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02 02:26邹浩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素大学生

邹浩

[摘 要]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文章重点从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104-02    [收稿日期] 2020-02-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强调自主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该与时俱进。然而由于学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专业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不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到单位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和培养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或事情的观察,认知其内部变化发展规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判断其是否具有进一步改进的方法,进而结合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或新技术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或者实践课程教学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思维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创新意识是先决条件,决定了创新能否产生;创新思维是关键条件,决定了创新成功与否;科技素质则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基础[1]。

一个国家要想取得进步,必须依靠高技术人才,而且一定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任。只有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国家才能不断进步。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理论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创新意识不强,遇到实际问题时,习惯于惯性思维、从众思维;参加学科技竞赛时,动手操作能力差,技术操作掌握不牢,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2]。我们认为这主要与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践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创新意识以及教师素质、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一)学校因素

1.培养模式重应用轻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重视创新型人才的选择,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往往偏向应用能力,尤其是工科院校,多数考虑的是本专业的应用技术,不管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或是实践教学,通常都以已有工程实践为目标训练学生,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并独立完成即可,而对于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或是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改进方法却很少涉及,因此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课程设计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性太强。在课程设计中,通常重视专业课程的设计安排,而对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同时在选修课的开设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不强,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综合知识不牢固。而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创新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课程设计不合理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缺乏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与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有些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实践教学经验缺乏,或是学校资源有限,有些高校的实践平台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受到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3]。

4.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应试学习,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创新,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奖励制度。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高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如何激励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主要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然而,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奖励以优异的文化成绩为主,对教师的考核以课时工作量为主。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不够高,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与高中相比,大学轻松自在得多,尤其是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迷茫,大部分时间沉湎于网络世界,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他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过程不够主动,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目的不端正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方式单一化。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大学生还是以教师讲授知识、自己接受学习为主,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太强,而自主学习性不高,所学到的知识只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或成果,对学生而言获得的体验不够,很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这种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得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自觉思考、挖掘问题,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中对于书本知识不加选择和怀疑地接受,并且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追求高分、获取文凭和相关证书上,从而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主动性不强,创新成果不突出,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三)外部环境因素

1.教师素质因素。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的教育方式、知识结构等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高校教师考核制度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都在努力完成给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自由支配时间不够;同时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多,高校教师去企业指导较少,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不了解,这些都导致我国高校一些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2.校园文化因素。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主要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等相关,不仅反映了高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教学和管理制度,而且无形之中也标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作为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突出表现在教育导向功能、渗透和熏陶功能、传播与辐射功能,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生活目标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3.社会环境因素。在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单位招聘大都提到创新能力的要求,但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首先还是以完成正常的工作内容为目标,更注重应用型人才,他们所要求的就是毕业生到单位后能够胜任工作,至于创新能力可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培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被重视,进而影响其培养。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基地,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制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标准。大学生应该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高校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自身科研,传授并带动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动态,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何明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和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3):6531-6532.

[2]江学良,杨慧.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2):31-34.

[3]魏天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28):48-51.

[4]许子健.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0,1(20):224-225.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因素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