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小學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去改变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将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接下来,我们探析一下新课标下以及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整合;有效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知识的整合,改善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复习,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数学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建设高效课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相关问题。
一、 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育的现状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时候动脑思考,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解题方法,勤加练习。但就是这个过程需要多次重复,很枯燥很烦琐,所以学生会选择知难而退,慢慢地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抗拒数学学科。学习数学知识就应该迎难而上,知道难点就要主动出击去解题,只要问题一次解决好,那么就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抗拒数学学科也影响学生建立那张数学知识网,数学知识是相互贯通的,小学知识更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因此,抗拒数学、不去自主学习实在是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大障碍。
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灌输知识,教给学生模板,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往往只重视学习“套路”,按照模板代入,缺少自己的思考过程。西方教育与我们不同的就是,我们总是运用传统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这样的方式只是学生一味地接收,是否真正地接受了这些知识,教师也不得而知。学生也没有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意识,除了死搬硬套,没有任何经验的累积,没有想象能力,过于依赖教师,更不要说什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还是教师的,并没有实实在在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学生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应该把培养思维当作是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学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重视,教育专家纷纷要求构建信息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作为数学教学最基础的小学教育更应该改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形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投入学习兴趣,灵活掌握知识点,不只是应对考试,也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开口的自信,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就要改良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重心,让学生不吃力的去理解数学,运用一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将自己的课堂融入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也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将数学的相关内容贯穿于课堂,多样化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可行。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注意改善课堂氛围,时刻关注学生,时刻改变策略。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教会,让学生掌握知识,编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网,培养学科相关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学会自主思考。全程动脑的课堂才是活跃的课堂,只有淡化教学形式主义,才能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但这又讲究教师的课堂展示方式,看能不能吸引到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养成才更加重要,学生应该多多思考,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一改往日里自己掌控全局为学生灌输知识的做法,重视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们在平日课堂上自主思考。历来学习知识都需要由浅及深,从概念入手再掌握解题技巧,小学数学教育是打基础的过程,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牢固,那么后期的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尽力用有效的策略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创新,重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于教学中。这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形成十分有利。在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去了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内容,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图中有多少正方体、长方体,然后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课堂是多样化的,这样的课堂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让学生念念不忘的,反观以往枯燥而又单一的数学课堂,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怎么会让学生厌烦呢?教师应该发掘多媒体价值,提升课上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短片小视频,动画的形式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中可以是小学生们都喜欢的动画片主人公,比如动画主人公在做数学题,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暂停视频让学生来帮助主人公回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走神。
(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线上交流
现如今时代发展迅速,网络已经普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教师也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网络技术普及生活,方便又快捷,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班级微信群。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便利,与家长多多保持联系,在班级群里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包括学校的一些任务都可以告知家长。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检查等等,教师都可以在群聊中告知家长,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将学生读书的视频发到群聊中,在检查后,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指点需要进步的同学。这一方法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氛围也轻松愉快,一改以往的枯燥应试型教育,既掌握了课程重点,又为形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供帮助。
(三)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
虽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按照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的那样,一字不落地念给学生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实质上还是在被教师灌输知识。学生仍然扮演着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样不仅不会提升课堂效率,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可以让多媒体技术发挥该有的作用。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课堂的高效发展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并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优势,逐步改善依靠教师进行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小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去了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内容,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然后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们多多动手,通过画图和标记去进行解题,画图可以提高学生解题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与其自己求解虚化的题目,不如直截了当的用信息技术去展示,图形结合,一目了然。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多多注意让学生去积累经验,多多动手,在认识几何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固体胶、硬纸板、剪刀来做出自己所理解的各种几何体,或者从家里带一些自己认为符合的几何体。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加深记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不那么枯燥,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那么成绩自然提高。
(五)设置创新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课堂上设置创新型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创新型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就算回答错了,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不要单纯地进行一些形式化问题。如果问题设置得有趣,是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的,那么课堂的氛围也就被带起来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主体权,所以有选择性的、小范围性的提问一定是不能采用的。
例如,在小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位置,那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一个边长相等的表格,再画出两个一样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几种移动办法,哪种移动办法距离最方便。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作图的时间,又可以清晰的表示出来。教师应该借助程度好的同学来调动程度不好的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整体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课堂的参与感。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己培养学生方式和方法了。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提问质量,改变自己提问的方式,改善自己的提问细节,养成自己提问的好習惯。同时也要避免学生逃避提问的心理,多多引导,形成良好的互动式课堂氛围。多媒体画图等技术需要教师认真去学习,只有教师熟练应用,那么课堂才会更加流畅,只有教师耐心,学生才会喜欢,教师不耐烦的态度或者是挖苦学生的行为,这些做法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多多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彼此间多多信任。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这个时候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培养关系的好时机。
三、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高效课堂的创建刻不容缓,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且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升教师教学的效率,更能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8(34):41-42.
[2]杨云,周辉.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农家参谋,2018(21):156.
[3]傅永飞.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108+110.
作者简介:
蔡丽娟,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