人单位出具的考核结果、晋级文件、晋级后工资表,经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换发全国统一职业等级证书,证书全国通用。
4.强督查、终身制。建立考评人员考核质量终身负责制,实施责任追究和三年任期考核制,对于质量把控不严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考评人员吊销考评资质,对于考评人员所在单位进行相应通报处罚。
此项新的人才评价模式与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创新之处。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够促进新行业、新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三是能够打通人才上升渠道,推动人才的技能提升;四是有助于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
以郑州市为例,2020年5月,郑州市召开“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机构备案评审现场观摩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正式全面铺开。此项工作由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郑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郑州市技能型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承办,由郑州市惠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企业协办。建立以企业职业技能登记认定机构为主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申请备案、政府评审放权”,这一新体系运行后,企业的人才评价自主权更多了,企业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政府加强督导和检查,一方面考核企业评价人才的效果,一方面指导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身认证的职业技能登记证书的含金量,为打造企业品牌、弘扬企业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总结
經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在社会中流通迅速,人才的价值不仅要在静止中实现,更要在流通中强化。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真正让“人才成为人才评价政策的最终受益者”是终极目标。多元化的市场社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谁用人谁负责、谁主管谁审核”的评价体系是充分发挥人才“指挥棒”作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唐洁.工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1):161-162+169.
[2] 胡载彬,刘翠伟.我国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02):119-121.
[3] 刘瑛.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03):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