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鱼
从证实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升级。如此关乎生命安全,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适度的焦虑是正常反应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人类始祖在原始丛林法则中与环境作斗争、适者生存进化而来的基本情绪。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我们面对危机时,可以适度提高大脑和肢体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帮助我们脱离险境。正常情况下,适当的焦虑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危机意识”,促进个人的人格整合和社会化进程,推进我们不断完善自我。
普通人面对这场可能波及自身及家人生命的严重事件时,焦虑是身体的第一反应,尤其是处于急性期时,焦虑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包括精神焦虑、躯体不安、认知偏差和“逃避”“偏激”行为等。大部分人面对压力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保持自身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当焦虑的程度超过了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就可能出现病理性焦虑,影响生活和工作。
疫情恐慌下可能出现这几种焦虑障碍
1.疑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的笼罩下,部分人会更容易接受负面消息的消极暗示,过分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比如普通的咳嗽、流涕、头痛头晕、困倦等,并将各种不舒服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越是对比症状就越觉得像是新冠肺炎,精神越是紧张,躯体的不适感就越是被放大、加剧,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要发烧了”“我肯定被感染了”。于是陷入“疑病-焦虑-躯体不适-焦虑加剧”的死循环中。
在这种心态下,大批人因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就涌入医院强烈要求检查,动辄要做胸部CT、试剂盒筛查新冠肺炎。很多人检查后、甚至隔离后检查都是阴性的,自己倒是放心了,却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和患者的救治时机,还有可能在扎堆挤医院的过程中被感染。
2.惊恐发作
一些本来就高焦虑程度的人在压力之下,會引起程度更加剧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常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闷、心跳加速、胸痛、大汗淋漓、手足发麻、头晕、窒息感,大多数病人描述这是一种濒临死亡感,非常可怕。
惊恐发作在平常的综合医院也不少见,在本次疫情影响下,一些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的家属,甚至是健康人在极度焦虑状态下不乏出现上述表现,加重人们对本次疫情的恐慌。
惊恐发作经常会被误以为心脏问题,实际上惊恐发作不会带来生命危险,也不会引发心脏疾病。一般发作时间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即可以自行缓解。脱离压力环境、转移注意力都能快速帮助症状消失。
3.强迫症
疫情之下,所有的媒体都在宣传洗手、消毒与戴口罩的重要性,市面上早已“一罩难求”。在这种氛围下,有强迫性人格或本来就高焦虑的部分人群,可能因此患上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性观念,如过度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接触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纠结自己洗手的干净程度等。
在强迫性观念的影响下,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如反复测体温、过度清洁双手及家中物品、过度防护等。有的人洗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不够干净,甚至变得不敢出门,逃避接触一切物品。临床上常能见到强迫症患者的双手被洗到脱皮、出血。
4.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与家人、爱人等亲密关系人群的分离,而出现情绪波动或躯体不适的焦虑表现。例如,因家人需要外出或离开而情绪失控,担心家人被传染、被隔离等,因此过分紧张,反复叮嘱家人戴口罩、做好消毒等。
面对焦虑你可能需要的“心理处方”
1.避免大脑“过载”
在每天铺天盖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消息中,客观、真实的信息已足够让我们心情跌宕起伏。这时候,一些情绪化、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公众的愤怒、恐慌。
谣言之所以比真理传播得更加快,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在“信息不对等”情况下的焦虑心态。特殊公共事件下,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轰炸,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想要每个人都时刻保持一样的理智、冷静是很不可能的。
我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学的临床医师,日常对亲友辟谣N次,也曾一度烦躁不已。这时候,你需要适当控制自己对信息的获取,放下手机、关上电视机,让信息及情绪“过载”的大脑清空一下储存。
2.渐进放松训练
当我们发现焦虑使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产生各种身体的不适时,不妨试一下渐进放松训练。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一张一弛做两遍,然后对那些感到未彻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训练。
具体操作是: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场所,调整呼吸让自己大致平静,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按照指导语进行顺序放松:右手、右前臂、右上臂→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前额、眼→颈、咽喉→双臂向前、双臂向后、耸肩、肩背部→胸、腹、臀部→右大腿、右小腿(脚尖向上,脚尖向下)、右脚(内收外展)到左大腿、左小腿(脚尖向上,脚尖向下)、左脚(内收外展)。
温馨提示:配合轻音乐和声音好听的指导语效果更好。
3.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隔离在家的时间里,多少人一天到晚穿着睡衣、蓬着头,已经在吃了睡、睡醒刷手机、刷累了再吃的生活中迷失了昼夜感。这样没有规律的作息不仅会让我们长膘,还会让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也不利于健康和工作学习。眼看就要返回工作岗位,对于平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恢复正常作息势在必行。
尽管不能出门,但不妨做一些小调整,帮助我们恢复规律作息。这里有个小建议:按照平常工作的时间点正常起床洗漱,换上外穿的衣服,在固定的时间点就餐,在卧室以外的地方看书、与家人聊天或其他事情,在固定时间娱乐、运动。这样的仪式感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找到作息感。
4.陪伴家人,记录美好
凡事都有得失,这个被迫隔离在家中的最糟糕的春节,何尝不是陪伴家人的最好时光?假设一年中只有春节7天能回家和父母见面,去掉聚会应酬的时间,还有3天,那么我们在20年中陪伴父母的时间,大约就只有2个月。
不妨珍惜现在,关注自身、家人,陪家人一起做些开心的事情。记录每天发生的,最让你平静或快乐的事情,标记在手机上、电脑上、床头等,能随时看到的显眼位置,感到沮丧或烦躁时就看看这些被记录的美好,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5.寻求专业心理指导
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无法通过上述方法放松和自我调整,你还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救援。12320热线、全国心理救援热线均7至24小时在线。国家卫健委已发表了《新型肺炎紧急心理干预指导原则》,目前全国仍在集结力量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心理援助热线队伍,为有需要的人保驾护航。
寒冬之后,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心理援助的漫长战役才刚刚打响,无论病毒还是焦虑,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有信心打好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