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入门篇:未成曲调先有情

2020-11-02 02:17牛红梅陈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读书

牛红梅 陈宏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书及历史故事中的孔子,引发读书兴趣(重点)。

2.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论语》的方法,增加读书兴趣(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今天我们也来寻访孔子,走近“至圣”。

二、言史实,看孔子

1.关于孔子家世——孔子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明确:(1)孔子出生时家道已衰落,算是平民。(2)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算是贵族后裔。(3)传奇出生记载,老夫少妻。

2.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与春秋后期同步。

据资料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0多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国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明确:时势造英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定会出现力挽狂澜的思想者与行动者。

朱熹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康有为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

伏尔泰说:“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附不同历史阶段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看法:

3.关于孔子的人生经历

求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向老子问礼,向郯子学职官,向师襄学琴。

从政:第一段:20岁—21岁,在鲁,任委吏、乘田吏;第二段:在鲁,51岁—55岁,任中都宰,后任司空、大司寇,后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弃官离鲁;第三段:55岁—68岁,凡十四年,历卫、陈、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虽多受礼遇,但并不重用,形如“丧家犬”,最后回到鲁国。

从教:第一段:22岁—35岁,在鲁,创办私学,收弟子南宫适、颜路(颜回的父亲)、子路、曾点等;第二段:38岁—50岁,避鲁,收弟子颜回、子贡、子羽、子禽、公西华、子游、曾参、子张等;第三段:68岁—73岁,回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

明确:关于孔子的经历——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经历,就是积极入仕,却多次失败;转向从教治学,却成就辉煌,成为“至圣”。

三、讲故事,品孔子

1.登堂入室

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故事大意:一天,子路在孔子家奏瑟,瑟声中饱含杀气,孔子不高兴,就委婉地说:“子路奏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了,但是还不能进入内室,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奏瑟啊?”

2.侃侃而谈

出自《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故事大意:孔子举动力求合乎周礼,在朝廷上,国君不在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恭敬不安,非常小心谨慎。

3.鸣鼓而攻

出自《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故事大意:冉求在朝中做事,想试行新法,去求教孔子,孔子属于保守派,自然痛骂冉求,但冉求一再坚持自己的看法,于是孔子向众徒发出号令:“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你们可以一起向他进攻!”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孔子形象。

四、追问《论语》基本面貌(填空提问)

1.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语录体,20篇,约492章,共计11 000多字。

2.《论语》二十篇大多以人物为篇名,如“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也有以内容为篇名,如“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无论哪一种,都跟本篇开头的第一段话有关。

3.核心思想是“仁”,凡109处,是礼、乐、忠、信、孝、勇等的总纲。

4.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今本《论语》的来历。《论语》大约在汉文帝时已定本。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本《论语》;西汉《鲁论语》和《齐论语》;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汉成帝的老师关内侯张禹 《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今本《论语》等。

五、依据《论语》结构形态,探求《论语》读书方法

明确:《论语》结构形态有两种:第一种表现为显性的、静态的结构形态,称之为一本书的“外结构”,即篇章结构法。第二种表现为隐性的、动态的結构形态,称之为一本书的“内结构”,即孔子与弟子、与时人的互动及发展为线索。

明确读书方法:

1.第一种:纵读法。从头到尾,依序顺从篇章次序而读。

2.第二种:横读法。以孔子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围绕核心概念跳读。

3.第三种:时间轴法。基本上以时间为主线。

4.第四种:人物分组法。一是孔子与孔门弟子,主要在上论十篇,从孔门十哲入手;二是孔子与时人,主要在下论十篇,从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季康子、阳货、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人入手。

六、课堂小结

了解了孔子与读书的方法,弄清楚了两种结构形态,读《论语》就可以或纵式读书,一贯到底;或横式读书,概念为线;或前后为界,各论十篇;或参照年表,时间为线。课下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论语》。

教学反思:

这是第一次尝试上整本书阅读课,又是《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节课,对于如何上,我也费了一番心思,认真阅读了一些专家的专业文章,最终确定了“知人论世”“知书达礼”“读书求法”的教学思路。

首先来说“知人论世”。对于《论语》学习,绕不过孔子,如何引入孔子?是给学生一个圣人的定位,还是开篇即还原孔子亦是凡人的判定?选择哪个路线?不妨向古人求助。我选用《史记·孔子世家》里的“太史公曰”作为导语引入,语言平和、浅易,内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看“前人”议“前人”,让“后人”学前人智慧。同时找“野史”,讲故事,补亮点,关于孔子父母年龄差,孔子贵族后代的身份,孔子的人生经历、关于孔子与弟子间的小故事,一一道来,学生也有兴趣参与其中,不知不觉间学生熟悉了孔子的“口音”,接纳了孔子这位看似遥不可及的圣人。

再说“知书达礼”。这里的“知”是了解的意思,“书”自然指的是《论语》。那么如何介绍《论语》?又是一个枯燥乏味的点。于是补充《论语》出土、一步步被发现,以及为降低学生阅读难度而选择杨伯峻版《〈论语〉译注》,为的是给学生以坚持阅读《论语》经典的信心。目的是到“礼”那里去,只有阅读了,才有“思想”理解与认同产生的可能,才能够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才有践行的可能。

最后说一下“读书求法”。对于这本语录体经典,学生们初次进行完整阅读体验,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这份读书的热情,给他们提供读书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心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当阅读的热情火焰被点燃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现在想来,这样一节起始课,对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全面了解孔子,了解《论语》及类似语录体著作是很有帮助及引领作用的。可以说这是一节“兴趣”导读课。

教学评价:

牛红梅老师讲授的《论语》系列专题课是 “国学经典进校园”专题研究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无论是牛老师对教学教研的勇于探索,还是对国学经典的钟爱程度,都让人感动。

在牛红梅老师的第一节专题课中,主要有两方面的目标:还原孔子本尊,贴近《论语》本色。为了让高中生快速而深入地认识孔子其人,贴近《论语》本色,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牛老师做了四方面的努力,即追索孔子出身,罗列身后评价,陈述孔子生平,举出典型故事,以“知人论世”“知书达礼”“读书求法”的教学思路,实现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展现了一位老教师的深厚积淀和学术底蕴。当然,如果能将这几方面的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就更好了,比如将名人对孔子的评价这一部分换位到孔门师徒小故事的后面,从而将孔子其人这个思路整理为出身——经历——追求——身后评价,这样在条理上会更顺畅一些吧。

作为一堂国学经典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海量丰富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论语》本身信息量繁复,教师想补充的内容浩如烟海,如何进一步精简内容,处置轻重,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难题。比如关于《论语》定本这一块内容,如果翔实地补充起来,在课堂上会占据一段宝贵的时间;再比如牛老师这堂课将重点放在了孔子其人上,《论语》读书法这里最后剩下的课堂学习时间会大幅度减少,这是整本书阅读绕不过去的话题,即课上与课下时间如何划分与整合,需要执教者进一步思考。

还原孔子本尊,让学生在读书前了解孔子其人、其家庭、其主要经历,贴近《论语》本色,让学生初步接触孔子的人生追求、儒家思想的一些核心概念,掌握国学经典读书的基本方法,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是作为《论语》整本书阅读第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让人对后面的系列课充满期待。

基金项目: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十三五”教育科學重点研究项目“国学经典进校园”(HJZ135-002)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读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