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
你知道最常见的儿童慢性病是什么?是龋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蛀牙”。它高居儿童慢性病首位,是居于发病率第二位的哮喘的5倍!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3岁儿童中50.8%有蛀牙,平均每个人有2.24颗龋齿,治疗率只有1.5%!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龋齿问题足够重视吗?
坚固的牙齿是怎样被损坏的?
牙齿的外层是牙釉质,几乎完全由磷酸钙构成,非常坚硬,牙齿内部含有有机纤维,这让牙齿足够坚韧。可是等牙齿发育成熟,牙釉质就没有自我修复或再生的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平常人们说的牙齿敏感就是因为牙釉质遭到破坏,导致暴露了牙本质层。
什么是龋齿的“元凶”?
虽然人们时常将龋齿和糖果联系起来,但龋齿的真正元凶,其实是细菌。口腔温度恒定,湿度高,是口腔内几百种细菌或真菌的温床。在正常状况下,它们会在口腔内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和平共处,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诱发龋齿。
在正常进食后,这些细菌会和食物残渣、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唾液一起,共同在你的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透明无色的薄膜,也就是牙菌斑。如今精细化的饮食更加柔软,需要的咀嚼过程更少,无法磨平牙齿的小凹陷或缝隙,给牙菌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那些紧挨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接触不到空气,只好开始做无氧呼吸。此时,口腔内稳定的生态系统就打破了:在这种环境下,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等细菌,会将口腔中的糖类转化为乳酸,让口腔内的pH值迅速降低,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它会持续附着在你的牙齿上,不断产酸。如果这些酸无法被唾液及时缓冲,再加上没有养成刷牙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再坚固的牙釉质也会逐渐被腐蚀、脱矿,形成小坑。等到这个“小坑”钻穿牙釉质,深入牙本质,到达牙髓,最终触及牙神经的时候,也就形成了龋齿。
如何预防儿童龋病?
1认真刷牙
龋病在早期阶段,牙面还没有成洞时,只要认真地刷牙,经过干预或阻断,就可以终止龋病的发展。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正确刷牙的好习惯,坚持饭后和睡前刷牙,每日至少2次。
牙科医生建议,幼儿在长出第一颗牙(半岁)时,父母就应开始给他们刷牙了,这时可以选择戴在妈妈手指上的指套牙刷,用清水给宝宝进行牙面清洁,不需要用牙膏。
2适量应用含氟牙膏
科学家发现,饮用水中含有更多氟化物的人较少患蛀牙,这就促使公共卫生机构和生产商在自来水、牙膏、漱口水和其他产品中添加氟化物。龋齿和蛀牙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下降,氟化物的使用功不可没。但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过量氟化物也会导致牙釉质发生明显结构变化。如牙齿褪色和氟牙症。所以,儿童牙膏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适量最关键。
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儿童从2岁开始使用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小于3岁的儿童每次应使用米粒大小的牙膏,3岁以上儿童每次应使用不超过豌豆粒大小(0.25克)的牙膏,直至6岁。
3使用牙线
孩子使用牙线的必要性重于成人。儿童的牙齿在发育初期会非常紧密,但随着颌骨的发育,牙和牙之间会出现缝隙,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这个时候如果不把牙缝之间的食物残屑清洁掉,在牙齿相邻的接触面就會发生龋齿。
4餐后及时清洁口腔
除了早晚刷牙之外,帮孩子养吃完饭、水果、小食之后,及时漱口的好习惯,有必要的话可以用牙线、漱口水帮助清除和抑制口腔牙菌斑的滋生。
5控制吃糖
控制吃糖的频率比控量更加重要。如果孩子喜欢吃糖,就一次吃够,最好在餐前吃,饭后及时清洁口腔,这样比一天吃三五次糖患龋的风险要小很多。家长还可以选用防龋的棒棒糖或者糖的代用品来替代致龋的蔗糖。
6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及时排除口腔疾病的隐患。发现龋齿、牙齿不齐等症状不要拖延,一定要尽早治疗。牙科医生建议第一次做牙科检查不应迟于1岁。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
7为适龄儿童进行涂氟和窝沟封闭
涂氟:
满3岁的宝宝,建议常规涂氟防龋。一般每年2次,也可以由医生根据宝宝牙齿状况,决定涂氟次数。
窝沟封闭:
牙齿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很多窝沟。儿童新萌出的恒磨牙窝沟较深,容易藏匿食物残屑,从而引发龋病。针对这些磨牙较深的窝沟点隙,用一种含氟的制剂予以封闭,这样便于清洁又能释氟,预防龋病的发生。一般来说,6~7岁:可对第一恒磨牙(六龄齿)进行窝沟封闭;11~13岁:可对第二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是否需要对孩子的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每个人情况不同,应听取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