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安徽城市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于2020年8月27日组织召开部分中青年专家座谈会,重点就当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城市建设状态成因、营造城市特色风貌的关键问题、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城市建设管控政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及改进意见等方面展开讨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董义雷、高健、徐晓燕、凤元利、程健、冯卫、褚共伟、左玉琅等,安徽省住建厅标准处王晓魁处长,李长青、江冰、连德宏等领导到会指导。
冯卫:探寻城市脉络,保护历史街区,提高大众“感性素质”,形成精品建筑创作,提升城市风貌的氛围。
程健:城市特色风貌是空间品质体验,体现投资成效与价值,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工程建设行业有密切的关系。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招标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六个阶段,各阶段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建议加强政府统筹管理职能,优化顶层设计。提高行业发展水平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是行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持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梳理目前较为混乱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制定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营造特色城市风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建议落实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结合建筑师负责制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模式。维护城市空间的厚度,营造城市空间的深度,体现城市空间的温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凤元利: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范围不断向外围拓展,城市单一化布局,规划教条控制,文化自信缺失,城市建设大拆大建,利益驱动下的地产业产品复制,低价竞争中的设计行业原创动力不足,各种粗放低端的发展乱象导致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城市新区面貌同质化严重,形成“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不良后果。
与此同时,最能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记忆的老城区却日渐衰退,往往形成功能空心化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诸多问题。
老城街区一般是城市商业的发源地,不仅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特色空间的塑造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老城街区仍从各方面影响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历史层叠感和魅力的场所。因此,振兴老城是破局“千城一面”现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城市始终是市民的生活空间,老城更新不应仅仅关注建筑,不是简单的街道整治,而是要关注市民的生活质量,关注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再分配。
老城更新应探索如何自上而下地从构成城市肌理街坊出发,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通过延续老城街区历史文脉,小规模地植入新空间、新业态,使新旧建筑和空间混合并存,还城市于市民,使老城区具备更全面的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各个层面唤醒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
高健: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是造城时代下过于追求规模和效率的结果,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等学科为基础的建造技术的成熟,必然是效率效益最高的模式成为通用范式,必然会产生同质化倾向。城市需要有对抗这种同质化倾向的措施,追求效率但不应唯效率至上。要系统性地认知城市,而不是将城市割裂成孤立的片段。
城市的风貌特色并不取决于城市建设管理者和执行师的个人文化特质,而是由这个城市的人民通过时间积累慢慢展现出来。城市特色不是超然的设计,而应是历史的积淀。真正的城市特色的设计师是时间,我们要做的是保留好城市的记忆和积淀。尊重和发掘原有的城市文脉,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
旧城改造目前存在着文脉割裂、历史断代、文化特征消失的现象。旧城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继承是本底,创新是发展。保护旧城特色一定要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关联起来,不然就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景点而已。继续通过旧城改造实践,发掘和保护城市价值,建立旧城市改造的机制样板而不是风貌样板。
需要打破规划、建筑等条块化切割管理的专业局限。既要专业化,又要综合化一体化。进一步明确细化城市建设主体责任,避免出现管理死角。除了自上而下的管控制度,还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制度。建立大众参与和工程建设后评估机制以及加强城市设计批判。设计层面应加强原创设计,创新设计组织模式,比如集群设计、合作设计,创造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设计创作环境。
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才能有多彩的风貌。城市管控政策的制定多一些柔性和灵活性,少一些刚性约束和量化指标。比如对于保障公共利益的部分,如停车、配套等,采用刚性体系。而对于需要塑造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要素,就应预留充分弹性。
随着城市扩大,在不同的区域,可采用不同的规划管控指标,分区施策。针对某一城市区块,明确管控重点,选取相应控制要素,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导引。
城市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防疫应急体系、防涝防灾体系、城市噪音管控、大气质量、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等等,都需要建立城市级的大数据模型,利用大数据模型对规划建设工作给予指导。加强中观层次的城市设计的指导作用,使之成为联结政府、公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
徐晓燕:总书记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解决旧城改造以及城市风貌特色两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实际上都反应了城市发展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是城市化发展要一定阶段之后盘活存量资源以及精细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目前的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工程技术发展、资信交流增强,同质化倾向成为普遍的问题。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便建筑外立面风格相近,每个城市的内在特质,人们身处其中的感受却差异很大,城市风貌对抗全球化设计趋同的有效手段也许在更广袤的视野之下。
城市的风貌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而是城市整体性内在气质的体现,包括了建筑、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有“烟火气”。余柏椿教授曾经发表文章写道:城市风貌就是“人气场”,一个城市“人气场”越多,一个城市风貌就越明显。从这个层面上看,人的活动是城市的核心,也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如何以人为本,营造更具活力的城市人居空间、更有烟火气的城市街道,是合肥乃至长三角地区旧城改造以及城市风貌提升的关键点。
建议一:加强街道空间研究,改善步行空间品质。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应该更多的关注公共利益,落实在城市空间上的公共利益就是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就是街道、广场、街头游园。在旧城改造中多做减法,增加人行空间。在各类型设计中首先需要研究街道性质,明确界定车行与人行空间,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街道管控措施。对目前实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合肥市控制性规划通则等开展普遍意义的“规划实施后评估”,具体分析目前各类管控的有效性、合理性,对街道退界不做一刀切的要求,营造更具活力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
建议二:城市风貌控制的要求有必要进入城市控规。城市风貌控制的相关规划研究开展的不少,但是苦于难以在规划管控中落实。从现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着眼,将风貌控制落实在控规层面是实施有效控制的手段。这就要求深化目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城市设计发挥更强管控力,在街道性质、街道断面、街墙连续性、贴线率、退线要求、街道停车、开放空间、建筑底层界面、顶层形式等方面提供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刚性管控也要和弹性引导相结合,激发建筑师创作活力。
建议三:推行“片区建筑师”制,形成长期的跟踪机制。随着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对城市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势必越来越高,借助专业工作者力量,逐步打造城市片区特色。
董义雷:城市原本就是一个多维度的巨型复杂体,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强烈的诉求,对这个巨型复杂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巨型复杂体如何走高质量的发展路径,结合先进国家城市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经验,必须提升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层面重空间格局。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自身所生长的地域,这里包含区域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湖泊和地域文化等,这些百年千年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应尊重保护,不能破坏。要显山露水、要随坡就势、要生态融合等,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城市空间格局。
微观层面重舒适感受。微观往往更关注人的行为感受,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应重视公共空间的舒适感受,强调不同行为轨迹下人们对不同空间的舒适诉求。生活性的街区,就要慢行,就要惬意,就要塑造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就要有绿茵。交通性的道路,就要效率、速度和便捷,不能混为一谈。
管控层面重动态管理。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的组织形式也产生了相应更大的变化。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管理机制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状态,不能一个政策、一个规范、一个模式一成不变。这里的动态还包含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也要动态的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也要因人而异。
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巨型复杂体,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多层面的协调与合作,定期的后评估总结也极为重要。
左玉琅: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安徽城市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就有必要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体化,什么是高质量。
一体化的概念已经非常明确,即“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对于“高质量”的发展的概念我们要做认真的分析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总书记指出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低水平城市建设状态。
造成“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成因除了当今社会流通程度高,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促使建筑的建造方法、建筑材料趋同的因素外,我以为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城市扩张简单化。城市扩张主要通过设立各种开发区、新区发展,这些新区设立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单一的土地功能,造成城市的面貌分区明确,对人居环境关注甚少。二是城市空间尺度管控单调。为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各地政府均制定了规划控制的技术管理办法,作为规划设计条件严格执行。以合肥为例,2005年大建设开始时,要拓宽城市道路,形成比较大气的城市空间,规定项目建设必须退道路红线较大的间距,包括地下室也要退后较大距离,虽然不同等级的道路退界不同,一来道路红线比较宽,加上较大的退让空间,造成街道空间尺度过大,均质化程度较高,难以形成不同街道的空间特色,同时又规定了建筑物的体量尺度。上述规定直接造成建筑物使用的场地变小,建筑物设计体量变化小,街道空间单调,人性化程度低等状态。其三有关其他公共政策导致开发企业为经济利益选择建筑的形体尺度,形成单调的城市空间形象。如为控制房价,规定房地产开发多层房屋一个备案价,高层住宅一个价,中间没有过度定价空间,引起开发企业要么将建筑高度降低到多层,要么建筑高度提的比较高,形成突变的城市空间。再如轨道站点地下接入相邻建设项目要收取年度维护费,引起开放商放弃接入。上述问题主要是公共政策引起的结果,要不断调整改进公共政策,为营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创造条件。
营造城市特色风貌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城市的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有滨水城市、滨海城市、山城、泉城等等,也有气候条件造成的气质差别,如北方城市的厚重、南方城市的灵巧等。其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如徽派建筑、岭南建筑、租界西式建筑等,由于传统建筑的尺度比较小,在现代城市高密度大体量建设中其样式的实现难度比较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不同自然环境下,不同地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公共空间包括城市的节点空间、街道的尺度、街道空间的界面,这些涉及人的活动感受,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气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中大的特色空间已经有了明确的控制措施,而对于城市中空间的细节管控目前尚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城市建设公共政策亟需改进。如上海的虹桥新区,城市空间延续老城的密路网、小尺度的紧凑空间,沿街建筑的连续度(贴线率和街墙),建筑退红线很少甚至贴线建设,紧凑的空间使人的活动更方便,给人以文化连续、空间宜人的深刻印象。
城市建设管控公共政策的改进意见。
①一城一策。各城市规模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自然山水资源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各城市应对照城市建设目标评估已有城市规划控制技术措施和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管控措施,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修订。这种后评估工作最长5年进行一次。
②加强城市设计引领。针对城市特色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城市设计,制定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策略并评估实施情况,确保特色显著。
③加强城市背景空间人性化。城市中除重点特色区域外,还有大量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间形成城市的基础性环境和背景性环境。针对不同道路性质确定空间尺度关系,建立明确的贴线率和街墙高度,形成不同体验差别的街巷空间,提高居民生活的人性化水平。
④加强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协调性。城市建设中有很多相关的管理政策,如房价管控、交通管控、市容管控等方面的政策经常影响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城市建设中有相关影响的政策评估,及时消除矛盾,提高协调水平。
⑤发扬“徽匠”精神,提高建设质量。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品质建设,在完成空间控制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相关建设标准,在市政建设中提高道路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标准,提高道路空间的人性化水平,提高空间界面的精细度。在建筑物的新建和改建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标准,关注建筑细部设计的精细度和施工的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