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以莆田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20-11-02 07:15黄林生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安徽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莆田城乡规划体系

黄林生 (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意味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明确,标志着城乡规划专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1],对城乡规划的内容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如何转换当前城乡规划教学模式以更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如何实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如何高效、合理、科学地完善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是当下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且面临转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莆田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是在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四年制)基础上创办的新专业,于2017年9月开始招生,同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停招。在“理转工”的背景下,将面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发展问题,而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这导致了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新专业的要求。为避免“理转工”背景下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定位不够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实践项目与行业实际要求脱节、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等问题,顺应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常态,结合地方对规划人才的需求[2],在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推陈出新,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以适应新阶段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所讨论的莆田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能为同类情况的院校提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参考。

2 现行实践教学课程现状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莆田学院在2016年针对转型发展而进行的教学计划修订的过程中,本校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归纳为“五大块两小块”,即军训与生产劳动、实习教学、实训、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这五大模块类型(具体见表1)以及课内实验、第二课堂,学分占比为34.7%。

原有实践环节从内容上涵盖基础认知、拓展练习、田野考察等项目,过程主要以观察、记录、梳理及总结为主,实践成果通过图纸绘制、日志撰写及调研报告进行展示。通过这一系列专业实践教学流程及成果的监控与考核评价,结合课程转型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结构的调整,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2.1 实践教学内容片段化,各环节缺乏有效联系

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联系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统筹安排,导致部分内容交叉重复。如“城乡规划认识实习”以对象选择、现场参观、知识点解析等方式为主,通过考察城乡道路、绿化环境、建筑类型等初步建立对专业的认知,导致学生受到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以及教师指导的局限性等影响,较多选择已有的解释型的论述和对象,而忽略了探索型选题论述[3]。同时该内容与后期的实习教学中的“城市道路与交通实习”“建筑设计基础实习”课程有一定的重叠。同时,实践内容陈旧,多是地方本土考察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专业方向未能很好地对接,技能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实践开展不足。

2016版莆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及对应学分一览表 表1

2.2 实践项目开展形式单一,细节待完善

当前的实践教学实践体系运行已有四年,开展方式按部就班,局限于传统模式: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风景写生实习”通过分组指导、校内取景、手绘练习,学生虽能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兴趣点,但实践环境与日常授课一致,易造成审美疲劳及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绘图思维的拓展;在实训及课程设计环节,专任教师以科研转化教学为模式,探索“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情景式”实践训练,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学生课程选题的要求。此外,规划训练需要的地理数据地形图及遥感图像等相关信息未有效建立,部分课程设计陷入无地形图可用的尴尬境况。

2.3 实践平台联动性不足,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莆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校内外建立诸多实践平台和基地,但重知识、轻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有些流于形式未能发挥作用。首先在有限的应用课程中,技术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尚未建立一体化的有机联系,导致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深入。其次,校内实践平台缺乏空间弹性及合理的规划,校内城乡规划实验室兼具了器材室和图像处理工作需求,未有独立的操作环境,学生在应用技能实训方面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平台之间未创立有效的机制进行联动,导致利用率不高,如在与福州市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莆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中仅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有所参与,日常未能有效沟通交流,平台优势等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层面,均应加大服务地方实践以及加深与实践平台的合作共振。

2.4 实践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灵活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和核定标准是检验学生实践成果的主要标尺。当前实践课程成绩以学生考勤(占比20%)、实习报告及实习日志(占比40%)、实习答辩(占比40%)比例设置为主要形式,考核机制较为单一。在整体实践过程的监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上仍有诸多不足:如学生在校内的课程实训与校外实践的衔接机制及统筹考核标准未建立;实习形式过重,训练内容缺乏;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研究、科研项目及行业规划的管理办法未出台;从校内实训、师生评价、行业实践及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和奖惩激励办法未完善以及未能结合当前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思维灵活进行评价,对实践成果未能充分利用,无展示与交流空间。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内容与途径

3.1 重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构建优化实践体系

围绕新版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着重以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及拓展能力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项目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比重,充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因此,在2017版、2019版均重新考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提高为46.7%(2017版)、44.2%(2019版)(见表2),对课程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如在实习教学、实训及课程设计版块,删减“城市道路与交通实习”“建筑设计基础实习”,相关内容并入了“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新增了“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与“城乡调查实习”,减少了实践重叠的部分,从专业技能培养延伸对社会人文观察,从传统图像处理方式拓展到新技术运用(如数字测图技能),完善了城乡规划专业工科五年制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同时专任老师应将实践内容丰富化、开展形式多样化,如“城乡规划调查实习”融入地方需求,建立地方联系渠道,协助展开调查,而不拘泥于校园的区域,实现成果共享;“建筑模型设计”利用传统建筑亟需保护的特点,以点带面,以义务测绘、模型制作的形式展开具体实践,学生通过真实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等。

3.2 搭接多层次实践平台,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学校与专业自身的条件、办学特色以及地方和区域的专业需求,适时转变与调整传统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专业方向需求有目的、有针对地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利用实践平台的多样性和联动性,加强科研转化教学、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内容。一方面以“请进来”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或一线设计人员加入实践教学课堂,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解决规划设计的疑惑,如在“工程实训”中引入设计院专家参与机制;另一方面,鼓励“送出去”培养模式。即与各大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借助基地平台成熟的条件,定期开展教学合作,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平台的实践项目中去,“坚持真题真做,真实的甲方,真实的基地,教学相长,掌握基本专业技能”[4];同时,建立校内实验室平台,推动教师的科研课题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组建地方规划服务团队,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并采用科研教学一体化方式,使学生在校内也可直接或间接接触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为今后走上社会岗位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多平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的联动性和高效性。

2019级莆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及对应学分一览表 表2

3.3 利用现代新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规划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更新迭代,结合国家、地方对规划人才提出新的任务,这就要求当代学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自我专业的学习,如可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素材等开展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如超星学习平台及慕课等),将实训指导方案、实践教学视频等通过线上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也可进行反复回看巩固,这既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又能提升学习效果。这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平台的运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教与学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实践指导老师提出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形式与手段多元化的目的。

3.4 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丰富实践成果

当下莆田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到勤率、完成度及答辩情况按一定的比重进行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针对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职业素养和动手操练能力的考核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理论应用水平,也不能真实体现实践过程学习情况。因此,调整实践评价机制应以事实为依据,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倾斜,构建科学、客观、合理、规范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即实践前有计划、实践中有记录、实践后有总结、实践成果有展示的评价管理机制[5]。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过程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以及成果考核等。在考核过程授课教师也应当跟随教学改革步伐,继续尝试新方法[6],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单位反馈等形式。此外借助当前“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方式,利用QQ空间、微信平台等手段,对实践成果进行网络投票评价、网络宣传等,如此形成一整套考评机制,能够有效且全面地对实践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带动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对实践成果的重视和期待。

4 结语

莆田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虽转型不久,但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着重于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从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实践平台搭接与联系、实践评价机制管理与推动等方面入手,整合调整、积极转变、鼓励引导、推陈出新,提出如何深化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与方案,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意识的开展与深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通实践教学的专业壁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莆田城乡规划体系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莆田闹元宵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