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荷 闵薇
[摘要]《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电影;《青蛇》;人性;心理人格
民间关于《白蛇传》的传说已是众所周知,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强调了人和社会、人与人等外在层面的冲突,叙事架构较完整理性,结局符合观众心理预期。与传说的美满故事不同,电影《青蛇》更像是表达导演个人情感的自由创作作品,影片整体呈现后现代主义风格,通过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解构和再创作,使剧中人物具有西方古典话剧般的象征性和预言感,让观众在观影后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本文尝试从人性剖析与弗洛伊德心理人格学的角度探讨影片中关于人间情爱的思考以及角色“伊底”、“自我”、“超我”的心理人格结构,结合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转变及其心理的变化探讨欲望背后由利益驱使的最真实的人性,以期引发当代社会中对人性与情爱的思考。
一、青蛇与白蛇——快乐原则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人类精神的三大部分有“伊底”、“自我”、“超我"。其中“伊底”(也称“自我”)与生俱来,隐匿在人的潜意识内,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代表着人类心底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及欲望,通过遵循“快乐原则”来指导精神活动以满足心底的本能需求。影片中的“青蛇”与“白蛇”代表着人性中的“伊底”,她们修炼化为人身来到人间只为体验人间情爱。
(一)青蛇
影片将青蛇放置于中心的位置,主要展现的是小青内心由懵懂到成熟的成长修炼史。在小青的思想观念里,做人有太多束缚,不仅要学着改掉冬眠的习惯,学着隐藏自己的尾巴,甚至还要学着说谎与抑制痛苦,也不懂什么是白蛇口中从一而终而刻骨铭心的爱情。相对于白蛇为爱牺牲自我的形象,青蛇显然更率性洒脱。天性叛逆好玩的她认为人类的两条腿是把事情简单复杂化的累赘,因此一有机会,她便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尾巴,极力摆脱做人的种种规范。但是她无法理解白蛇为了学做人,体会人间情爱而离开紫竹林所做的改变,尤其是为了贪得无厌的许仙而做出牺牲千年修为的决定。青蛇的心理困惑体现了弗洛伊德“伊底”的快乐原则,为了逃避痛苦而选择追求最本质的快乐。但最终她看到的却是白蛇倾其所有营救的许仙由于承受不了内心的煎熬与折磨落发为僧,而白蛇在危险中孤独产子。她为白蛇满腔炽热的付出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流下了苦涩的泪水。至此,青蛇拥有了人的“感情”,感受到了属于人类的铭心镂骨的痛,也终于明白泪为何物。她看清了人间的悖论,许仙看似老实,实则缺乏定力,难以抵挡诱惑,贪心不足懦弱有余。而看似淡定从容、代表道德标杆的法海实则只是不愿承认内心真实的欲望与冲动。最终,她选择翻身入水,离开这个荒诞的人间。
(二)白蛇
白素贞的道行比青蛇更为高深,心思也比较缜密,对于人性的领悟更加透彻,内心深处对人间的情爱有着美好的憧憬。她身上表现出的是女性传统美好而又极端的一面,为了追逐理想的爱情而宁愿放弃自我。在影片开始,她一直在学习参悟人类的感情,学着通晓人类的人情世故,选择老实人“许仙”作为练习的工具,渴望像凡间普通女子那样择一良人过上“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幸福生活。白蛇这种由“伊底”本性主导的心理特质更倾向于将重心放在关注生命本身的存在、快乐以及繁衍上。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我看来,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似乎在于,他们的发展是否可以,以及将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控制人类的进攻性和自我破坏性本能对其社会生活造成的干扰3。”《青蛇》尝试用解构的形式,一方面满足观众对白蛇和许仙开启幸福生活的期许,另一方面暗示两人的爱情未来走向悲剧的可能,为“水漫金山”的灾难性结局埋下了伏笔。在白蛇的认知里,红尘的快乐短暂即逝,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看似要比其他人更安分守己,选择老实人也就意味着自己能在人间享受到心中期望的永恒爱情。可通透如白蛇,她也清楚地认识到长久的亲密关系离不开苦心经营,就算自己拥有千年的修行也可能抵不过人间平凡的生活。而这一切皆由凡人喜新厌旧的天性所致,掺杂了利益得失与贪欲的爱情很容易陷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尔虞我诈和情欲泛滥之中,因而无法长久。
二、许仙——现实原则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结构中,“自我”是在“伊底”的基础上派生演变出来的,是人类为适应现实文化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归属于理性和常识的那部分。《青蛇》中刻画的许仙不同于传统民间故事中淳朴本分的少年,他作为一名传统的私熟先生,扮演着一个周旋于青蛇与白蛇之间,懦弱无能、贪欲过重、好色胆小的“老实人”角色。自古以来,脂粉女色一直都是男子的软肋,而这方面在许仙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爱情是一种两性之间稳定永恒的关系的话,那么《青蛇》所描述的关系则无关于爱情,而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与情欲流露。弗洛伊德曾将“本我”形容成一口装满激情与兴奋的大锅,人类的各种本能欲望与激动都涵盖其中,而道德伦理、逻辑等因素却被隔离在外3。许仙在明知青蛇与白蛇是姐妹关系、在已和温良贤淑的白蛇成婚的情况下,一边享受着白蛇给予他的体贴与照顾,一边却不拒绝青蛇带来的“伊底”诱惑。许仙内心没有放弃欲望,他与白蛇的恩爱云雨以及对青蛇的意马心猿象征着传统知识分子“自我”向“伊底”发出的投降信号。
三、法海——道德原則
《青蛇》里的法海一改传统故事里耄耋之年的老者形象,影片里的他清神俊逸、刚毅坚定、态度明确,以镇蛇收妖为己任,压制心里的欲求,执著于遵从规则和等级有序,他的精神思想是由处于人格结构最高层的“超我”进行主导的。“超我”是人类社会文化价值内化的结果,代表着生命的最高道德要求与理想,其主要任务是压抑克制个体最本能的欲望。在法海的世界观中,他一贯遵循着人鬼神妖之间严苛的等级秩序,认为四者间不可逾界。这种价值观代表了人类世界虚伪的社会教条,它不是以人性的本质和特点作为出发点,而是以制定的规章法则、僵硬的教条思想作为准则,它忽视了人的感受与本能,站在制高点强硬地对人性进行干预与阻挠。
令人深思的是,法海虽作为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却也难逃来自“伊底”的欲望纠缠。青蛇与白蛇作为象征“伊底”诱惑的妖精,在紫竹林帮助怀孕的村妇挡雨产子,目睹此景的法海看似是顿生善念放两蛇一条生路,实则是不敢在罗衫半解、充满诱惑的村妇面前多待半刻的逃避。这里可以看出法海的理智与道德已经不受控制地屈从了自己的欲望本能,这也象征着他的“超我”原则已经被“伊底”情欲本能打败,“伊底”暂时取得了思想上的主导位置。电影这里传达了过度禁欲不能被人性本能所容的思想,“伊底”的快乐与享受具备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强制压制与束缚是不可取的,其必然会遭受到生命本体“伊底”的拼命抵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与弗洛伊德的“被强制压抑的性欲本能是人类社会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最大源动力”理论一致,同时也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所提倡的“否定神性、肯定人性”等现代启蒙思想相吻合4。最后,他早已忘却了原先的宽容和慈悲,不仅拆散了白蛇夫妻,还造成了洪水四溢,金山寺塌陷的灾难。
结语
《青蛇》的背景设置在人、神、妖混杂的虚构世界中,以特殊的审美角度和理性的视角进行切入。影片主题围绕着“情”字展开,深入刻画了深陷情爱泥沼中験女痴男的心理变化,深层次地挖掘了其背后潜藏的人性,凸显了人类人格心理的不同状态。导演以人文主义的角度赋予“妖”、“神”同人类一样的人性,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等级观念,其传达的思想内涵复杂深厚,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在正视人类七情六欲之需并升华人性主题的同时,也呼唤了人性和欲望的回归,这也正是该影片经典永流传、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艾璐璐.颠覆中的复归——论影片《青蛇》中的古典美学意蕴[M].电影文学,2007(16):30-34.
[2]曾建平,肖三蓉.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6(03):17-19.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23.
[4]陈辉.人与“妖”的千古绝唱——评徐克电影之《青蛇》[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