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兵
实验创新正日益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背景之下,在面对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的背景下,物理教学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纯粹的知识讲授,不能再满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实际上,实验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可以说从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开始,实验创新就伴随着物理教学而不断发展。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实验创新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传统的实验创新包括多个领域,包括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实验技术的创新,实验评价的创新等,在诸多创新中,又以实验技术创新最被教师所关注,因为实验技术的创新往往能够让教师耳目一新,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太多的追求实验技术的创新而忽视了实验创新的内涵,那实验创新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更大的风险则在于忽视了学生建构知识的需要。因而笔者以为,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更多的要关注形式与内涵的共同创新,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初中物理实验创新的目的与现状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容易陷入目的与过程纠缠的状态,很多时候容易为了形式创新而忽视了实验创新的目的。因此实验创新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实验创新的目的是什么?不妨来看一个实验创新的例子: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通常会设计这样的一些实验:用小吸盘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生活中的小吸盘挂钩实验,用吸管吸饮料的实验,覆杯实验,瓶子吞鸡蛋实验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实验都是由教师向学生演示的。后来的一些改进措施则是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由于这样的实验与传统的学生实验的测量、测定不同,其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得一种体验过程,从而建立起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思路,对应着实验组织形式的创新。
这是近年来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最常见的实验创新形式,其目的是什么?笔者以为不是为了创新本身,而是为了激活与释放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体验)的过程中,更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并理解实验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这个目的,那创新就会变味。例如有教师搜集了能够证实大气存在压强的许多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准备了许多器材,让学生逐个去完成这些实验。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学生的思维加工效率其实非常低,因为太多的实验必然让学生的思维走向重复,而重复必然降低效率。坦率地讲,这正是当前许多实验创新的现状。
笔者以为,实验创新首先要关注创新的目的,而实验创新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让学生高效加工实验过程与现象进而得出实验结论。明确了目的之后,还要关注实验创新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实验的创新主要应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了过程,才有得出正確结论的基础。
总的来说,实验创新需要不忘“初心”——实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实验以更新颖的形式、更简洁的过程吸引学生,不辱“使命”——实验创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创新发挥真正作用。
二、技术创新是物理实验创新的必然
其实,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而言,实验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形式创新。因为初中物理知识的描述是相对固定的,而如何理解这些知识,需要的是实验的支撑。因此除了实验组织形式的创新之外,实验技术的创新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理念,运用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方法、技能,进行物理实验教具(或实验装置)技术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这一实验中,“玻璃钟罩”实验是最为经典的实验之一。众所周知,这个实验的思想是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而之所以要运用逻辑推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无法真正全部抽完,因而得不到真正的真空;同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钟罩内的声源置于底座之上,其必然会导致声音通过钟罩向外传播。
分析可知,凭初中物理实验的条件,没有真正能够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的装置(实际上真空度与真正的真空相差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能够采取创新的思路,将玻璃钟罩底部传声这个因素消除掉,那在运用实验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时,学生将会更加有兴趣。那么,如何使得声源与底座之间隔开呢?梳理相关创新手段,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思路:
创新思路一:用隔音棉垫在声源下面,阻隔声音从此处传播的路径。
创新思路二:用棉线及胶带,将声源悬挂在钟罩内,这样与钟罩接触的只有一根棉线,虽然理论上仍然有传声的效果,但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创新思路三:用“磁悬浮”的方法,在底座与声源之上,分别安装磁悬浮装置(不是简单的两块磁铁,网上可邮购一些磁悬浮的工艺品),从而实现声源与底座之间的完全隔离。
相比较而言,创新思路三能够让学生的观感比较直接,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再受声源与底座接触而产生的干扰,这样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时候,思路会更加清晰,学生对自己的推理结果也更加相信。由此判断,从实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思路三,该思路的最大特点,不只在于“磁悬浮”技术的应用,而在于简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逻辑推理的基础更纯粹。类似于此的,还有这样的一个实验创新案例:
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是一个重点。在教学中通常教师会让学生去设计实验,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控制质量不变而改变速度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用同一个物体A从不同高度滑下来去撞击物体B,然后看B在同样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A物体动能的大小。笔者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学生刚开始的思路比较乱,后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实验创新的过程,只要抓住本实验的实质——控制m或v不变,去改变v或m,如果所用的更为巧妙,那控制变量、改变变量就会比较新颖,这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关键。
实际上有一个学生的设计就比较巧妙:在桌面上准备两个玻璃弹球,然后准备一把直尺。当用尺“平动”着将两个质量不同的弹球推出去时,就可以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如果用尺“转动”着将两个质量的弹球推出去时,就可以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验创新中,没有新颖的器材,没有眩目的操作,一个简单的平动保证了速度相同,一个简单的转动保证了速度不同,这样的控制变量对于学生的理解而言,没有任何的难度,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的思维高效加工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这样的思路来自于学生,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际上学生实验创新的成果,这显然是意义非凡的。
三、物理实验创新必须关注实验内涵
其实在上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经明确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在追求实验技术又或者是实验形式创新的时候,是不能忽视实验内涵的。如果说实验技术的创新更多的是保证实验有创新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那对实验内涵的关注,则是实验创新的源泉。
例如,在上面的实验创新案例中,无论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还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紧扣了“声音传播过程中的介质”与“控制影响动能大小的质量与速度因素”两个本质,而只要扣住了本质,那在寻找更好的实验技术的时候,也就不会偏离实验的方向,这样的创新过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对创新实验内涵的一种理解。
其实,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好多实验都可以通过实验内涵分析的方法,抓住实验内涵,再改变实验形式,从而就可以实现实验的创新。对于初中物理而言,这可能是最为有效的实验创新思路了。
此外,实验的内涵还在于“做”,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是一种动手动脑的綜合性体验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激活,学生的思维会围绕实验现象而进行精细加工,于是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就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匹配,这显然是有利于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的。
当然,好的实验创新应当是技术创新与内涵坚守的结合,技术创新支撑下的物理创新实验,坚守着实验的内涵不变,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变式教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物理实验创新还要立足于做、着重于思、着眼于疑、着力于放,从其实践性、启发性、探索性、自主性等方面促进学生手脑的有机结合,这样实验创新就能够较好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所创新的实验也就能够与日常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就能够起到创新实验促进物理教学创新的作用。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需要创新,物理教师建立创新实验的思想,通过创新实验推动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这可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江阴市教育科研专项资金项目——指向“学科素养”培育的物理课堂转型(JY2019C0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