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穷 李浩 陈伟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把握机遇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对新形势下学生的价值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期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辅导员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大量虚假信息,容易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储存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也传播着当今社会中发生的时政热点,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钉钉、MOOC、易班等线上教育平台的不断完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线上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可以更灵活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场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高校学生通常会由于紧张情绪、不善表达等因素回避与辅导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一直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阻力,而互联网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沟通媒介,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与隔阂,更顺畅地开展学生思想建设工作。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手机和电脑便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博人眼球,传递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信息,而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思想信念,缺乏社会阅历和对信息的全面了解,思想上容易受到一些新闻报道的牵引,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教育,将很有可能进一步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严重威胁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胜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只有高校辅导员自身拥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时俱进,掌握网络化教育手段,积极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思想建设。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本着强化政治、实事求是、协调有效的原则,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网络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相较于线下的灌输性教育模式,线上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互动性更强,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线上模式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在网络上能够避免线下紧张的情绪,自如地表达自身感受和观点,有助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性强、便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全新的思政教育体系。诸如利用抖音、微博、微信、易班等平台开展情景党课、知识竞赛、故事分享等活动,也可建立“思政教育电台”打造师生互动渠道,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疑惑和思想动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让思政教育不再“高高在上”,更加“深入人心”。
2.挖掘热点素材,讲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事
通过网络媒体,社会中许多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能够得到快速传播和广泛宣传:大国工匠、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校辅导员应留意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灵活运用好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和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习他们身上的宝贵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注重提炼和总结人物和故事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结合理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体制和政党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
3.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引导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真伪难辨的新闻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班级—中队—学院等多层面的在线交流沟通平台,依靠各级党支部和学生干部的力量,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双向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搜集方面,应认真听取学生的疑问和建议,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话题性比较高的时政热闻。信息反馈方面,应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以及近期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及时做好解释和辟谣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不信谣,不传谣”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甄别网络信息和舆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消除学生网络信息的恐慌和猜测,引导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4.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学生最依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应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在就业、升学、经济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群体,要有针对地进行“点对点”的服务,协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助学中心等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思想开导,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和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与学生亲近的人,从而与他们推心置腹,有效地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危与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动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进而及时地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为祖国未来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牛佳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