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大学校园失落空间
——大学校园屋顶再利用设计研究初探

2020-11-02 07:15吴雅婧王思雨袁玉国彭琼靓王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安徽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私密性屋面屋顶

吴雅婧,王思雨,袁玉国,彭琼靓,王睿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引言

我国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各地纷纷兴建了大量的大学城,而其中不少的校园建筑的屋面因其建设和管理中的若干限制,在使用中或多或少被有意无意地淡忘忽视,从而逐渐蜕变成了令人遗憾的“失落空间”。正如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人和空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现今众多校园的屋顶空间大量作为校内消极空间存在,割裂了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重新发掘大学屋顶可供合理利用的现有条件从而对其加以有效再利用,这为提升和优化现有大学城的建设成果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和价值。

2 我国大学校园屋顶使用现状

由于当前高校校内景观和活动空间再设计中主要考虑集中于地面,而高校师生平时很少会前往屋顶进行相关活动,从而使得原本校内空间中促发交流的可能性显得较为局限和单一。通过所开展相关实地调研的统计数据同样也对上述判断加以了印证(图1)。

图1 大学师生去往屋顶频率统计图

探究其主要原因多为校方出于安全性考虑,对高校屋顶空间进行了封闭管理;设计之初就忽视了屋顶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价值作用;由于屋顶空间缺乏服务设施从而导致使用舒适度出现问题,而上述种种情况往往还会进一步叠加,从而加剧造成屋顶空间沦为高校中的普遍大量存在的消极“失落空间”。

3 我国大学校园屋顶空间的困境与优势

当下大学生活随社会发展呈日益多样化趋势,学生对于校园空间环境的利用也呈现出更加复合化的特征。因此,如何改变大学屋顶空间当下的利用困境,使之能发挥出更好的活化空间促进交流的效果,这是开展相关再利用设计研究所需要考虑解决的核心问题。

3.1 我国大学校园屋顶空间利用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调研的数据分析(图2),高校屋顶空间的吸引力不足是导致师生不愿前往屋顶空间的主要因素。由于屋顶空间不够美观或没有相应的引导性设施所导致校园屋顶空间无人问津。因此,对于屋面的再利用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充分在结合校园文脉的基础上对安全性、舒适度、便捷性等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图2 大学屋顶存在的问题统计图

3.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校园屋顶空间利用的前提和保证。根据调研数据来看,安全问题仍是高校师生无法前往屋顶空间的主要因素,这与设计和管理中对于屋顶空间的安全性考虑直接有关。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直接采取关闭屋顶空间的方式来回避对此的使用需求,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屋顶空间利用不到位的消极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设防护网,改变地面铺装以及利用绿化的手段增强校园屋顶空间的安全性,使得校园屋顶空间能够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可行的再利用。

3.1.2 舒适度

舒适度是指人们从生理与心理方面对客观环境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而进行的综合评价。当前在高校屋顶空间中屋顶与楼内空间过渡生硬、日光暴晒与风雨侵袭并存、随意堆放杂物和加建装置等问题屡见不鲜。

而作为设计者,在对提升屋面舒适性的处理中则可以通过注意积极处理屋顶空间过渡关系,适当增加遮阳及避雨顶棚,提供多样化的可动式或固定式的休息设施来打造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共享活动区域,强化建筑与景观、室内与室外间的关联,从而提升屋顶环境再利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3.1.3 便捷性

便捷性是指利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区位到达另一区位的便利程度,其反映出空间之间的交流难易程度和疏密关系。通过调研发现,当下即便很多高校建筑层数并不高,但因其与周围环境并无直接联系或导引,使用中常常只能通过楼内的疏散楼梯才能到达屋顶空间,因此要对这类建筑屋面加以便捷利用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难度。

图3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外挂楼梯设计

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设计学院教学楼中(图3),其在对屋顶空间的利用处理中,通过设计外挂楼梯,结合山地特有环境条件,营造出内外皆可通达屋顶的双重系统,从而能起到活化和增强屋顶空间使用效果的积极作用。

3.2 我国大学校园屋顶空间的利用优势

校园屋顶空间由于所处位置上的特殊性,其呈现出明显区别于入口门厅、架空柱廊或地面广场和绿地的空间特性。通过调研整理屋顶空间对于校内师生的吸引要素,不难发现当下校内屋顶空间中的独特优势所在。

3.2.1 私密属性

空间的私密性是指使人具有个人存在感,并可按一定的个人意愿支配的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上既能隔绝外界的干扰,又能满足有选择的与他人交往的被需要空间。从对数据分析发现(图4),不论何种院校性质对屋顶空间的私密性都有较为明显的关注。

图4 不同院校性质对屋顶空间私密性需求

在对屋面的再利用设计改造中,由于校园屋顶空间较之于地面空间拥有更多的私密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屋顶空间私密性特质加以充分发掘,营造出更为独特的微空间环境体验,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对于此类空间使用的私密性需求。在同济大学对其校内一栋150㎡的小建筑屋顶进行的实验性屋顶改造中,在保证屋顶空间安全性的前提下,利用一条完整三维曲线将单一空间分成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4部分,通过多种积极的设计要素和谐匹配,使得校园屋顶空间得以良性的活化和利用(图5)。

图5 同济大学JOY GARDEN改造方案

3.2.2 开阔程度

此外根据调研分析结果还可以得知,校内师生前往屋顶平台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屋顶的视野开阔度高,能够提供较好的校内登高面,可供繁忙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图6)。如何利用其开阔视野来营造有别于地面的不同景观环境效果,特别是针对大部分使用校园屋顶功能的人们更倾向于在黄昏和夜晚在使用屋顶空间进行活动的特点来对校园屋顶加以改造,着手处理好相关建筑特定光环境下的环境营造与利用问题,这也是在再利用设计中所应注意关注的重点内容。图示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屋顶处理案例(图7),其在设计之初将建筑与景观结合,形成了一条校园内的峡谷式公园。校内师生可在屋顶平面上进行不同交流活动,使得校园屋顶空间的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

图6 在视野开阔的前提下发生的行为统计表

图7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3.2.3 光照情况

由于校园屋顶空间拥有良好的光照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屋面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综合考虑(图8)。例如:学生希望宿舍楼顶可以晾晒衣服;屋顶空间可以提供空间给师生晒太阳。因此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好屋顶空间对有效合理利用阳光资源的客观需求。

图8 不同院校性质对屋顶空间功能需求

图示为北京透明胡同3号,因居住空间狭小而利用钢架延伸作为晒台,充分利用屋顶光照条件,提升空间实用性(图 9)。

图9 北京透明胡同3号

4 我国校园屋顶再利用策略

4.1 模糊

模糊是指混淆、不确定,指在两个属性不同建筑空间的转换处采取一定设计手段使两空间柔性过渡,其中针对指空间和平面分别存在三维和二维两种设计方法。那些由于屋顶空间与内部空间生硬的过渡,容易让人在使用上产生不舒适感,一般而言在平面上可以考虑地面铺装的衔接暗示空间连续性,在空间上则利用“灰空间”的过渡处理,或利用流动视线引导,来增强使用者对屋顶空间的利用效果。

4.2 激活

激活指先找出不同对象各自的构成要素的设计重点,再对某确定的设计要素进行重点激活,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校园屋顶空间的再利用处理应主要考虑相关的地域性和文脉感,在满足空间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对校园当下“失落的空间”进行重构和再现。

4.3 融合

融合主要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在设计中则指将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屋面空间中现有条件和改造更新相结合,重点发掘要素间的融合可能性,创造出兼顾实用又具有新意的校园屋面空间环境与交流氛围,从而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共生。

5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今后对校园屋顶空间进行再设计之时,需要充分考虑发掘屋顶空间独有的优势劣势并对其加以分析研究,有效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以此来为增进校园师生交流,为促进环境品质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而重拾“失落空间”,再造“美丽校园”。

猜你喜欢
私密性屋面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住宅屋面及相关设施修缮改造关键技术
屋顶屋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研究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屋顶的雪(外四首)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